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詞典 五鬥米道
dǒudào

五鬥米道



簡體 五斗米道
簡拼 WDMD


詞語解釋

五鬥米道[ wǔ dǒu mǐ dào ]

1.早期民間道教。東漢順帝元年(公元142年)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傳說入道者須交五鬥米,因以為名。一說因崇拜五方星鬥及信奉《五鬥經》,故名。由於道徒尊張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張陵死後,傳子衡,衡死傳子魯。張魯雄踞漢中三十年,五鬥米道大行,西晉後開始分化。至元代,演變為正一道


引證解釋

1.早期民間道教。 東漢 順帝 元年(公元142年) 張陵 在 四川 鶴鳴山 創立。傳說入道者須交五鬥米,因以為名。一說因崇拜五方星鬥及信奉《五鬥經》,故名。由於道徒尊 張陵 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 張陵 死後,傳子 衡,衡 死傳子 魯。張魯 雄踞 漢中 三十年,五鬥米道大行, 西晉 後開始分化。至 元 代,演變為正一道。參閱《三國誌·魏誌·張魯傳》

《晉書·王羲之傳》:「王氏世事張氏五鬥米道,凝之彌篤。」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四:「史籍極斥五鬥米道,而今世真人實其裔孫。」


國語辭典

1.東漢張陵所創的宗教。參見「道教」條


網絡解釋

1.五鬥米道

五鬥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東漢順帝(公元125—144)時,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創立,主要在農民中傳播。因入道者須出五鬥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初入道者名為「鬼卒」,骨幹稱「祭酒」,以「治」為傳教單位。傳說漢安二年(公元143)已發展為二十四治,絕大多數分布於今四川境內。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相傳還信奉《太平經》、《正一經》和《五鬥經》等。張道陵死後,傳子衡;張衡死後,傳子魯。東漢末,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於曹操。西晉後,五鬥米道開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傳播,一部分流傳於農民中。南北朝時,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謙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師道,創立了以禮拜修煉為主要形式的新天師道,為北天師道;在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三洞」經書,吸收佛教思想和儀式,創立較為係統的道教齋戒儀範,為南天師道。唐宋兩代,南北天師道同上清、淨明、靈寶各派並行於世,並逐漸合流,到元代都歸並於正一道,又稱正一派。


英語翻譯 Way of the Five Pecks of Rice (Taoist movement)​, Way of the Celestial Master

相關漢字

詞語組詞

相關詞語

五鬥米道造句

五鬥米道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