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默默無聞的人的成語

形容默默無聞的人的成語


1無聲無息 [ wú shēng wú xī ]

解釋 息:音信;消息。沒有聲音;沒有氣息。形容沒有聲響;不為人覺察。

出處 魯迅《書信集 1047 至胡風》:「一到裏麵去,即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

2廢寢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

解釋 廢:停止。顧不上睡覺;忘掉了吃飯。形容學習或工作積極努力;用心專一。

出處 南朝 齊 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3曲高和寡 [ qǔ gāo hè guǎ ]

解釋 曲:樂曲。高:高雅。和:和諧地跟著唱。寡:少。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於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很難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處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4赴湯蹈火 [ fù tāng dǎo huǒ ]

解釋 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出處 晉 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5家喻戶曉 [ jiā yù hù xiǎo ]

解釋 喻:明白;曉:知道。家家都清楚;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出處 宋 樓鑰《繳鄭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戶曉,必有輕議於下者。」

6大公無私 [ dà gōng wú sī ]

解釋 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平正確;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處 清 龔自珍《論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7精忠報國 [ jīng zhōng bào guó ]

解釋 精心忠誠;報效祖國。

出處 《北史 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8赫赫有名 [ hè hè yǒu míng ]

解釋 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形容名聲極大。也作「赫赫之名」。

出處 晉 常璩《華陽國誌 先賢士女》:「臨州郡雖無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9見義勇為 [ jiàn yì yǒng wéi ]

解釋 義:正義;勇:勇敢;為;做。見到正義的事情勇於去做。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0默默無聞 [ mò mò wú wén ]

解釋 默默:沒有聲息;聞:出名。無聲無息;不為人知。

出處 明 李楨《剪燈餘話》:「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於九泉,抱痛於百世哉?」

11無人問津 [ wú rén wèn jīn ]

解釋 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比喻無人過問。

出處 晉 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人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2肝膽相照 [ gān dǎn xiāng zhào ]

解釋 形容對人忠誠;用真心相待。肝膽:比喻真誠的心。

出處 宋 文天祥《與陳察院文龍書》:「所恃知己肝膽相照,臨書不憚傾倒。」

13啞口無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釋 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

14嘔心瀝血 [ ǒu xīn lì xuè ]

解釋 嘔:吐;瀝:滴。比喻極度勞心苦思。多用於文藝創作或研究。亦指傾吐真情或懷抱真誠。

出處 唐 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15舍生取義 [ shě shēng qǔ yì ]

解釋 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舍生:舍棄生命。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6任勞任怨 [ rèn láo rèn yuàn ]

解釋 任:擔當、承擔。做事既能承受勞苦;又能承受埋怨。

出處 清 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無愧屋漏,而闈中任勞任怨,種種非筆所能盡。」

17仗義執言 [ zhàng yì zhí yán ]

解釋 仗義:主持正義;執言:說公道話。主持正義;說公道話。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靈,仗義執言,國悔罪,王室之福。」

18雪中送炭 [ xuě zhōng sòng tàn ]

解釋 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出處 宋 範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19兢兢業業 [ jīng jīng yè yè ]

解釋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業業:擔心害怕的樣子。形容做事小心謹慎;認真踏實。

出處 《詩經 大雅 雲漢》:「早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20視死如歸 [ shì sǐ rú guī ]

解釋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出處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21為國捐軀 [ wèi guó juān qū ]

解釋 捐:獻;軀:身體,指生命。為國家犧牲生命。

出處 清 錢采《說嶽全傳》第39回:「為國捐軀赴戰場,丹心可並日爭光。」

22拔刀相助 [ bá dāo xiāng zhù ]

解釋 拔刀幫助被欺侮的人;形容見義勇為。常與「路見不平」搭配使用。

出處 元 無名氏《連環記》第四折:「連李肅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得成大功。」

23廉潔奉公 [ lián jié fèng gōng ]

解釋 廉潔:清白;奉公:奉行公事。指人不貪汙;不受賄;一心為公。

出處 孫力《都市風流》第12章:「你廉潔奉公,不就是個大公務員嗎?」

24無所作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釋 作為:做出成績。指工作中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然黃帝亦曾用兵戰鬥,亦不是全然無所作為也。」

25平淡無奇 [ píng dàn wú qí ]

解釋 奇:特殊。平平淡淡;沒有什麼顯著的、出色的地方。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聽起安老爺這幾句話,說得也平淡無奇。」

26跋山涉水 [ bá shān shè shuǐ ]

