漢語查 成語 形容楚國的成語

形容楚國的成語


1一鳴驚人 [ yī míng jīng rén ]

解釋 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刻舟求劍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釋 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畫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釋 畫蛇時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4亡羊補牢 [ wáng yáng bǔ láo ]

解釋 羊丟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5朝秦暮楚 [ zhāo qín mù chǔ ]

解釋 早上侍奉秦國;晚上倒向楚國。比喻主意不定;反複無常。

出處 明 畢魏《竹葉舟》:「因見貴戚王愷,富堪敵國,比太仆更覺奢華,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6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解釋 假:假借;憑借。狐狸借著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憑借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7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釋 後退九十裏。比喻為避免衝突;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裏。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8毛遂自薦 [ máo suì zì jiàn ]

解釋 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薦:推薦;薦舉。毛遂自己推薦自己。形容自告奮勇去做某事。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9買櫝還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解釋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匣子裏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出處 戰國 韓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10上下其手 [ shàng xià qí shǒu ]

解釋 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出處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製獄疏》:「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聖旨也。」

11楚材晉用 [ chǔ cái jìn yòng ]

解釋 楚國的人才為晉國所用。比喻本國的人才外流到別的國家工作。

出處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12黃雀在後 [ huáng què zài hòu ]

解釋 (螳螂準備捕蟬)黃雀在後麵準備啄螳螂。比喻伺機從後麵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

出處 漢 劉向《說苑 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13楚囚對泣 [ chǔ qiú duì qì ]

解釋 楚囚:指被俘到晉國的楚人鍾儀;後比喻處於危難窘迫境地的人;對泣:相對哭泣。現泛指處於危難窘迫之境的人相對而泣。

出處 宋 楊萬裏《新亭送客》:「柏壁置人添一笑,楚囚對泣後千年。」

14楚弓楚得 [ chǔ gōng chǔ dé ]

解釋 楚國人丟掉的弓;仍然被楚國人拾到了。比喻自己丟失的東西落入與自己同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手中。形容肥水沒有外流。

出處 西漢 劉向《說苑》:「左右請求之。王曰:‘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15楚才晉用 [ chǔ cái jìn yòng ]

解釋 比喻用才不當。

出處 鄒韜奮《不能兩全》引吳曉晨信:「既是天賦他聰敏的資質,要削足就履般來受這特殊環境的支配,楚才晉用,那是不可能的。」

16南冠楚囚 [ nán guān chǔ qiú ]

解釋 南冠:楚國在南方,因此稱楚冠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國囚犯。後泛稱囚犯或戰俘。

出處 《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17無計可施 [ wú jì kě shī ]

解釋 施:施展。沒有什麼計謀可以施展。指一點辦法也沒有。

出處 元 無名氏《施仁義劉弘嫁婢》第三折:「使小聖展轉彷徨,無計可施。」

18先聲奪人 [ xiān shēng duó rén ]

解釋 聲:聲勢;奪人:指動搖人心。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一年》:「軍誌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

19四麵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釋 四麵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麵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出處 《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這四麵楚歌裏,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隻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20陽春白雪 [ yáng chūn bái xuě ]

解釋 陽春;白雪: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

21仗勢欺人 [ zhàng shì qī rén ]

解釋 仗:倚仗;依靠。依仗某種權勢欺壓別人。

出處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他憑師友,君子務本;你倚父兄,仗勢欺人。」

22下裏巴人 [ xià lǐ bā rén ]

解釋 下裏:鄉裏;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出處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23螳螂捕蟬 [ táng láng bǔ chán ]

解釋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出處 漢·趙曄《吳越春秋》:「螳螂捕蟬,誌在有利,不知黃雀在後啄之。」

24楚界漢河 [ chǔ jiè hàn hé ]

解釋 楚、漢相爭中雙方控製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出處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6回:「霎時間煙焰衝霄……仿佛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25白雪陽春 [ bái xuě yáng chūn ]

解釋 指戰國時代楚國的兩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詩歌和其他的文學藝術。

出處 宋 王禹偁《為宰相謝賜禦製歌詩表》:「《白雪》《陽春》之句,空炫清新。」

26三戶亡秦 [ sān hù wáng qín ]

解釋 三戶:幾戶人家;亡:滅。雖隻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正義而暫時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勝信心。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27東野巴人 [ dōng yě bā rén ]

解釋 古代楚國民間通俗歌曲,又稱《下裏巴人》。

出處 漢·陳琳《答東阿王箋》:「夫聽《白雪》之音,觀《綠水》之節,然後《東野巴人》,蚩鄙益著。」呂延濟注:「東野,下裏之音。」宋玉以問曰:「客有歌於郢中都中,其始曰《下裏巴人》也。」

28問鼎中原 [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

解釋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遊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處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29若敖鬼餒 [ ruò áo guǐ něi ]

解釋 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餒:餓。若敖氏的鬼受餓了。比喻沒有後代,無人祭祀。

出處 《左傳·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餒爾?」

30荊人涉澭 [ jīng rén shè yōng ]

解釋 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