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受到懲罰的成語

形容受到懲罰的成語


1自食其果 [ zì shí qí guǒ ]

解釋 自己吃自己種下的惡果。形容自己做壞事;自己受害。

出處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2嚴懲不貸 [ yán chéng bù dài ]

解釋 懲:處罰;懲處;貸:寬恕。嚴厲懲辦;決不寬容。

出處 明 餘繼登《典故紀聞》:「有或違者,必罰不貸。」

3殺一儆百 [ shā yī jǐng bǎi ]

解釋 儆:警戒。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4惡貫滿盈 [ è guàn mǎn yíng ]

解釋 惡:罪惡;貫:穿錢的繩子;每一千枚為一貫;盈:滿。罪惡多得像穿錢一樣;已經穿滿了一貫還沒完。形容罪大惡極已經到該受懲罰的時候了。

出處 《尚書 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5天網恢恢 [ tiān wǎng huī huī ]

解釋 比喻作惡的人一定難逃懲罰。

出處 《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6不教而殺 [ bù jiào ér shā ]

解釋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7殺雞駭猴 [ shā jī hài hóu ]

解釋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懲罰一人以恐嚇或警戒其它人。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俗話說得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

8殺雞嚇猴 [ shā jī xià hóu ]

解釋 殺掉雞來嚇唬猴子。比喻懲罰一個;警戒其餘。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俗話說的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

9殺雞儆猴 [ shā jī jǐng hóu ]

解釋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出處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七章:「他們用的是殺雞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難堪。」

10懲一儆百 [ chéng yī jǐng bǎi ]

解釋 懲:懲罰;警:警戒。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尹翁歸傳》:「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11不教而誅 [ bù jiào ér zhū ]

解釋 誅:殺或懲罰。事先不加教育;出錯或犯法就懲罰或殺戮。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12賞善罰惡 [ shǎng shàn fá è ]

解釋 謂賞賜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

出處 漢·貢禹《贖罪》:「賞善罰惡,不阿親戚。」

13罰不責眾 [ fá bù zé zhòng ]

解釋 罰:懲罰;責:責罰;眾:多數人。指某種行為即使應片懲罰,但很多人都那樣幹,也就不好采取懲罰的辦法去處理了。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況罰不責眾,如果主意都不承旨,諒那世主亦難遽將群芳盡廢。」

14懲一警百 [ chéng yī jǐng bǎi ]

解釋 警:警戒,也做「儆」。懲罰一個人以警戒多數人。

出處 語本《漢書 尹翁歸傳》:「翁歸治東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庸庵筆記 威豐季年三奸伏誅》:「用特懲一儆百,期於力振頹靡。」

15人心大快 [ rén xīn dà kuài ]

解釋 快:痛快。指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出處 明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立枷》:「東山受恩反噬,其罪蓋浮於諸龍光。當時人心大快,佐以此得縉紳聞聲,然亦不雲立枷。」

16惡貫已盈 [ è guàn yǐ yíng ]

解釋 同「惡貫滿盈」。

出處 《金石萃編·唐玄宗〈批答裴耀卿等奏〉》:「小蕃背誕,惡貫已盈。」

17賞功罰罪 [ shǎng gōng fá zuì ]

解釋 獎賞有功的人,懲罰犯罪的人。

出處 宋·司馬光《應詔論體要》:「王者之職,在於量材任人,賞功罰罪而已。」

18賞勞罰罪 [ shǎng láo fá zuì ]

解釋 見「賞功罰罪」。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吾人奉命討之,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軍到處,不得擾民。賞勞罰罪,並不徇縱。」

19打草蛇驚 [ dǎ cǎo shé jīng ]

解釋 見「打草驚蛇」。

出處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20恭行天罰 [ gōng xíng tiān fá ]

解釋 奉天之命進行懲罰。古以稱天子用兵。

出處 《尚書 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21懲一戒百 [ chéng yī jiè bǎi ]

解釋 見「懲一警百」。

出處 明·沈釆《千金記》第四十七出:「故依法律明惟問,懲一戒百難容忍。」

22貫盈惡稔 [ guàn yíng è rěn ]

