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顛倒是非的成語

形容顛倒是非的成語


1顛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解釋 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2顛倒是非 [ diān dǎ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指善惡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實。

出處 唐 韓愈《唐太學博士施先生墓誌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3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4指鹿為馬 [ zhǐ lù wéi mǎ ]

解釋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5黑白混淆 [ hēi bái hùn xiáo ]

解釋 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製造混亂。

出處 《後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6混淆黑白 [ hùn xiáo hēi bái ]

解釋 混淆:混雜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攪在一起。指有意製造混亂以顛倒是非。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7白黑顛倒 [ bái hēi diān dǎo ]

解釋 顛倒:錯亂。指白黑不分、是非顛倒。

出處 西漢 劉向《列女傳 楚成鄭瞀》:「王不明察,遂辜無罪,是白黑顛倒,上下錯謬也。」

8顛倒陰陽 [ diān dǎo yīn yáng ]

解釋 猶言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9證龜成鱉 [ zhèng guī chéng biē ]

解釋 將烏龜說成甲魚。比喻蓄意歪曲,顛倒是非。

出處 宋蘇軾《東坡誌林 賈氏五不可》:「晉武帝欲為太子娶婦。衛瓘曰:‘賈氏有五不可:青、黑、短、妒而無子。’竟為群臣所譽娶之,竟以亡晉。……俚語曰‘證龜成鱉’,此未足怪也。以此觀之、當雲‘證龜成蛇’。……」

10權移馬鹿 [ quán yí mǎ lù ]

解釋 語本秦趙高指鹿為馬事。謂恃權專橫跋扈,任意顛倒是非。

出處 語出秦·趙高指鹿為馬事。

11改是成非 [ gǎi shì chéng fēi ]

解釋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出處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12馬鹿易形 [ mǎ lù yì xíng ]

解釋 出自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文苑傳上 崔琦》:「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複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欲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13東西易麵 [ dōng xī yì miàn ]

解釋 指東西方向顛倒。後比喻是非顛倒,視聽淆亂。

出處 漢 賈誼《新書 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麵,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裏也。」

14眩碧成朱 [ xuàn bì chéng zhū ]

解釋 比喻顛倒是非。

出處 明屠隆《彩毫記 知幾引退》:「宮闈萋菲,眩碧成朱,聖主應投杼。」

15鶴短鳧長 [ hè duǎn fú cháng ]

解釋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後以「鶴短鳧長」比喻顛倒是非,妄加評論。

出處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16馬鹿異形 [ mǎ lù yì xíng ]

解釋 用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

出處 《後漢書·崔琦傳》:「反複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17以鹿為馬 [ yǐ lù wéi mǎ ]

解釋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

出處 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邪,以鹿為馬也。’高曰:‘乃馬也。陛下以臣之言為不然,願問群臣。’於是乃問群臣,群臣半言馬半言鹿。」

18翻黃倒皁 [ fān huáng dǎo yí ]

解釋 猶言顛倒黑白。

19浮石沉木 [ fú shí chén mù ]

解釋 見「浮石沉木」。

出處 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20束蒲為脯 [ shù pú wéi pú ]

解釋 將捆束的蒲柳說成肉脯。謂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 漢·應劭《風俗通》:「秦相趙高指鹿為馬,束蒲為脯,二世不覺。」

21背道而馳 [ bèi dào ér chí ]

解釋 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馳:奔跑。朝著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出處 唐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22專橫跋扈 [ zhuān hèng bá hù ]

解釋 專斷橫行;蠻不講理(跋扈:霸道;不講道理)。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梁冀傳》:「帝少而聰慧,知冀驕橫,嚐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

23亂七八糟 [ luàn qī bā zāo ]

解釋 形容亂糟糟的樣子;毫無條理或秩序。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裏的圖書字畫,家夥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潔,不像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

24似是而非 [ sì shì ér fēi ]

解釋 是:對;正確;非:不對;錯誤。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指表麵上相似;實際上不一樣。

出處 先秦 孔子《孟子 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

25張冠李戴 [ zhāng guān lǐ dài ]

解釋 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錯了事實或對象。

出處 明 田藝蘅《留青日劄 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26強詞奪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釋 指無理強辯;想說成有理的。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27搬弄是非 [ bān nòng shì fēi ]

解釋 搬弄:挑撥;是非:指口舌紛爭。把別人的話搬來弄去;有意從中挑撥是非出來。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調三窩四。」