解釋 跋:翻山越嶺;涉:徒步過水。翻山越嶺;蹚水過河。形容走遠路的艱苦。也作「跋山涉川」。

出處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事實二》:「過家上塚,懇章盡得於哀榮;跋山涉川,之任敢辭於艱險。」

27石破天驚 [ shí pò tiān jīng ]

解釋 山崩石裂;有驚天動地之勢。原形容箜篌的樂聲忽然高亢;震動了整個天界。現多指突發的大事或文章、議論的驚人。

出處 唐 李賀《歌詩集 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28大名鼎鼎 [ dà míng dǐng dǐng ]

解釋 鼎鼎:聲威盛大的樣子。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4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29樂善好施 [ lè shàn hào shī ]

解釋 樂、好:喜歡;願意;善:做好事;施:施舍。樂意做好事;喜歡施舍。形容慷慨解囊;樂於助人。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樂書論》:「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30古道熱腸 [ gǔ dào rè cháng ]

解釋 指待人真誠、熱情。

出處 清 鄒弢《三借廬筆談 餘成之》:「同邑餘成之,楊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熱腸,頗有任俠氣。」

31死而後已 [ sǐ ér hòu yǐ ]

解釋 已:停止;完畢。死了以後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鬥;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2克己奉公 [ kè jǐ fèng gōng ]

解釋 克己:克製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為重。指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33鮮為人知 [ xiǎn wéi rén zhī ]

解釋 鮮:很少。很少被人知道。

出處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後來伴著主人度過了那段漫長的鮮為人知的冷宮生活不知灑上了多少珍妃淚。」

34慷慨解囊 [ kāng kǎi jiě náng ]

解釋 慷慨:大方;不吝惜;囊:口袋;指錢袋。非常豪爽地打開錢袋;拿出錢來。指十分大方地在經濟上幫助別人。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做事慳吝,隻要下山。」

35助人為樂 [ zhù rén wéi lè ]

解釋 把幫助別人作為一種快樂。

出處 冰心《咱們的五個孩子》:「在我們的新社會裏,這種助人為樂的新風尚,可以說是天天在發生,處處在發生。」

36無名小卒 [ wú míng xiǎo zú ]

解釋 卒: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指沒有名氣不受重視的小人物。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1回:「隻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

37仗義疏財 [ zhàng yì shū cái ]

解釋 講義氣;拿出自己的錢財幫助別人。

出處 元 無名氏《看錢奴》:「他父親在日,人都叫他做錢舍,如今那小的仗義疏財,比老員外甚是不同。」

38馬革裹屍 [ mǎ gé guǒ shī ]

解釋 革:皮;皮革;裹:包。用馬皮將屍體包起來。形容英雄戰死殺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39扶危濟困 [ fú wēi jì kùn ]

解釋 扶:幫助;支持;濟:拯救。扶持、救濟生活困苦、處境危急的人。比喻盡力救助別人的危難。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

40舍己救人 [ shě jǐ jiù rén ]

解釋 舍己:犧牲自己。不惜犧牲自己去救別人。

出處 老舍《老張的哲學》:「舍己救人也要湊好了機會,不然,你把肉割下來給別人吃,人們還許說你的肉中含有傳染病的細菌。」

41無聲無臭 [ wú shēng wú xiù ]

解釋 臭:氣味。沒有聲音;沒有氣味。比喻沒有名聲;不被人知道。

出處 《詩經 大雅 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42年老體弱 [ nián lǎo tǐ ruò ]

解釋 指衰老的人。

出處 鄧小平《高級幹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我不是說少數年老體弱的同誌不可以在家裏辦公,但是一般的不應該這樣做。」

43遐邇聞名 [ xiá ěr wén míng ]

解釋 邇:近;遐:遠。形容名聲很大;遠近都知道。

出處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重學敬德,遐爾著聞。」

44寂寂無聞 [ jì jì wú wén ]

解釋 指毫無聲息,默默無聞,沒有名氣。

出處 清 錢學倫《語新》上卷:「雖與予居不遠,幾年來寂寂無聞。」

45知難而進 [ zhī nán ér jìn ]

解釋 指不怕困難;敢於迎著困難上。

出處 左丘明《左傳 定公六年》:「陳寅曰:‘子立後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居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

46沒沒無聞 [ mò mò wú wén ]

解釋 無聲無息,沒人知道。指沒有什麼名聲。

出處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3回:「你我要是見的到此,雖不能和大帥一般威震四海,也不致沒沒無聞了。」

47湮沒無聞 [ yān mò wú wén ]

解釋 湮沒:埋沒。名聲被埋沒;不為人知道。

出處 《晉書 羊祜傳》:「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望遠,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沒無聞,使人悲傷。」

