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非常困惑的成語

形容非常困惑的成語


1不得要領 [ bù dé yào lǐng ]

解釋 要領:要點。抓不住事物的要點和關鍵。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騫傳》:「騫不得要領。」

2似是而非 [ sì shì ér fēi ]

解釋 是:對;正確;非:不對;錯誤。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指表麵上相似;實際上不一樣。

出處 先秦 孔子《孟子 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

3猶豫不決 [ yóu yù bù jué ]

解釋 猶豫:遲疑。遲疑動搖;拿不定主意。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4莫名其妙 [ mò míng qí miào ]

解釋 莫:沒有什麼人;名:表達;說出。沒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奧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出處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陬邑官親》:「及進西瓜湯,飲蘭雪茶,莫名其妙。」

5顧此失彼 [ gù cǐ shī bǐ ]

解釋 顧了這個;顧不了那個。形容頭緒繁多;無法兼顧全麵。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76回:「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王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6千頭萬緒 [ qiān tóu wàn xù ]

解釋 形容事情頭緒很多;複雜紛繁。

出處 宋 朱熹《朱子類語》:「人隻是此仁義禮智四種心,如春夏秋冬,千頭萬緒,隻是此四種心發出來。」

7不知深淺 [ bù zhī shēn qiǎn ]

解釋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抑且水蕩坡塘,不知深淺。」

8滿腹狐疑 [ mǎn fù hú yí ]

解釋 一肚子的疑惑。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公子聽如此說,便不好問,隻是未免滿腹狐疑。」

9不知所以 [ bù zhī suǒ yǐ ]

解釋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為什麼會是這樣。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出處 唐 張彥遠《法書要錄 購蘭亭序》:「遽見追呼,不知所以。」

10盲人瞎馬 [ máng rén xiā mǎ ]

解釋 失明的人騎著瞎了眼的馬。比喻處於極端危險的境況中。也比喻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11疑惑不解 [ yí huò bù jiě ]

解釋 心中懷疑,不明白。

出處 顧寄南《黃橋燒餅》:「他疑惑不解。陳毅同誌告訴他,這是準備給俘虜吃的。」

12苦思冥想 [ kǔ sī míng xiǎng ]

解釋 絞盡腦汁,深沉地思索。

出處 巴金《創作回憶錄 關於激流>二》:「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寫得快,說我‘粗製濫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

13迷惑不解 [ mí huò bù jiě ]

解釋 指對謀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處 老舍《鼓書藝人》二十七:「她鞠了個躬,轉身慢慢走進了下場門。掌聲很熱烈。聽眾瞧著她,迷惑不解。」

14兩眼一抹黑 [ liǎng yǎn yī mǒ hēi ]

解釋 瞎眼。比喻對周圍情況一無所知。

出處 王朔《一點正經沒有》:「兩眼一抹黑兩耳不聞窗外事就在文學本體上倒騰先謂語後主語光動詞沒名詞一百多句不點標點看暈一個算一個!」

15百思不得其解 [ bǎi sī bù dé qí jiě ]

解釋 百:多次;思:考慮,思考;解:理解。指經過百般思索仍舊不能理解。

出處 清 梁啟超《論宗教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誠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16不知所雲 [ bù zhī suǒ yún ]

解釋 雲:說。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形容感情激動;語無倫次。也指說話顛三倒四。

出處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17糊裏糊塗 [ hú lǐ hú tú ]

解釋 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難道龔定庵就這麼糊裏糊塗的給他們藥死了嗎?」

18一知半解 [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釋 很貧乏的知識;很膚淺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處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9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釋 瞪:睜大眼睛直視;呆:發愣。眼睛大睜;眼珠發直;張嘴說不出話來。形容因恐懼而失神發愣的樣子。

出處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20杯弓蛇影 [ bēi gōng shé yǐng ]

解釋 ①將映在杯中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②也可用來比喻虛幻的實際不存在的東西。也作「弓影杯蛇」。

出處 清 黃遵憲《感事》:「金玦龐涼舍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

21茅塞頓開 [ máo sè dùn kāi ]

解釋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開通了。形容原來心裏好像被茅草堵塞著;現在一下開竅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22大吃一驚 [ dà chī yī jīng ]

解釋 形容非常吃驚。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8卷:「則一張那員外大吃一驚,回身便走,來到後邊,望後倒了。」

23大驚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釋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麵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24將信將疑 [ jiāng xìn jiāng yí ]

解釋 將:又;且。有些相信;又有些懷疑。形容對事物的看法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

出處 唐 李華《吊古戰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25瞠目結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釋 瞠:瞪著眼睛;結舌:翹起舌頭落不下。瞪眼翹舌說不出話來;形容受窘或驚呆而一時無法對付的樣子。也作「結舌瞠目」。

出處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

26無緣無故 [ wú yuán wú gù ]

解釋 緣:因由;故:原因;緣故。沒有任何理由或根據。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4回:「因又說道:‘好好的,從哪裏說起!無緣無故白受了一場氣!」

27半信半疑 [ bàn xìn bàn yí ]

解釋 信:相信;疑:懷疑。有些相信;又有點懷疑。對真假不能肯定。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6卷:「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28疑神疑鬼 [ yí shén yí guǐ ]

解釋 形容神經過敏;總是沒有根據地胡亂猜疑。

出處 明 徐光啟《欽奉明旨條畫屯田疏》:「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29滿腹疑團 [ mǎn fù yí tuán ]

解釋 一肚子弄不清的疑問。指很多弄不清的問題。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

30狐疑不決 [ hú yí bù jué ]

解釋 狐疑:狐性多疑;猶豫;決:決斷。像狐狸那樣多疑慮而拿不定主意。比喻同事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

出處 南朝 宋 班固《後漢書 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

31大惑不解 [ dà huò bù jiě ]

解釋 惑:疑惑迷亂;解:理解。①原指最糊塗的人迷惑一輩子。後指對某事或情況懷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出處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32百思不解 [ bǎi sī bù jiě ]

解釋 解:理解。經過百般反複思索仍不理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

出處 清 無名氏《葛仙翁全傳》:「百思不解,五夜躊躕,故乘隙邀君一麵,以決中疑。」

33茫然不解 [ máng rán bù jiě ]

解釋 茫然迷惘的樣子。指對某事不理解。

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二回:「邵肩齊說及前事,婁樸茫然不解。」

34發蒙解惑 [ fā méng jiě huò ]

解釋 發蒙:啟發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啟發開導,脫離蒙昧,解除疑惑。

出處 漢·枚乘《七發》:「故曰發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35丈二和尚 [ zhàng èr hé shàng ]

解釋 指十分迷惑。

出處 馮誌《敵後武工隊》第二章:「敵人又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36誇誕生惑 [ kuā dàn shēng huò ]

解釋 誇誕:說話荒誕不經。說話荒誕不經,使人產生疑惑。

出處 戰國·趙·荀況《荀子·不苟》:「詐偽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

37摸不著頭腦 [ mō bù zháo tóu nǎo ]

解釋 指弄不清是怎麼回事。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1回:「襲人一時摸不著頭腦,也隻管站在旁邊呆呆的看著他。」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