28陰陽怪氣 [ yīn yáng guài qì ]

解釋 形容態度怪癖,冷言冷語,不可捉摸。

出處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們哪一個是想順我的心?哪一個不是陰陽怪氣?」

29顛三倒四 [ diān sān dǎo sì ]

解釋 指錯亂沒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語、做事等條理不清、顛倒混亂;毫無次序。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4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30是非曲直 [ shì fēi qū zhí ]

解釋 曲:無理;直:有理。指對事物的評斷。

出處 漢 王充《論衡 說日篇》:「二論各有所見,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31有條不紊 [ yǒu tiáo bù wěn ]

解釋 紊:亂。有條理;不紊亂。

出處 【出處】《尚書 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32混淆視聽 [ hùn xiáo shì tīng ]

解釋 故意用假象或謊話迷惑人;使人產生錯覺;不易分辨真偽和是非。

出處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顯示出一種極左的麵貌,來憂亂陣容,混淆視聽。」

33語無倫次 [ yǔ wú lún cì ]

解釋 倫次:次序;條理。話講得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出處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第七卷引《詩眼》:「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論次,而意若貫珠。」

34風調雨順 [ fēng tiáo yǔ shùn ]

解釋 調:調和;配合得均勻合適;順:適合需要。形容風雨及時;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現比喻客觀條件有利。

出處 《舊唐書 禮儀誌一》引《六韜》:「既而克殷,風調雨順。」

35口是心非 [ kǒu shì xīn fēi ]

解釋 心口不一致;口上說一套;心裏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36雜亂無章 [ zá luàn wú zhāng ]

解釋 雜亂:多而亂;無章:沒有條理。混亂而沒有條理。

出處 唐 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37黑白不分 [ hēi bái bù fēn ]

解釋 黑白:黑色和白色,比喻是非、善惡。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製造混亂。

出處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可惜一個賣土委員的調查,一個小毛的申明,把事情弄得黑白不分了。」

38冷言冷語 [ lěng yán lěng yǔ ]

解釋 冷:不熱;冷淡;不溫和。不直接表達其意;從側麵或反麵說辛辣嘲諷的話。

出處 宋 寶林《寶林禪師語錄》:「山門疏,關著門,盡是自家屋裏,何須冷言冷語,暗地敲人?」

39井然有序 [ jǐng rán yǒu xù ]

解釋 井然:整整齊齊的樣子。有條理;有次序;整齊不亂。

出處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以製產、重農、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40大是大非 [ dà shì dà fēi ]

解釋 是:正確;非:錯誤。原則性的重大是非問題;多指政治方麵的。

出處 徐遲《歌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曆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於有了無私的公論。」

41明辨是非 [ míng biàn shì fēi ]

解釋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出處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某竊位於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

42危言聳聽 [ wēi yán sǒng tīng ]

解釋 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聳聽:使人聽了吃驚;危言:使人吃驚的話。

出處 宋 呂祖謙《呂東萊文集》:「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

43坐臥不安 [ zuò wò bù ān ]

解釋 坐不穩;睡不安。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出處 《壇經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臥不安。」

44明珠暗投 [ míng zhū àn tóu ]

解釋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裏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裏。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45有條有理 [ yǒu tiáo yǒu lǐ ]

解釋 有條理;有次序;形容層次脈絡清楚。

出處 《尚書 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孔安國傳:「如網在綱,各有條理而不亂也。」

46積非成是 [ jī fēi chéng shì ]

解釋 非:謬誤;是:正確的東西。長期形成的謬誤;久而久之被當作正確的。

出處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序》:「治經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餘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47不可捉摸 [ bù kě zhuō mō ]

解釋 捉摸:揣測;預料。指對事物無法猜測和估量;也指無法知道對方的用意。

出處 明 謝肇淛《五雜俎 人部四》:「及一廁足,不能自返,而故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

48以偏概全 [ yǐ piān gài quán ]

解釋 以:用;拿;偏:片麵;一方麵;概:概括;全:全部;全麵。以片麵代替全麵。

出處 吳家國《普通邏輯》:「隻有分析地閱讀,才能學得深透,不致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隻有綜合地閱讀,才能學得完整係統,不致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49循名責實 [ xún míng zé shí ]

解釋 按著名稱或名義去尋求實際內容;使得名實相符。循:依著;責:求。

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50是非分明 [ shì fēi fēn míng ]

解釋 正確和錯誤非常分明。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劉向傳》:「故賢聖之君,博觀始終,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51是非顛倒 [ shì fēi diān dǎo ]