解釋 猶言惡貫滿盈。

出處 《隋書·煬帝紀下》:「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非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

23賞高罰下 [ shǎng gāo fá xià ]

解釋 見「賞功罰罪」。

出處 戰國·衛·商鞅《商君書·禁使》:「夫賞高罰下,而上無必知,其道也與無道同也。」

24龔行天罰 [ gōng xíng tiān fá ]

解釋 奉天之命進行懲罰。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皇矣漢祖,龔行天罰,赫赫明明。」

25殺雞哧猴 [ shā jī chī hóu ]

解釋 見「殺雞駭猴」。

26賞同罰異 [ shǎng tóng fá yì ]

解釋 謂獎賞和自己的意見相同的,懲罰和自己的意見不同的。

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27賞賢罰暴 [ shǎng xián fá bào ]

解釋 猶賞善罰惡。

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28哀矜懲創 [ āi jīn chéng chuàng ]

解釋 哀矜:憐憫。憐憫又懲罰。

出處 宋 蘇軾《刑賞忠孝之至論》:「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

29以毀為罰 [ yǐ huǐ wéi fá ]

解釋 根據人們的非毀給以懲罰。參見「以譽為賞」。

出處 《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尹知章注:「以毀譽為賞罰,則官自然失理。」

30馬腹逃鞭 [ mǎ fù táo biān ]

解釋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後以「馬腹逃鞭」比喻躲脫懲罰。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31打草驚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解釋 打草時驚動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懲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擊懲處;使乙感到驚慌。後多比喻行動不慎不嚴密而驚動對方。

出處 宋 鄭文寶《南唐近事》:「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32言而無信 [ yán ér wú xìn ]

解釋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出處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33心甘情願 [ xīn gān qíng yuàn ]

解釋 心裏完全願意;沒有一點勉強。多指自願作出某種犧牲。心甘:樂意。

出處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他便死也我甘心情願。」

34以儆效尤 [ yǐ jǐng xiào yóu ]

解釋 儆:告誡;警戒;效尤:效仿過錯;學人家做壞事。用對某些壞人壞事的懲罰來警戒那些學著做壞事的人。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二十一年》:「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35懲前毖後 [ chéng qián bì hòu ]

解釋 懲:警戒:毖:謹慎;小心。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以後小心;不致重犯錯誤。

出處 《詩經 周訟 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36小恩小惠 [ xiǎo ēn xiǎo huì ]

解釋 小恩情;小實惠。比喻給人一些微小的好處以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恩:恩情;惠:實惠。

出處 清 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偶有一個狡猾的民賊出來,略用些小恩小惠來撫弄他,他便歡天喜地感恩戴德。」

37罪有應得 [ zuì yǒu yīng dé ]

解釋 犯了這樣的罪;就應得到這樣的處罰。指罰當其罪。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今日卑職故違大人禁令,自知罪有應得。」

38自作自受 [ zì zuò zì shòu ]

解釋 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受累。

出處 《敦煌變文集 目連緣起》:「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淩三寶,自作自受。」

39繩之以法 [ shéng zhī yǐ fǎ ]

解釋 繩:準繩;引申為製裁;之:代詞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準繩;給予製裁。

出處 漢 馮衍《上疏自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

40圖謀不軌 [ tú móu bù guǐ ]

解釋 謀劃超出常規或法度的事。圖:謀;圖謀:暗中謀劃;軌:法度;準則。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王彬傳》:「因勃然數敦曰:‘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圖謀不軌,禍及門戶。」

41除暴安良 [ chú bào ān liáng ]

解釋 暴:暴徒;泛指給人民帶來危害的人;安:安順、安撫;良:善良的人;良民。除掉為非作歹的壞人;安撫善良的百姓。也作「安良除暴」。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0回:「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至除暴安良,尤為切要。」

42年富力強 [ nián fù lì qiáng ]

