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進退兩難的成語

形容進退兩難的成語


1左右為難 [ zuǒ yòu wéi nán ]

解釋 無論怎麼辦都有困難。指處於某一困境中;不易做出決定。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太太聽了,自然是左右為難;但事到其間,實在無法。」

2進退兩難 [ jìn tuì liǎng nán ]

解釋 進和退都有困難。形容處於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

出處 元 鄭德輝《周公攝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進宮闈,進退兩難為。」

3舉棋不定 [ jǔ qí bù dìng ]

解釋 舉:拿起;拿著。拿著棋子不知道該怎麼下。比喻臨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4騎虎難下 [ qí hǔ nán xià ]

解釋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於形勢;不能停下來隻好幹到底;進退兩難。

出處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5進退維穀 [ jìn tuì wéi gǔ ]

解釋 維:語氣助詞。穀:比喻困難處境。進和退都處於困難的境地。

出處 《詩經 大雅 桑柔》:「人亦有言,進退維穀。」

6猶豫不決 [ yóu yù bù jué ]

解釋 猶豫:遲疑。遲疑動搖;拿不定主意。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7不上不下 [ bù shàng bù xià ]

解釋 上不去,下不來。形容進退兩難。

出處 戰國 宋 莊周《莊子 達生》:「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

8棄之可惜 [ qì zhī kě xī ]

解釋 扔掉它未免可惜。

出處 《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鬆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9遲疑不決 [ chí yí bù jué ]

解釋 猶豫疑惑,不能決定。

出處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10思前想後 [ sī qián xiǎng hòu ]

解釋 前:原因。思思前頭;想想後頭。反複考慮事情的原因和結果。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2回:「且聞太師見後無襲兵,領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餘慶,辛環帶傷,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後。」

11進退無門 [ jìn tuì wú mén ]

解釋 前進無路,後退無門。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無處容身。

出處 宋·朱熹《答劉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餘子紛紛,才有毛發利害,便章皇失措,進退無門,亦何足為軒輊耶。」

12進退狼狽 [ jìn tuì láng bèi ]

解釋 進退兩難;陷於困境。

出處 《三國誌·蜀誌·馬超傳》:「阜敘起於鹵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寬衢閉冀城門,超不得入。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

13進退無路 [ jìn tuì wú lù ]

解釋 指前進後退均無路可走,處境困難。

出處 《陳書 蕭摩訶傳》:「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

14進退失措 [ jìn tuì shī cuò ]

解釋 見「進退無措」。

出處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五:「昔之照壁後,訾相人物,指摘儀度,見其或被上官詆訶,進退失措者,莫不群笑,聲聞於外。」

15進退為難 [ jìn tuì wéi nán ]

解釋 見「進退兩難」。

出處 《魏書·李衝傳》:「若容舟楫,必須停滯,師老糧乏,進退為難。」

16進退失據 [ jìn tuì shī jù ]

解釋 據:依據;憑借。前進、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安身;亦指進退兩難。

出處 宋 陳亮《謝安比王導》:「溫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故氣不足以決之,而進退失據。」

17進退觸藩 [ jìn tuì chù fān ]

解釋 觸:碰撞;藩:屏障,籬笆。前進後退都碰到障礙。形容進退兩難。

出處 《周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

18進退兩端 [ jìn tuì liǎng duān ]

解釋 進退兩難,遲疑不決。

出處 唐·張鷟《朝野僉載·張鷟》:「首鼠之士,進退兩端。」

19進退觸籬 [ jìn tuì chù lí ]

解釋 見「進退觸籓」。

出處 明·方汝浩《禪真後史》第44回:「進退觸籬,實維難處。」

20前跋後疐 [ qián bá hòu máo ]

解釋 《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毛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疐其尾,進退有難。」後以「前跋後疐」喻進退兩難。

出處 宋·司馬光《言醫官劄子》:「今聞診禦脈者,常以十數,工拙相雜,是非混淆,發言進藥,更相倚仗,前跋後疐,左瞻右顧。」

21進退雙難 [ jìn tuì shuāng nán ]

