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泥土的成語

形容泥土的成語


1四分五裂 [ sì fēn wǔ liè ]

解釋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一。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一》:「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是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2揮金如土 [ huī jīn rú tǔ ]

解釋 揮:散、出。指散出金錢好像散出泥土一樣。形容極端浪費。

出處 宋 周密《齊東野語 符離之師》:「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

3寸草不生 [ cùn cǎo bù shēng ]

解釋 寸草:一點兒草;生:生長。①形容土地貧瘠;連一點兒草都不長。②亦形容災情嚴重。

出處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著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4沃野千裏 [ wò yě qiān lǐ ]

解釋 形容肥沃的土地極為寬廣。

出處 《漢書·張良傳》:「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裏。」

5崎嶇不平 [ qí qū bù píng ]

解釋 崎嶇:地麵高低不平。形容道路高低不平。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安公子見那路漸漸的崎嶇不平,亂石荒草,沒些村落人煙,心中有些怕將起來。」

6膏腴之地 [ gāo yú zhī dì ]

解釋 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饒的地區。

出處 漢·賈誼《過秦論》:「東割膏腴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7剩水殘山 [ shèng shuǐ cán shān ]

解釋 殘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國後的或經過變亂後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來的事物。

出處 唐 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詩:「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

8糞土不如 [ fèn tú bù rú ]

解釋 還比不上糞便和泥土。形容極無價值的東西。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單可恨的,偏生要把前妻男女,百般淩虐,糞土不如。」

9肥田沃地 [ féi tián wò dì ]

解釋 肥沃的土地。

出處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

10旱澇保收 [ hàn lào bǎo shōu ]

解釋 指土地灌溉及排水情況良好,不論天旱或多雨,都能得到好收成。泛指獲利有保證的事情。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97章:「有了揚水站,起碼有一半地水澆了,就是說,往後要有一半地旱澇保收。」

11地瘠民貧 [ dì jí mín pín ]

解釋 土地瘠薄,人民貧窮。

出處 清·劉大櫆《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先時地瘠民貧,催科愈煩,而逋負愈積,逋久不償,視為固然。」

12剩山殘水 [ shèng shān cán shuǐ ]

解釋 殘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國後的或經過變亂後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來的事物。

出處 清·孫雨林《皖江血·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山殘水,洗盡這二百年藏汙納垢。」

13魚米之地 [ yú mǐ zhī dì ]

解釋 見「魚米之鄉」。

出處 元·柯丹邱《荊釵記·參相》:「江西是魚米之地。」

14膚寸之地 [ fū cùn zhī dì ]

解釋 膚寸:古代長度單位,1膚=4寸。指麵積狹小的土地。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15寸土尺地 [ cùn tǔ chǐ dì ]

解釋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極少的土地。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13回:「我得了這圖,一來可以整理整理國界,叫外人不能占踞我國的寸土尺地,也不枉皇上差我出洋一番。」

16膏場繡澮 [ gāo chǎng xiù huì ]

解釋 謂土地肥沃,水溝縱橫。

出處 明·何景明《沱西別業記》:「始吾遊沱西,見其地膏場繡澮,可以稼穡。」

17四至八道 [ sì zhì bā dào ]

解釋 舊時標誌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麵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

18不毛之地 [ bù máo zhī dì ]

解釋 毛:地麵上生長的穀物、草木。原指不種五穀的地方。後指最荒涼、貧瘠或沒有被開墾的地方。也作「不發之地」。

出處 《公羊傳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

19卷土重來 [ juǎn tǔ chóng lái ]

解釋 卷土:卷起塵土;形容人馬奔跑。比喻失敗之後重新集結力量反撲過來;或重新恢複勢力。

出處 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色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20水漲船高 [ shuǐ zhǎng chuán gāo ]

解釋 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隨著提高。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增長提高。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長姐兒更不想到此時,水漲船高,不曾吃盡苦頭,怎得修成人上人。」

21拖泥帶水 [ tuō ní dài shuǐ ]

解釋 拖著泥帶著水。比喻說話、作文不簡潔;做事不幹脆利落。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主人勤拳,帶累闍梨,拖泥涉水。」

22默默無聞 [ mò mò wú wén ]

解釋 默默:沒有聲息;聞:出名。無聲無息;不為人知。

出處 明 李楨《剪燈餘話》:「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於九泉,抱痛於百世哉?」

23赤地千裏 [ chì dì qiān lǐ ]

解釋 赤:空無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麵有千裏之廣。形容因天災人禍而造成廣大農田沒有收成的慘狀。

出處 《新五代史 唐莊宗紀上》:「克用兵大掠晉絳,至於河中,赤地千裏。」

24潔身自好 [ jié shēn zì hào ]

解釋 潔:沌潔;好:喜愛。保持自身的清潔;不同流合汙。現也指怕招惹是非;隻顧自己;不關心大多數人的利益。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說是豁達,但是去就,有愛憎,究竟總不失為潔身自好之士。」

25泥沙俱下 [ ní shā jù xià ]

解釋 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著水一起流了下來。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一同顯現出來。

出處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人稱才大者,如萬裏黃河,與泥沙俱下。餘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26泥塑木雕 [ ní sù mù diāo ]

解釋 用泥土塑造、木頭雕刻的偶像。比喻人的動作及神情呆板。

出處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麼靈感在那裏。」

27微不足道 [ wēi bù zú dào ]

解釋 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談。

出處 清 閻爾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讀古人書,遇古人有氣誼、事功、文章者,輒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28樸實無華 [ pǔ shí wú huá ]

解釋 質樸實在而不浮華。

出處 巴金《〈爝火集〉後記》:「他隻是平鋪直敘,樸實無華地講會見的事情。」

29虛懷若穀 [ xū huái ruò gǔ ]

