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認不清人的成語

形容認不清人的成語


1有眼無珠 [ yǒu yǎn wú zhū ]

解釋 珠:眼珠。長著眼睛沒有眼珠。比喻沒有識別人或事物的能力。

出處 元 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常言道賢者自賢,愚者自愚,就似那熏蕕般各別難同處。怎比你有眼卻無珠。」

2糊裏糊塗 [ hú lǐ hú tú ]

解釋 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難道龔定庵就這麼糊裏糊塗的給他們藥死了嗎?」

3深不可測 [ shēn bù kě cè ]

解釋 ①深得無法測量。形容很深。②比喻道理、含義異常深奧。③比喻人心機極深;難以猜測。

出處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天道玄默,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

4目不識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解釋 丁:表示最簡單的字。形容連一個字也不認識。

出處 《舊唐書 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5影影綽綽 [ yǐng yǐng chuò chuò ]

解釋 模模糊糊,不真切。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62回:「我不知怎的,但沒人在房裏,心裏隻害怕,恰似影影綽綽,有人在眼前一般。」

6迷離恍惚 [ mí lí huǎng hū ]

解釋 模糊閃爍;分辨不清;似有若無。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銀海一般的白,一半卻迷離惝恍,搖曳著桐葉的黑影。」

7霧裏看花 [ wù lǐ kàn huā ]

解釋 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後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出處 唐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8玉石不分 [ yù shí bù fēn ]

解釋 比喻好壞不分。

出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9五裏霧中 [ wǔ lǐ wù zhōng ]

解釋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裏霧。」

10隱隱約約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釋 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隻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麵上射去。」

11暮色蒼茫 [ mù sè cāng máng ]

解釋 指時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出處 《茅盾散文 旅蹤屐痕 海參崴印象》:「海參崴在冬季白晝時間極短。上午八時天還未大亮,下午五時,已經暮色蒼茫。」

12渺渺茫茫 [ miǎo miǎo máng máng ]

解釋 遼闊無際的樣子,也指模糊不清楚。

出處 明 劉基《六幺令》詞:「追尋疇者,愁如流水,渺渺茫茫趁潮汐。」

13雲霧迷蒙 [ yún wù mí méng ]

解釋 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樣子。雲霧籠罩,使景物隱隱約約,看不清楚。

14迷離徜仿 [ mí lí cháng fǎng ]

解釋 見「迷離惝恍」。

15不識時務 [ bù shí shí wù ]

解釋 不識:不認識;務:事務;時務:當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勢。不認識時代的潮流或當前的形勢。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張霸傳》:「時皇後兄虎賁中郎將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結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

16執迷不悟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釋 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出處 《梁書 武帝紀上》:「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赫,所謂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17視而不見 [ shì ér bú jiàn ]

解釋 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沒看見。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知北遊》:「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18舉案齊眉 [ jǔ àn qí méi ]

解釋 案:有腳的托盤。漢代的梁鴻、孟光是一對恩愛夫妻;孟光在給梁鴻送飯時總是把端飯的盤子舉得與眉毛一樣高;以示對梁鴻的尊敬。後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愛。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逸民傳 梁鴻》:「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19目光短淺 [ mù guāng duǎn qiǎn ]

解釋 缺乏遠見卓識的、隻顧眼前利益的性質或狀態

出處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一章:「這位精明的莊稼人思前想後,竟得出了一個目光短淺的結論。」

20當局者迷 [ dāng jú zhě mí ]

解釋 迷:糊塗,迷惑。指當事人反而糊塗

出處 宋 辛棄疾《戀繡衾 無題》:「我自是笑別人的,卻元來當局者迷。」

21素不相識 [ sù bù xiāng shí ]

解釋 向來不認識。素:平時;識:了解。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陸瑁傳》:「及同郡徐原,愛居會稽,素不相識,臨死遺書,托以孤弱。」

22坐井觀天 [ zuò jǐng guān tiān ]

解釋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狹小;見識有限。

出處 唐 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23自不量力 [ zì bù liàng lì ]

解釋 自己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指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

24自慚形穢 [ zì cán xíng huì ]

解釋 因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形容自愧不如別人。慚:慚愧;形:形體;穢:醜;肮髒;差。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25人麵獸心 [ rén miàn shòu xīn ]

解釋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卻像獸類。形容品德極壞。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讚》:「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左衽,人麵獸心。」

26舉棋不定 [ jǔ qí bù dìng ]

解釋 舉:拿起;拿著。拿著棋子不知道該怎麼下。比喻臨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27自愧不如 [ zì kuì bù rú ]

解釋 自己慚愧;比不上別人。形容因自覺不如別人或有缺點而感到慚愧。

出處 唐 元結《七不如篇序》:「元子常自愧不如孩孺。」

28自知之明 [ zì zhī zhī míng ]

解釋 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明智。指對自己的(優)缺點了解得透徹。明:明智。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29若隱若現 [ ruò yǐn ruò xiàn ]

解釋 好像隱沒了;又好像現出了。形容隱隱約約、依稀可見的狀態。

出處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無滅無生,曆千劫而不古;若隱若現,運有福而長今。」

30蟬不知雪 [ chán bù zhī xuě ]

解釋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出處 漢·桓寬《鹽伯論·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蟬之不知雪堅。」

31真知灼見 [ z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釋 真:真實;真知:正確的認識;灼:明白透徹;見:見解。正確透徹的認識和見解。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