解釋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出處 唐 韓愈《施先生墓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52朝過夕改 [ zhāo guò xī gǎi ]

解釋 形容改正錯誤快。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翟方進傳》:「傳不雲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君何疑焉?」

53聳人聽聞 [ sǒng rén tīng wén ]

解釋 聳:引起注意;使人吃驚。指故意誇大事實或作過於激動的表情;使人聽到或看了感到震驚。

出處 清 惲敬《雜記》:「豫章大鎮,或書有不可達者,故托辭為此;抑為州將者,以此聳人聽聞,豫絕係援,皆未可知。」

54迷途知返 [ mí tú zhī fǎn ]

解釋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失了道路;知道後改到正路上來。比喻犯了錯誤後;知道改正。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魏誌 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55陰陽兩麵 [ yīn yáng liǎng miàn ]

解釋 當麵一套背後另一套,耍兩麵手法。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52章:「特別是那個陰陽兩麵的馬之悅,跟村裏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來,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

56惹是生非 [ rě shì shēng fēi ]

解釋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爭事端。

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安分守己,並不惹是生非。」

57是古非今 [ shì gǔ fēi jīn ]

解釋 是:認為對;非:認為不對,不以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認現代的。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元帝紀》:「且儒雅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58是是非非 [ shì shì fēi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59是非不分 [ shì fēi bù fēn ]

解釋 分辨不出正確與錯誤。

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正領而誦之,此見是非之分不明。」

60物是人非 [ wù shì rén fēi ]

解釋 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出處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61白黑不分 [ bái hēi bù fēn ]

解釋 比喻清濁混亂,是非不明。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劉向傳》:「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並進。」

62以白為黑 [ yǐ bái wéi hēi ]

解釋 謂顛倒是非。

出處 《呂氏春秋·應同》:「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

63扭曲作直 [ niǔ qū zuò zhí ]

解釋 比喻是非顛倒。

出處 元 嶽伯川《鐵拐李》第一折:「兄弟,您哥哥平日不曾扭曲作直,所以不走不逃。」

64招是攬非 [ zhāo shì lǎn fēi ]

解釋 猶招是惹非。

出處 清·錢彩《說嶽全傳》:「忽聽得有人叫道:‘嶽相公在那裏?’牛皋聽得,便喊道:‘在這裏!’嶽大爺道:‘你又在此招是攬非了。’」

65貌是心非 [ mào shì xīn fēi ]

解釋 見「貌是情非」。

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汝近乃作負心事,知從前規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複畏汝矣。」

66麵是心非 [ miàn shì xīn fēi ]

解釋 謂表麵上是一套,心底裏又是一套,表裏不一。

出處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9回:「從來人麵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

67北轅適楚 [ běi yuán shì chǔ ]

解釋 北轅:車子向北行駛;適:到。楚在南方,趕著車往南走。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

出處 漢 荀悅《申鑒 雜言下》:「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禦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遠矣。」

68習非成是 [ xí fēi chéng shì ]

解釋 對某些錯誤事情習慣了,反以為本來就是對的。

出處 西漢 揚雄《法言 學行》:「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

69朝聞夕改 [ zhāo wén xī gǎi ]

解釋 早晨聞過,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錯誤之迅速。

出處 《晉書 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誌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70質非文是 [ zhì fēi wén shì ]

解釋 徒有華美的外表,而無相應的實質。

出處 漢 揚雄《法言 吾子》:「其文是也,其質非也……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71閑是閑非 [ xián shì xián fēi ]

解釋 無關緊要的是非、議論。

出處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三折:「我待和他計較來,與這廝爭甚麼閑是閑非。」

72無間是非 [ wú jiàn shì fēi ]

解釋 指不分別是非。

出處 魯迅《文化偏至論》:「林林之民,鹹致同情於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無間是非,輒與讚和。」

73貌是情非 [ mào shì qíng fēi ]

解釋 表麵做的與心裏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裏不一。

出處 《與僧正教》:「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

74今是昨非 [ jīn shì zuó fēi ]

解釋 現在是對的;過去錯了。

出處 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75是非混淆 [ shì fēi hùn xiáo ]

解釋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現在整個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數人,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

76非昔是今 [ fēi xī shì jīn ]

解釋 昔:過去。今:現在。認為過去是錯誤的,現在是正確的。

出處 《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並六國一統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77以黑為白 [ yǐ hēi wéi bái ]