48不見經傳 [ bù jiàn jīng zhuàn ]

解釋 經傳:指經典的著作。經傳裏沒有記載;也指人或事物沒多大名氣;又指說話或行文沒有書本根據。

出處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雲:‘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三字雖不見於經傳,卻亦甚雅。」

49八方支援 [ bā fāng zhī yuán ]

解釋 形容各方麵都支持、援助。

出處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12章:「我又不會撒豆成兵,還不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50庸庸碌碌 [ yōng yōng lù lù ]

解釋 庸庸:平平常常。碌碌:無能的樣子。指人平凡無奇,無所作為。

出處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卿等居持衡秉鑒之任,宜在公平以辨別賢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

51沒世無聞 [ méi shì wú wén ]

解釋 謂終身不為人知。

出處 西漢·司馬遷《感士不遇賦》:「沒世無聞,古人唯恥。」

52悄無聲息 [ qiǎo wú shēng xī ]

解釋 悄:靜。靜悄悄的,聽不到任何聲音。指非常寂靜。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34回:「此時再聽,就悄無聲息了。」

53碌碌無奇 [ lù lù wú qí ]

解釋 平凡,無特殊才能。

出處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毛遂譏眾,碌碌無奇。」

54碌碌無聞 [ lù lù wú wén ]

解釋 碌碌:平庸的樣子。形容人平平庸庸,沒有名望。

出處 宋 秦觀《李狀元墓銘》:「君以諸生崛興,名動海內,其視碌碌無聞而歿者,亦可以無憾。」

55平平庸庸 [ píng píng yōng yōng ]

解釋 尋常,凡庸,不高明。

出處 鄧小平《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或者人民認為是個平平庸庸體現不出中國前途的班子,將來鬧事的情形就還會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無寧日。」

56奉公克己 [ fèng gōng kè jǐ ]

解釋 謂嚴以律己,一心為公。

出處 《東觀漢記·周澤傳》:「[澤]為澠池令,奉公克己。」

57昧昧無聞 [ mèi mèi wú wén ]

解釋 聞:出名。指無聲無息,無人知曉。

出處 《剪燈餘話·長安夜行錄》:「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於九泉,抱痛於百世哉?」

58無名小輩 [ wú míng xiǎo bèi ]

解釋 對平凡人物的蔑稱。

出處 《龍圖耳象》第92回:「俺隻道是藍驍那廝,原來是個無名小輩!」

59砥節奉公 [ dǐ jié fèng gōng ]

解釋 磨礪名節,奉行公事。

出處 《明史·周延傳》:「延顏麵寒峭,砥節奉公。權臣用事,政以賄成,延未嚐有染。」《明史·梁材傳》:「砥節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

60價增一顧 [ jià zēng yī gù ]

解釋 原意是賣不出去的好馬,被伯樂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價錢。比喻本來默默無聞,遇到賞識的人而抬高了身價。

出處 《戰國策·燕策二》:「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馬價十倍。」

61聲希味淡 [ shēng xī wèi dàn ]

解釋 指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名聲。有曲高和寡,不為人知之意。

出處 清 蔣士銓《空穀香 哄箋》:「人間聲希味淡半世間,分明喚我返白雪。」

62草木俱朽 [ cǎo mù jù xiǔ ]

解釋 象草木一樣死去,世人並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無建樹。

出處 《後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此與金石相傾。」

63嗇己奉公 [ sè jǐ fèng gōng ]

解釋 嗇:節儉。自己節儉,盡力辦好公共的事業。

64憂國奉公 [ yōu guó fèng gōng ]

解釋 心懷國家,努力做好工作。

出處 《後漢書·祭遵傳》:「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

65與草木同腐 [ yǔ cǎo mù tóng fǔ ]

解釋 腐:腐朽。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出處 宋·蘇軾《太息送秦少章》:「雖然,自今觀之,孔北海、盛孝章猶在世,而向之譏評者,與草木同腐久矣。」

66與草木俱腐 [ yǔ cǎo mù jù fǔ ]

解釋 腐:腐朽。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

出處 《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讚》:「古來賢豪,不遭興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可勝吒哉!」

67與草木俱灰 [ yǔ cǎo mù jù huī ]

解釋 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出處 明·陳繼儒《晚香堂·附讚·有序》:「既為男子,忍與草木俱灰!」

68與草木俱朽 [ yǔ cǎo mù jù xiǔ ]

解釋 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出處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身與草木俱朽,聲與日月並彰。」

69與草木同朽 [ yǔ cǎo mù tóng xiǔ ]

解釋 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