解釋 年:年歲;富:多;年富:未來的年歲多;指年輕;力:精力。年紀輕;精力旺盛。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後生可畏」 宋 朱熹注:「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43罪大惡極 [ zuì dà è jí ]

解釋 罪惡大到了極點。

出處 宋 歐陽修《縱囚論》:「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

44大快人心 [ dà kuài rén xīn ]

解釋 快:痛快。指壞人或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或壞事得以取締;人們心理非常痛快。也作「人心大快」。

出處 《明史 餘懋學傳》:「如潘季馴之斥,大快人心,而猶累牘連章,為之申雪,是為欺罔。」

45大義滅親 [ dà yì miè qīn ]

解釋 為了維護正義;對犯了罪的親屬不包庇;使之受到應得的懲處。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46罪不容誅 [ zuì bù róng zhū ]

解釋 判處死刑也抵償不了所犯的罪惡。形容罪惡極大。誅:處死。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下》:「惡不忍聞,罪不容誅。」

47咎由自取 [ jiù yóu zì qǔ ]

解釋 咎:災禍;懲罰。災禍、懲罰是由自己招來的。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時有所聞,雖然是咎由自取,然而大家談起來,總說這卜知府辦的太煞認真的。」

48始作俑者 [ shǐ zuò yǒng zhě ]

解釋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製的俑人。開始製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49賞罰嚴明 [ shǎng fá yán míng ]

解釋 同「賞罰分明」。

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

50賞罰不明 [ shǎng fá bù míng ]

解釋 賞罰不清楚不明白。該獎賞的不獎賞,該懲罰的不懲罰。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賞罰》:「夫將專恃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國之五危也。」

51禮儀之邦 [ lǐ yí zhī bāng ]

解釋 禮儀:禮節和儀式;邦:國家。指講究禮節和儀式的國家。

出處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最後的貴族》:「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現在卻連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見麵,還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點文化也沒有。」

52辭嚴義正 [ cí yán yì zhèng ]

解釋 辭:言詞,語言。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出處 宋 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53以一警百 [ yǐ yī jǐng bǎi ]

解釋 警:警戒;警告。懲罰一人以警戒眾人。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54賞罰無章 [ shǎng fá wú zhāng ]

解釋 賞罰:賞賜與懲罰;章:條理。賞賜與懲罰不按規章辦事。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27年》:「逐我者出,納我者死,賞罰無章,何以沮勸,君失其信,而國無刑,不亦難乎?」

55波路壯闊 [ bō lù zhuàng kuò ]

解釋 波路:波濤。比喻規模宏偉,聲勢浩大。同「波瀾壯闊」。

出處 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旅客貧辛,波路壯闊。」

56疏而不漏 [ shū ér bù lòu ]

解釋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出處 《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魏書·任城王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57當立之年 [ dāng lì zhī nián ]

解釋 指三十歲。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三十而立。」

58壞人壞事 [ huài rén huài shì ]

解釋 有害於社會的人或事。

出處 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不了解縣區鄉三級幹部中存在著許多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

59恩威並用 [ ēn wēi bìng yòng ]

解釋 安撫和強製同時施行。現也指掌權者對手下人,同時用給以小恩小惠和給以懲罰的兩種手段。

出處 《三國誌 吳書 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並行。」

60闊論高談 [ kuò lùn gāo tán ]

解釋 指大發不切實際的空洞言論或廣博高妙的議論。

出處 宋 許應龍《省試策問》:「闊論高談者若善謀,輕舉妄動者若敢為。」

61萬死猶輕 [ wàn sǐ yóu qīng ]

解釋 處死萬次,還嫌懲罰太輕。極言罪大。

出處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上表陳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萬死猶輕。」

62碎屍萬段 [ suì shī wàn duàn ]

解釋 極言對罪大惡極者予以嚴厲的懲罰。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二回:「林衝喝道:‘你這個害民強盜,我早晚殺到京師,把你那廝欺君賊臣高俅,碎屍萬段,方是願足。’」

63勸善懲惡 [ quàn shàn chéng è ]