解釋 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穀。形容非常謙虛。穀:山穀。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

30比比皆是 [ bǐ bǐ jiē shì ]

解釋 比比:一個挨一個;引申為處處;到處;皆:全部。形容某種東西到處都是;很多。

出處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自後世惡直好佞,以直言賈禍者比比皆是。」

31普普通通 [ pǔ pǔ tōng tōng ]

解釋 指平常的,一般的。

出處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60回:「這一聲,在別人聽來隻是普普通通的聲氣,不曉得什麼道理,一進月英耳朵就宛如當頭起個青天霹靂。」

32土生土長 [ tǔ shēng tǔ zhǎng ]

解釋 當地生長的。

出處 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我們這些幹部,大多數是好的,是土生土長,聯係群眾,經過長期鬥爭考驗的。」

33地狹人稠 [ dì xiá mín chóu ]

解釋 狹:窄小;稠:多而密。地域狹小,人口稠密。形容人口密集的地區或擁擠的場所

出處 郭沫若《蘇聯紀行》:「同進食堂進膳,今夜有舞會,地狹人稠,毫無虛席。」

34一抔黃土 [ yī póu huáng tǔ ]

解釋 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出處 司馬遷《史記 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35水來土掩 [ shuǐ lái tǔ yǎn ]

解釋 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辦法。

出處 元 高文秀《澠池會》:「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裏領兵與他交鋒。」

36膏腴之壤 [ gāo yú zhī rǎng ]

解釋 膏腴:土地肥沃;壤:土地。指土地肥沃富饒的地區。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東據城皋之險,割膏腴之壤。」

37黃鍾瓦釜 [ huáng zhōng wǎ fǔ ]

解釋 瓦釜:泥土燒成的大鍋,用作樂器,音調最為低。比喻高雅優秀的或庸俗低劣的;賢才和庸才。

出處 戰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38本鄉本土 [ běn xiāng běn tǔ ]

解釋 土:鄉土。本地或家鄉。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

39木雕泥塑 [ mù diāo ní sù ]

解釋 用木頭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靈活或神情呆滯。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7回:「那黛玉倚著床欄杆,兩手抱著膝,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40故土難離 [ gù tǔ nán lí ]

解釋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裏指故鄉、祖國。難於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出處 李曉明《平原槍聲》:「俗話說:‘故土難離’。」

41心高氣傲 [ xīn gāo qì ào ]

解釋 態度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等。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安老爺這一開口,原想姑娘心高氣傲,不耐煩去詳細領會鄧九公的意思。」

42不食之地 [ bù shí zhī dì ]

解釋 不食:不生產糧食。指不能耕種的土地。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43皇天後土 [ huáng tiān hòu tǔ ]

解釋 皇天:古代稱天;後土:古代稱地。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

出處 《尚書 武成》:「底商之罪,告於皇天後土,所過名山大川。」

44安土重居 [ ān tǔ zhòng jū ]

解釋 猶安土重遷。指留戀故鄉,不願輕易遷居異地。

出處 《後漢書 楊終傳》:「傳曰:‘安土重居,謂之眾庶。’」

45開疆拓土 [ kāi jiāng tuò tǔ ]

解釋 開拓疆域,擴展領土。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102回:「卿等屢立戰功,開疆拓土,今日之敗,乃是眾寡不敵,非卿等之罪也。」

46納汙藏穢 [ nà wū cáng huì ]

解釋 納:容納;穢:肮髒,汙穢。包藏容納汙濁肮髒的東西。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出處 宋·葉適《東嘉開河記》:「故大川淺不勝舟,而小者納汙藏穢,流泉不來,感為癘疫,民之病此,積四五十年矣。」

47列土分茅 [ liè tǔ fēn máo ]

解釋 謂受封為諸侯。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

出處 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一折:「軍前累立功勞大,列土分茅受大封。」

48齊東野語 [ qí dōng yě yǔ ]

解釋 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49彗汜畫塗 [ huì sì huà tú ]

解釋 彗:掃帚;汜:水灑地;塗:泥土。用帚掃灑水在地上,用刀劃泥土。比喻極容易做的事。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褒傳》:「水斷蛟龍,陸犀革,忽若彗汜畫塗。」

50茅茨土階 [ máo cí tǔ jiē ]

解釋 茅草蓋的屋頂,泥土砌的台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

出處 晉 袁宏《後漢紀 光武帝紀一》:「禮有損益,質文無常,茅茨土階,致其肅也。」

51泥多佛大 [ ní duō fó dà ]

解釋 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進來的多成就就大。

出處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天童曇華禪師》:「十五日已前,水長船高;十五日已後,泥多佛大。」

52裂土分茅 [ liè tǔ fēn máo ]

解釋 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權力。

出處 《尚書 禹貢》:「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王者封五色土以為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之。

53裂地分茅 [ liè dì fēn máo ]

解釋 裂:分開;茅:草名,白茅。古代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諸侯。

出處 宋·葉適《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報人臣之有功,使其子孫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後裔也。」

54泥而不滓 [ ní ér bù zǐ ]

解釋 染而不黑。比喻潔身自好,不受壞的影響。泥,通「涅」。染黑。滓,通「緇」。黑色。

出處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55厚德載物 [ hòu dé zài wù ]

解釋 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出處 《周易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56原隰衍沃 [ yuán xí yǎn wò ]

解釋 原隰:廣平低濕的地方;衍沃:土地平坦而肥美。平坦低濕而肥美的土地。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

57出汙泥而不染 [ 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 ]

解釋 比喻生於汙濁的環境卻不受汙染,依然保持純潔的品格。

出處 宋 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