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被別人影響的成語

形容被別人影響的成語


1物以類聚 [ wù yǐ lèi jù ]

解釋 類:同一類。同類的事物常聚集在一起;現在多指壞人互相勾結在一起。

出處 《周易 係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2耳濡目染 [ ěr rú mù rǎn ]

解釋 濡:音如;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唐 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3人以群分 [ rén yǐ qún fēn ]

解釋 人按照其品行、愛好而形成團體,因而能互相區別。指好人總跟好人結成朋友,壞人總跟壞人聚在一起。

出處 《易·係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4眾口鑠金 [ zhòng kǒu shuò jīn ]

解釋 人人這麼說;足以熔化金(鑠:熔化)。比喻輿論力量大;也比喻謠言多使是非混淆。

出處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5滿盤皆輸 [ mǎn pán jiē shū ]

解釋 下棋時走錯一步,整個棋就輸掉。比喻因受某一局部的影響而使全局歸於失敗。

出處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乃是說的帶全局性的,即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一著。」

6登高一呼 [ dēng gāo yī hū ]

解釋 比喻有影響的人物發出倡議。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他在外麵登高而呼,隻怕還容易些。」

7眾口銷金 [ zhòng kǒu xiāo jīn ]

解釋 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見「眾口鑠金」。

出處 漢 焦贛《易林 萃之巽》:「眾口銷金,愆言不驗。」

8風行草從 [ fēng xíng cǎo cóng ]

解釋 見「風行草偃」。

出處 《後漢書·郎顗傳》:「故《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

9染風習俗 [ rǎn fēng xí sú ]

解釋 謂受風俗影響而有所習染。

出處 《雲笈七簽》卷五六:「五氣者,隨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習俗,所以變化無窮,不惟萬數。」

10盂方水方 [ yú fāng shuǐ fāng ]

解釋 盛水的器皿是什麼形狀,水也成為什麼形狀。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響風氣。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君道》:「君者盤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11橘化為枳 [ jú huà wéi zhǐ ]

解釋 比喻人由於環境的影響而變壞。

出處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12三盈三虛 [ sān yíng sān xū ]

解釋 盈:滿。虛:空。指孔子的滿門弟子,被少正卯講學所吸引,多次離開孔子之門。形容講學效果好,影響大。

出處 漢·王充《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出。」

13墨子泣絲 [ mò zǐ qì sī ]

解釋 比喻人變好變壞,環境的影響關係很大。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

14德厚流光 [ dé hòu liú guāng ]

解釋 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響;光:通「廣」。指道德高,影響便深遠。

出處 《穀梁傳 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15電照風行 [ diàn zhào fēng xíng ]

解釋 如電光之照耀,如風之流動。比喻影響甚大。

出處 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電照風行,聲馳海外。」

16泮林革音 [ pàn lín gé yīn ]

解釋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鴞恒惡鳴,今來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則化也。」後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

出處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鴞恒惡鳴,今來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則化也。」

17潛移默化 [ qián yí mò huà ]

解釋 潛:暗地裏;不見形跡。指人思想、性格在長期的外界影響下;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

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18混淆視聽 [ hùn xiáo shì tīng ]

解釋 故意用假象或謊話迷惑人;使人產生錯覺;不易分辨真偽和是非。

出處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顯示出一種極左的麵貌,來憂亂陣容,混淆視聽。」

19潔身自好 [ jié shēn zì hào ]

解釋 潔:沌潔;好:喜愛。保持自身的清潔;不同流合汙。現也指怕招惹是非;隻顧自己;不關心大多數人的利益。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說是豁達,但是去就,有愛憎,究竟總不失為潔身自好之士。」

20耳熟能詳 [ ěr shú néng xiáng ]

解釋 聽得多了;就可以說得詳盡細致。耳熟:聽熟了;詳:細說。

出處 宋 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21深入人心 [ shēn rù rén xīn ]

解釋 深深地進入人們的心裏。指思想、理論、措施等深為人們理解和接受。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20回:「且君新得諸侯,非有存亡興滅之德,深入人心,恐諸侯之兵,不為我用!」

22風流人物 [ fēng liú rén wù ]

解釋 風流:指英俊的;傑出的。通常指對一個時代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舊指好色或輕浮放蕩的人。

出處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3近朱者赤 [ jìn zhū zhě chì ]

解釋 朱:朱砂。靠近朱砂的變紅。比喻接近好人容易使人變好。指外部環境具有很大影響。

出處 晉·傅玄《傅鶉觚集·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24天長日久 [ tiān cháng rì jiǔ ]

解釋 時間長,日子久。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天長日久,這等幾間小屋子,弄一對大猱頭獅子,不時的對吼起來,更不成事!」

25奉為圭臬 [ fèng wéi guī niè ]

解釋 尊崇信奉某些人;某些事物或言論;並且作為必須遵守的準則。圭:測日影的儀器。臬:圭上南北兩端的標杆。圭臬:比喻標準或法則。

出處 清 錢泳《履園叢話》:「三公者,餘俱嚐親灸,奉為圭臬,何敢妄生議論。」

26眾口同聲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釋 大家所說的都一樣。

出處 清·錢彩《說嶽全傳》第59回:「但見朱仙鎮上的百姓,一路攜老挈幼,頭頂香盤,挨挨擠擠,眾口同聲攀留元帥,哭聲震地。」

27風行草偃 [ fēng xíng cǎo yǎn ]

解釋 行:過;吹過;偃:臥倒;倒伏。風吹過來;草就倒伏。比喻上麵的意圖傳下來;下級一律絕對服從。也比喻人們順從身邊的形勢而采取自己的行動。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8耳聞目染 [ ěr wén mù rǎn ]

解釋 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叢維熙《北國草》第一章:「由於他小時候在巴黎耳聞目染的結果,愛情比同齡的年輕人要早醒得多。」

29惡塵無染 [ è chén wú rǎn ]

解釋 謂沒有受到壞習氣的影響。

出處 葉聖陶《窮愁》:「兒童誠可愛,一味天真,惡塵無染。」

30日濡月染 [ rì rú yuè rǎn ]

解釋 濡:浸潤。染:熏染。天長日久地漸漸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逐漸的變化。亦作「日漸月染」。

出處 清·魏祝亭《兩粵傜俗記》:「因避徭賦,舉家竄入,日濡月染,凡飲食衣服器用,皆與真傜無異。」

31泥而不滓 [ ní ér bù zǐ ]

解釋 染而不黑。比喻潔身自好,不受壞的影響。泥,通「涅」。染黑。滓,通「緇」。黑色。

出處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32日漸月染 [ rì jiàn yuè rǎn ]

解釋 濡:浸潤。染:熏染。天長日久地漸漸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逐漸的變化。同「日濡月染」。

出處 宋 程珌《丙子輪對劄子》:「招之得其地矣,又當各分其屯,無雜官軍,蓋一與之染,則日漸月染,盡成棄甲之人,不幸有警,則彼此相持,莫肯先進;一有微功,則彼此交集,反戈自戕,豈暇向敵哉。」

33東鳴西應 [ dōng míng xī yīng ]

解釋 謂各方麵互有聯係,互相影響。

出處 蔡元培《歐美國學會叢刊發刊詞》:「海通以來……自一縷一針之細故,以至政治風俗之大端,無不東鳴西應,速於郵命。」

34鼎鐺有耳 [ dǐng chēng yǒu ěr ]

解釋 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出處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禦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