解釋 勸:勉勵;懲:責罰。懲罰壞人,獎勵好人。

出處 《左傳·成公四十年》:「《春秋》之稱,微而顯,誌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64誅心之論 [ zhū xīn zhī lùn ]

解釋 誅:懲罰。指不問罪行,隻根據其用心以認定罪狀。也指揭穿動機的評論。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0回:「那時他雖滿嘴隻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隻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

65賞罰不當 [ shǎng fá bù dāng ]

解釋 當:相稱。獎賞與懲罰同功過不相當。

出處 漢·賈誼《新書·過秦中》:「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66小懲大誡 [ xiǎo chéng dà jiè ]

解釋 懲:懲罰;誡:警告,勸告。有小過失就懲戒,使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錯誤。

出處 《周易 係辭下》:「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67恩威並行 [ ēn wēi bìng xíng ]

解釋 安撫和強製同時施行。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並行。」

68辯口利辭 [ biàn kǒu lì cí ]

解釋 辯口:口才好,善於辯論。指能言善辯,伶牙俐齒。

出處 漢 班昭《女誡》:「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69光前裕後 [ guāng qián yù hòu ]

解釋 光前:光興前業;裕後:恩澤流傳及子孫。指增光前代;造福後人。形容功績顯著。

出處 明 李贄《答耿司寇書》:「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後者,無時刻而不係念。」

70信賞必罰 [ xìn shǎng bì fá ]

解釋 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形容賞罰嚴明。

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71甘心鈇鉞 [ gān xīn fū yuè ]

解釋 甘心:情願;鈇鉞:同「斧鉞」,古代軍法殺人的斧子。指甘受刑罰。

出處 清·洪昇《長生殿·獻飯》:「誰肯再甘心鈇鉞,來奏君王!」

72法不責眾 [ fǎ bù zé zhòng ]

解釋 責:責罰;眾:多數人。指某種行為即使應受到法律的懲罰,但很多人都那樣幹,也就不好懲罰了。

出處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38回:「大家一議論,法不責眾,全走了。」

73賞罰不信 [ shǎng fá bù xìn ]

解釋 信:信用。賞賜與懲罰不能取信於民。

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初見秦》:「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

74罰不及嗣 [ fá bù jí sì ]

解釋 嗣:後嗣,子孫。懲罰有罪的人不能株連他的子孫。

出處 《新五代史·唐臣傳·任圜》:「以子先人,固難容貸,然罰不及嗣,子可以輕。」

75懲一儆眾 [ chéng yī jǐng zhòng ]

解釋 懲:懲罰;儆:警告。懲罰一個人,以警戒眾人。

出處 《清史稿·穀際歧傳》:「若得懲一儆眾,自可群知洗濯。」

76百辭莫辯 [ bǎi cí mò biàn ]

解釋 用任何話語都無法辯白。

出處 魯迅《準風月談·後記》:「被責難者處於時勢潮流之下,百辭莫辯,辯則反動更為證實。」

77懲惡勸善 [ chéng è quàn shàn ]

解釋 懲:責罰;勸:勉勵。懲罰壞人,獎勵好人。

出處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稱微而顯,誌而晦……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78惡貫久盈 [ è guàn jiǔ yíng ]

解釋 貫:錢串;盈:充滿。罪惡像錢串一樣堆滿。形容罪大惡極,已到了該受懲罰的末日。

出處 唐 陸贄《議汴州逐劉士寧事狀》:「伏以劉士寧昏荒暴慢,惡貫久盈,事跡彰著。」

79通文達禮 [ tōng wén dá lǐ ]

解釋 謂有學問懂禮儀。

出處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況甥女雖係一小小村女,然讀書識字,通文達禮,有才有德,不減古之列女,豈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80勸善黜惡 [ quàn shàn chù è ]

解釋 見「勸善懲惡」。

出處 《魏書·肅宗紀》:「勸善黜惡,經國茂典。」

81勸善戒惡 [ quàn shàn jiè è ]

