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影響深遠的成語

形容影響深遠的成語


1不可磨滅 [ bù kě mó miè ]

解釋 磨滅:指痕跡、印象、功績、事實、道理等;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逐漸消失。形容永遠不會消失。

出處 明 胡應麟《詩藪 近體下》:「彼自有不可磨滅者,毋事更屑屑也。」

2流芳百世 [ liú fāng bǎi shì ]

解釋 流:流傳;芳:花草的香氣;比喻好的名聲;百世:古人以30年為一世;形容極為久遠的時間。美好的名聲在後世永久流傳。也作「流芳千古」。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尤悔》:「桓公臥語曰:‘作此寂寞,將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複遺臭萬載耶?’」

3源遠流長 [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

解釋 源:源頭;流:水的流程。河的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曆史悠久。

出處 唐 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誌銘》:「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

4刻骨銘心 [ kè gǔ míng xīn ]

解釋 刻:刻劃;銘:在金屬上刻寫。刻在骨頭上;銘刻在心靈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出處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5永垂不朽 [ yǒng chuí bù xiǔ ]

解釋 朽:磨滅。指光輝的事跡或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永遠不會磨滅。」

出處 《魏書 高祖紀下》:「雖不足綱範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厘整時務。」

6名垂千古 [ míng chuí qiān gǔ ]

解釋 比喻好名聲永遠流傳。

出處 唐 杜甫《醉時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

7名垂青史 [ míng chuí qīng shǐ ]

解釋 垂:流傳;青史:曆史黃籍;古代在青皮竹簡上刻記大事;故史書把曆史稱為「青史」。姓名和功績在曆史典籍中流傳下來。

出處 清 卓爾堪《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

8流芳千古 [ liú fāng qiān gǔ ]

解釋 指美名永遠流傳下去。

出處 《天地會詩歌選 金台開山歌》:「爭回疆土功勞大,流芳百世永無涯。」

9眾口銷金 [ zhòng kǒu xiāo jīn ]

解釋 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見「眾口鑠金」。

出處 漢 焦贛《易林 萃之巽》:「眾口銷金,愆言不驗。」

10人死留名 [ rén sǐ liú míng ]

解釋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績,死後可以傳名於後世。

出處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 王彥章傳》:「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11記憶猶新 [ jì yì yóu xīn ]

解釋 猶:還;仍然。對過去的往事仍然刻記得清清楚楚;好像剛剛發生一樣。形容印象極其深刻。

出處 宋 劉克莊《後村全集跋章南舉千槁》:「多識其士,友去之數十年,猶記憶如新相知;今屈指故友存者十無一二。」

12潛移默化 [ qián yí mò huà ]

解釋 潛:暗地裏;不見形跡。指人思想、性格在長期的外界影響下;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

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13念念不忘 [ niàn niàn bù wàng ]

解釋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時刻思念;永不忘記。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論語》:「其言於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14驚天動地 [ jīng tān dòng dì ]

解釋 驚:驚動;動:震撼。驚動上天;震動大地。形容聲音極大或聲勢影響極大。

出處 唐 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15餘音繞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解釋 餘音:音樂演奏後好像還留下樂聲。仿佛遺留下來的樂聲圍著屋打轉轉。形容歌聲、樂聲高亢、悅耳;使人經久不忘。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16封妻蔭子 [ fēng qī yìn zǐ ]

解釋 封:帝王把官爵或稱號賜給臣下;蔭:封建時代由於父祖有功而給予子孫入學或任官的權利。封建時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號;子孫世襲官職和特權。現在也指因一人的權勢地位而使老婆孩子都得好處的現象。

出處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便是他封妻蔭子,也講不得《毛詩》,念不得《孟子》。」

17沒齒不忘 [ mò chǐ bù wàng ]

解釋 沒齒終生。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 漢 張衡《同聲歌》:「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18耳濡目染 [ ěr rú mù rǎn ]

解釋 濡:音如;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 唐 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19遺臭萬載 [ yí chòu wàn zǎi ]