解釋 見「進退兩難」。

出處 明·孫柚《琴心記·家徒四壁》:「可怪進退雙難,羝羊觸藩偏困。」

22進退無途 [ jìn tuì wú tú ]

解釋 同「進退無路」。

出處 《魏書·酈範傳》:「腹背受敵,進退無途,雖有韓白,恐無全理。」

23進退無措 [ jìn tuì wú cuò ]

解釋 謂進退兩難而無法應付。

出處 明·宋濂《元史·忠義列傳二》:「會西南風急,賊舟數千,果揚帆順流鼓噪而至,舟遇樁不得動,進退無措,黼帥將士奮擊,發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無算,餘舟散走。」

24進退跋疐 [ jìn tuì bá zǔ ]

解釋 猶言進退兩難。

出處 《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25進退路窮 [ jìn tuì lù qióng ]

解釋 猶言進退無路。

出處 《晉書·苻堅載記》:「丕進退路窮,乃謀於群僚。」

26進退迍邅 [ jìn tuì chù zǔ ]

解釋 猶言進退兩難。

出處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甘受些饑寒苦楚,怎當的進退迍邅。」

27進退惟穀 [ jìn tuì wéi gǔ ]

解釋 見「進退維穀」。

出處 《晉書·殷仲堪傳》:「仲堪流涕而起曰:‘臣進退惟穀。’」

28進退無據 [ jìn tuì wú jù ]

解釋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

出處 《後漢書 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29進退失踞 [ jìn tuì shī jù ]

解釋 同「進退無據」。

出處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七章:「萬一趙季和與之勾結,使其乘我之瑕,蹈我之隙,則我四麵皆敵,進退失踞。」

30進退亡據 [ jìn tuì wáng jù ]

解釋 同「進退無據」。

出處 《魏書·袁翻傳》:「且三雍異所,複乖盧蔡之義;進退亡據,何用經通?」

31跋胡疐尾 [ bá hú zhì wěi ]

解釋 比喻進退兩難。

出處 《詩 豳風 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32跋前躓後 [ bá qián zhì hòu ]

解釋 跋:踩;躓:被絆倒。本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向後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出處 唐 韓愈《昌黎集 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33跋前踕後 [ bá qián jié hòu ]

解釋 同「跋胡疐尾」。比喻進退兩難。

出處 元 辛文房《唐才子傳 羅鄴》:「而跋前踕後,絕域無聊,獨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後」。

34跋前疐後 [ bá qián zhì hòu ]

解釋 同「跋胡疐尾」。比喻進退兩難。

出處 宋 陳亮《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後,方進退惟穀以堪驚。」

35羝羊觸藩 [ dī yáng chù fān ]

解釋 羝羊:公羊;觸:抵撞;藩:籬笆。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

出處 《周易 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

36羝羊絓棘 [ dī yáng guà jí ]

解釋 羝羊:公羊;絓:絆住。公羊的角被荊棘絆住,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

出處 章炳麟《哀陸軍學生》:「進退道窮,羝羊絓棘。」

37進退狐疑 [ jìn tuì hú yí ]

解釋 進退兩難,遲疑不決。

出處 唐·李靖《李衛公兵法·將務兵謀》:「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籍。」

38進退觸籓 [ jìn tuì chù zǔ ]

解釋 前進後退都有障礙,謂進退兩難。語出《易·大壯》:「羝羊觸籓,不能退,不能遂。」孔穎達疏:「退謂退避,遂謂進往。」羝,公羊。籓,籬笆。

39疐後跋前 [ zhì hòu bá qián ]

解釋 疐:同「躓」,顛躓;跋:踏,踩。比喻進退兩難。

出處 梁啟超《中國國債史》:「兩造交哄,勢極洶洶,我政府疐後跋前,莫知所適。」

40進退惟咎 [ jìn tuì wéi jiù ]