解釋 見「勸善懲惡」。

出處 晉·袁宏《後漢紀·賈逵傳》:「強幹弱枝,勸善戒惡。」

82改行自新 [ gǎi xíng zì xīn ]

解釋 改變行為,重新做人。

出處 《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今聞王改行自新,尊修經術,親近仁人……朕甚嘉焉。」

83奉辭罰罪 [ fèng cí fá zuì ]

解釋 奉:敬受;罰:處罰,懲罰。遵奉嚴正之辭討伐有罪者。

出處 《尚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蔡沈集傳:「奉帝之辭,罰苗之罪。」

84愜心貴當 [ qiè xīn guì dāng ]

解釋 合情合理。

出處 晉 陸機《文賦》:「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

85罰弗及嗣 [ fá fú jí sì ]

解釋 罰:懲罰,處罰;嗣:後嗣,子孫。懲罰有罪的人不能株連他的子孫。

出處 《尚書·大禹謨》:「臨下以簡,禦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於世。」

86進善懲惡 [ jìn shàn chéng è ]

解釋 見「進善懲奸」。

出處 唐·白居易《除武元衡門下侍郎平章事製》:「弼違救失,不以尤悔為慮;進善懲惡,不以親讎自嫌。」

87天之戮民 [ tiān zhī lù mín ]

解釋 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懲罰的人;罪人。

出處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88天之僇民 [ tiān zhī ruò mín ]

解釋 見「天之戮民」。

出處 魯迅《野草·淡淡的血痕中》:「人們都在其間咀嚼著人找的渺茫的悲苦……各各自稱為‘天之僇民。’」

89賞善罰否 [ shǎng shàn fá fǒu ]

解釋 見「賞善罰惡」。

出處 《隸釋·漢平都相蔣君碑》:「賞善罰否,寬猛協中。」

90普天之下 [ pǔ tiān zhī xià ]

解釋 指整個天下;遍天下。

出處 《詩經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91正兒巴經 [ zhèng ér bā jīng ]

解釋 亦作「正兒八經」。亦作「正二八擺」。①正經的;嚴肅認真的。②真正的;確實的。

92談圓說通 [ tán yuán shuō tōng ]

解釋 論說權變之道。

出處 明·高攀龍《答葉台山書》:「寧稟前哲之矩,硜硜為鄉黨自好,而不敢談圓說通,自陷於無忌憚之中。」

93誅心之律 [ zhū xīn zhī lǜ ]

解釋 誅心:憑推究別人動機來判定罪名。指揭穿別人動機的批評和深刻的評論。

出處 魯迅《忽然想到》:「心的反抗,那時還不算什麼犯罪,似乎誅心之律,倒不及現在之嚴。」

94經武緯文 [ jīng wǔ wěi wén ]

解釋 經:絲織品的直線;武:武功;緯:絲織品的橫線;文:文治。以武功和文德治理國家。

出處 南朝·梁·沈約《棋品序》:「若夫入神造極之靈,經武緯文之德,故可與和樂等妙。」

95文理俱愜 [ wén lǐ jù qiè ]

解釋 文、理:指文辭表達和思想內容;愜:滿足、滿意。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令人滿意。

出處 《舊唐書 陸扆傳》:「扆文思敏速,初無思慮,揮翰如飛,文理俱愜。」

96天道恢恢 [ tiān dào huī huī ]

解釋 恢恢:寬廣的樣子。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

出處 《西遊補》第八回:「天道恢恢,法律無情。一切掌善司惡刑使,毋得以私犯公,自投羅網。」

97以譽為賞 [ yǐ yù wéi shǎng ]

解釋 根據人們的稱譽給以獎賞。

出處 《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尹知章注:「以毀譽為賞罰,則官自然失理。」

98以一儆百 [ yǐ yī jǐng bǎi ]

解釋 見「以一警百」。

出處 蕭複興《貼深藍色海綿的球拍》:「連隊的指導員是個複員軍人,本想以一儆百,好好批評她一通。」

99醋海翻波 [ cù hǎi fān bō ]

解釋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間因愛情而引起的糾葛。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