解釋 死後惡名流傳,永遠受人唾罵。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桓溫]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複遺臭萬載邪!」

20鏤心刻骨 [ lòu xīn kè gǔ ]

解釋 形容感念深切,難以忘懷。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6回:「妾等蒙陛下眷愛,鏤心刻骨,沒世難忘。今不幸遭此離亂,陛下欲舍妾身何往?」

21登高一呼 [ dēng gāo yī hū ]

解釋 比喻有影響的人物發出倡議。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他在外麵登高而呼,隻怕還容易些。」

22殃及池魚 [ yāng jí chí yú ]

解釋 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23眾口鑠金 [ zhòng kǒu shuò jīn ]

解釋 人人這麼說;足以熔化金(鑠:熔化)。比喻輿論力量大;也比喻謠言多使是非混淆。

出處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24開國功臣 [ kāi guó gōng chén ]

解釋 指為建立新的國家或朝代立下汗馬功勞的人。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回:「他見單雄信好客,是一個做得開國功臣的,因此借寓東嶽廟中,圖與交往。」

25力透紙背 [ lì tòu zhǐ bèi ]

解釋 力:筆力。透:穿過。形容書法遒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的背麵。也比喻文學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畫人物極有功力。

出處 唐 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26才高識遠 [ cái gāo shí yuǎn ]

解釋 才能超眾,見識深遠。

出處 宋·強至《祠部集·送王賓玉》:「誌節慷慨忠義俱,才高識遠器有餘。」

27淪肌浹髓 [ lún jī jiā suǐ ]

解釋 淪:深入;浹:通徹。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出處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原道訓》:「不浸於肌膚,不浹於骨髓。」

28淪浹肌髓 [ lún jiā jī suǐ ]

解釋 見「淪肌浹髓」。

出處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一卷:「三百餘年豢養深恩,淪浹肌髓。」

29沒世難忘 [ mò shì nán wàng ]

解釋 沒世:死。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 《禮記 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30六朝金粉 [ liù cháo jīn fěn ]

解釋 六朝:南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金粉:舊時婦女妝飾用的鉛粉,常用以形容繁華綺麗。亦形容六朝的靡麗繁華景象。

出處 元·無名氏《醉花陰·秋懷》:「他他他把六朝金粉收拾去,單單單留下寫恨幾行書。」

31深切著明 [ shēn qiē zhe míng ]

解釋 深刻而顯明。

32彪炳千古 [ biāo bǐng qiān gǔ ]

解釋 形容偉大的業績流傳千秋萬代。

出處 南朝 梁 鍾嶸《詩品》中卷:「憲章潘嶽,文體相輝,彪炳可玩。」

33刊心刻骨 [ kān xīn kè gǔ ]

解釋 指印象深刻,令人難忘。

出處 聞一多《鄧以蟄題記》:「也沒有一篇不刊心刻骨,博大精深。隻要你肯埋著頭,咬著牙,在岩石裏邊尋求金子。」

34辭微旨遠 [ cí wēi zhǐ yuǎn ]

解釋 辭:文詞,言詞。微:隱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詞隱微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

出處 《梁書·劉之遴傳》:「省所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旨遠。」

35銘刻心骨 [ míng kè xīn gǔ ]

解釋 比喻感念極深,永遠不忘。

出處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36久久不忘 [ jiǔ jiǔ bù wàng ]

解釋 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

出處 陶鑄《鬆樹的風格》:「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鬆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

37電照風行 [ diàn zhào fēng xíng ]

解釋 如電光之照耀,如風之流動。比喻影響甚大。

出處 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電照風行,聲馳海外。」

38極深研幾 [ jí shēn yán jī ]

解釋 研:研究,審查;幾:細微。指探討研究事物的深奧隱微之處。

出處 《周易 係辭上》:「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39泮林革音 [ pàn lín gé yīn ]

解釋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鴞恒惡鳴,今來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則化也。」後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

出處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鴞恒惡鳴,今來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則化也。」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