解釋 謂進退兩難而動輒得咎。

出處 唐·道宣《統論前議優劣並讚》:「披瀝丹款,未紆黃道,進退惟咎,投措靡由。」

41寸步難行 [ cùn bù nán xíng ]

解釋 寸步:寸步之路;形容距離非常短。①形容走路十分艱難;連很短的路都不容易走。②亦形容陷入窘境;無力擺脫。也作「寸步難移」、「寸步不移」。

出處 元 白仁甫《東牆記》:「聽了他淒涼慘切,好教我寸步難行。」

42無所適從 [ wú suǒ shì cóng ]

解釋 適:往;從:聽從;跟從。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才好。

出處 宋 姚寬《西溪叢語》:「觀古今諸家潮之說者多矣……源殊派異,無所適從。」

43動輒得咎 [ dòng zhé dé jiù ]

解釋 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輒:就;總是;咎:責備。

出處 唐 韓愈《進學解》:「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44左右兩難 [ zuǒ yòu liǎng nán ]

解釋 兩麵為難,不容易決定。

出處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兩難,如何是好?」

45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慌的狀態。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並,不知所措。」

46莫衷一是 [ mò zhōng yī shì ]

解釋 莫:不;還是;衷:折衷;斷定;是:對。指不知哪個正確。形容各種意見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出處 清 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47欲罷不能 [ yù bà bù néng ]

解釋 罷:停;歇。想停止卻又收不住。指因各種原因(包括迫於形勢)無法中止。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48千思萬想 [ qiān sī wàn xiǎng ]

解釋 無數遍的思索、考慮。猶言千思萬慮。形容用心極苦。

出處 明 袁宏道《去吳七牘 乞歸稿一》:「千思萬想,惟有乞休歸田一節,可以慰此朝夕懸望之情而已耳。」

49直情徑行 [ zhí qíng jìng xíng ]

解釋 徑:直;行:從事。憑著自己的意思徑直地去做。比喻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檀弓下》:「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

50高低不就 [ gāo dī bù jiù ]

解釋 就:成。高者無力得到,低者又不屑遷就。形容求職或婚姻上的兩難處境。

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7卷:「因此高低不就,把女兒直挨到一十八歲,尚未許人。」

51硬著頭皮 [ yìng zhé tóu pí ]

解釋 勉強去做難度較大的事。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27回:「以後更難相處,隻好硬著頭皮,老著臉子,追蹤前往,不管太後的款待如何,照舊的殷勤伺候。」

52進退唯穀 [ jìn tuì wéi gǔ ]

解釋 見「進退維穀」。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仲堪流涕而起曰:‘臣進退唯穀。’」

53進退無所 [ jìn tuì wú suǒ ]

解釋 前進後退均無容身之處。比喻處境困難。

出處 明·孔邇《雲蕉館紀談》:「婦懷孕十月已足,適至萬山之門首而產,時將夜半矣,進退無所,不得已就於門下,以手扳門環生一女子。」

54進退狼跋 [ jìn tuì láng bá ]

解釋 跋:踩,踏。比喻陷於困境,進退兩難。

出處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法正傳》:「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55義無旋踵 [ yì wú xuán zhǒng ]

解釋 旋踵:把腳後跟轉過來,比喻退縮。在道義上隻能奮勇向前,毫不退縮。亦作「義不旋踵」。

出處 《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

56高不成低不就 [ 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 ]

解釋 高者無力得到,低者又不屑遷就。形容求職或婚姻上的兩難處境。

出處 宋 陳師道《宿柴城》詩:「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隻隨緣。」

57高不湊低不就 [ gāo bù còu dī bù jiù ]

解釋 猶言高不成低不就。

出處 《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其間也就說過幾家親事,高不湊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

58高不輳低不就 [ gāo bù còu dī bù jiù ]

解釋 猶言高不成低不就。

出處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所以高不輳低不就,那些做工媒的見這兩個老人家難理會,也有好些不耐火煩,所以親事越遲了。」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