32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解釋 迷:迷亂;五色:指各種顏色。眼睛被五彩繽紛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紛呈;使人眼花繚亂;也形容事物錯綜複雜;辨不清本質所在。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33混淆黑白 [ hùn xiáo hēi bái ]

解釋 混淆:混雜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攪在一起。指有意製造混亂以顛倒是非。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34濁涇清渭 [ zhuó jīng qīng wèi ]

解釋 渭水清,涇水濁。比喻界限分明。

出處 《詩經 邶風 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35心明眼亮 [ xīn míng yǎn liàng ]

解釋 心裏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問題敏銳;能辨別是非。

出處 南北朝 王儉《褚淵碑文》:「風儀與秋月齊明,音徽與春雲等潤,韻宇弘深,喜慍莫見其際,心明通亮,用人言必由於己。」

36彰明較著 [ zhāng míng jiào zhù ]

解釋 極其明顯。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37反目成仇 [ fǎn mù chéng chóu ]

解釋 反目:翻轉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為仇人;指夫妻不和鬧得很僵;以致互相成為仇人。也指其他原來關係非常親密;相處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甚致憐新棄舊,反目成仇,多著呢?」

38反臉無情 [ fǎn liǎn wú qíng ]

解釋 形容翻臉不認人,不講情誼。

出處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但自日俄戰爭結束後,它就反臉無情,和清朝反動政府勾結起來。」

39反麵無情 [ fǎn miàn wú qíng ]

解釋 翻臉不講情麵。形容對人的態度突然變壞;不留情麵。

出處 明 邵璨《香囊記》:「他也是一個君主,恐怕反麵無情,那時節悔之晚矣!」

40模模糊糊 [ mó mó hū hū ]

解釋 思想上不清晰。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雪雁出來一看,模模糊糊認得是薛姨媽那邊的人。」

41泥古不化 [ nì gǔ bù huà ]

解釋 泥古:拘泥於古代的成規或說法。拘泥古代的製度或說法;不知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變通。

出處 宋 樓鑰《薦黃膚卿林椅劄子》:「既非泥古以違今,直可據經而從事。」

42不明真相 [ bù míng zhēn xiàng ]

解釋 明:了解清楚;真相:本來麵目。不明白事情的本來麵目。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

43混混沌沌 [ hùn hùn dùn dùn ]

解釋 迷糊不清的樣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穡艱難,混混沌沌的過日子。」

44少不更事 [ shào bù gēng shì ]

解釋 少:年少。更:經曆。指年紀輕;閱曆不多。形容缺乏經驗或不懂人情世故。

出處 《晉書 周顗傳》:「君少年未更事。」

45不識泰山 [ bù shí tài shān ]

解釋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46察言觀色 [ chá yán guān sè ]

解釋 察;觀:仔細看;言:話;色:臉色。琢磨別人說的話;觀察人的臉色。以揣度對方的心意。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47迷離惝恍 [ mí lí chǎng huǎng ]

解釋 形容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出處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誌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兩月餘酒食費,一家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48轉麵無情 [ zhuǎn miàn wú qíng ]

解釋 翻臉不認人。

49反眼不識 [ fǎn yǎn bù shí ]

解釋 翻臉不認人。

出處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

50眼內無珠 [ yǎn nèi wú zhū ]

解釋 比喻不識貨或看不出好壞。

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

51自覺形穢 [ zì jué xíng huì ]

解釋 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後也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驃騎王武子,是衛玠之舅,俊爽有風姿。見玠輒歎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52傾箱倒篋 [ qīng xiāng dào qiè ]

解釋 篋:小箱子。把大小箱子裏的東西都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臉。

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傾箱倒篋的尋個遍,隻是不見。」

53知微知彰 [ zhī wēi zhī zhāng ]

解釋 微:細小。彰:明顯。既了解細小的萌芽狀態,又了解發展起來後的顯著特征。形容了解事物發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出處 《周易·係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54以一知萬 [ yǐ yī zhī wàn ]

解釋 從了解一點到推知其他許多事物。

出處 《荀子·非相》:「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55火眼金睛 [ huǒ yǎn jīn jīng ]

解釋 睛:眼珠。原指《西遊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後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識別真偽。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40回:「我老孫火眼金睛,認得好歹。」

56知章知微 [ zhī zhāng zhī wēi ]

解釋 微:細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隱微征兆,也能看清其顯著現象。

出處 晉·潘嶽《楊仲武誄》:「篤生吾子,誕茂淑姿。克岐克嶷,知章知微。」

57知微知章 [ zhī wēi zhī zhāng ]

解釋 微:細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隱微征兆,也能看清其顯著現象。

出處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九徵》:「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

58若隱若顯 [ ruò yǐn ruò xiǎn ]

解釋 若:好象;隱:隱藏;顯:顯現。好象隱藏不露,又好象顯現出來。形容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出處 宋 趙佶《宣和畫譜 山水三》:「作《風煙欲雨圖》,非陰非霽,如梅天霧曉,霏微暗靄之狀,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於微茫之間,若隱若顯,不能窮也。」

59惝恍迷離 [ chǎng huǎng mí lí ]

解釋 惝恍:也作:「惝況」,失意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60有眼不識泰山 [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

解釋 泰山:我國的名山;在山東省境內。有眼睛;卻不認得地位很高或本領很大的著名人物。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