解釋 謂顛倒是非。

出處 《呂氏春秋·應同》:「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78指鹿作馬 [ zhǐ lù zuò mǎ ]

解釋 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為馬」。

出處 《三國誌 魏誌 鮑勳傳》:「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勳奏絀遣。而曜密表勳私解邕事。昭曰:‘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79獨是獨非 [ dú shì dú fēi ]

解釋 指不采納眾議,是與非自己說了算,獨斷專行。

出處 《舊唐書 忠義傳上 王義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後庶績鹹熙,風雨交泰,亦不可獨是獨非,皆由聖旨。」

80耳視目食 [ ěr shì mù shí ]

解釋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顛倒錯亂。

出處 宋 司馬光《迂書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81自有公論 [ zì yǒu gōng lùn ]

解釋 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眾自然會有評論。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扞庾公呴又問:‘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

82覆是為非 [ fù shì wéi fēi ]

解釋 覆:顛倒。把是顛倒為非,把非顛倒為是。

出處 漢·焦贛《易林·豐之鼎》:「讒言亂國,覆是為非,伯奇乖難,恭子憂哀。」

83討是尋非 [ tǎo shì xún fēi ]

解釋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出處 明·無名氏《白兔記·訴獵》:「哥嫂每夜裏巡更不睡,討是尋非。哥嫂他那裏昧己瞞心,料想蒼天不負虧。」

84講是說非 [ jiǎng shì shuō fēi ]

解釋 猶言說三道四。形容不負責任地胡亂議論。

出處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受釵》:「這財禮雖是輕微,你為何講是說非?」

85說是弄非 [ shuō shì nòng fēi ]

解釋 見「說是談非」。

出處 《解放日報》1943.1.23:「從‘老好人’薛××的眼裏,以為大家又在說是弄非了。」

86說是談非 [ shuō shì tán fēi ]

解釋 ①評說是非。②指搬弄口舌。

出處 元·無名氏《點絳唇·贈妓》:「不問生熟辦酒食,他便要異盞傳杯,說是談非,斜眼相窺。」

87說是道非 [ shuō shì dào fēi ]

解釋 見「說是談非」。

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8卷:「我的父母沒眼睛,把我嫁在這裏,沒來由教他來望,卻教別人說是道非。」

88誰是誰非 [ shuí shì shuí fēi ]

解釋 猶言誰對誰錯。

出處 元 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誰與你挑唇料嘴,辨別個誰是誰非。」

89調和陰陽 [ diào hé yīn yáng ]

解釋 謂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舊多指宰相處理政務。

出處 《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治萬物,化正天下,易於決流抑隊。」

90調理陰陽 [ diào lǐ yīn yáng ]

解釋 猶言調和陰陽。

出處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調理陰陽,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職。」

91陰陽交錯 [ yīn yáng jiāo cuò ]

解釋 指把陰和陽搞差了。後比喻由於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錯。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五回:「聞太師這一回陰陽交錯,一時失計。」

92人非物是 [ rén fēi wù shì ]

解釋 謂人事變遷,景物依舊。

出處 清·洪昇《長生殿·寄情》:「蓬萊院月悴花憔,昭陽殿人非物是。」

93今是昔非 [ jīn shì xī fēi ]

解釋 見「今是昨非」。

出處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94惹是招非 [ rě shì zhāo fēi ]

解釋 引起麻煩之事。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誌誠張主管》:「孩兒,你許多時不行這條路,如今去端門看燈,從張員外門前過,又去惹是招非。」

95招是惹非 [ zhāo shì rě fēi ]

解釋 招惹是非。謂無故生事。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誌誠張主管》:「你許多時不行這條路,如今去端門看燈,從張員外門前經過,又是招是惹非。」

96招是搬非 [ zhāo shì bān fēi ]

解釋 搬弄是非,引起爭端。

出處 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尚本應該隻管自己念經……他偏要放下經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妒罷。」

97招是生非 [ zhāo shì shēng fēi ]

解釋 見「招是惹非」。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戰鬥,而往往不過是將敗落家族的婦姑勃谿,叔嫂鬥法的手段,移到文壇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決不在大處著眼。」

98是非之地 [ shì fēi zhī dì ]

解釋 有麻煩或爭議的地方。

出處 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下冊:「我想第一步隻有讓你師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麵都不幫。」

99陰陽之變 [ yīn yáng zhī biàn ]

解釋 早晚和季節的變化。

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審堂下之陰,而知……陰陽之變。」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