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有理由的成語

形容有理由的成語


1師出有名 [ shī chū yǒu míng ]

解釋 師:軍隊;名:名義,引伸為理由。出兵必有正當的理由。後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檀弓下》:「師必有名。」

2理直氣壯 [ lǐ zhí qì zhuàng ]

解釋 直:正確、合理、充分;氣壯:氣勢旺盛。理由正確、充分;說話的氣勢就很盛。

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閻羅殿前,我也理直氣壯,不怕甚的。」

3好說歹說 [ hǎo shuō dǎi shuō ]

解釋 形容用各種理由或方式請求或勸說。

出處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回:「掌櫃的便同他們好說歹說,說我們都是鄉鄰,你們也犯不著來害我。」

4兵出無名 [ bīng chū wú míng ]

解釋 出兵沒有正當理由。亦泛指行事無正當理由。亦作「師出無名」。

出處 《漢書·高帝紀》:「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5出師無名 [ chū shī wú míng ]

解釋 謂沒有正當理由而出兵征伐。

出處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6出師有名 [ chū shī yǒu míng ]

解釋 有正當理由進行征伐。

出處 京劇《將相和》第一場:「趙若獻璧,乃懼怕我邦,不難臣服;若是不獻,再去征討,方算出師有名。」

7氣壯理直 [ qì zhuàng lǐ zhí ]

解釋 謂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出處 義俠《為滇越鐵路告成警告全滇》:「法人無端廢約於先,吾滇人要求廢約於後,氣壯理直,諒法人不複狡焉思逞。」

8推三阻四 [ tuī sān zǔ sì ]

解釋 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出處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這事情應難、應難造次。」

9詞正理直 [ cí zhèng lǐ zhí ]

解釋 言詞嚴正,理由充足。

出處 《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按院見說得詞正理直,更不再問。」

10胡攪蠻纏 [ hú jiǎo mán chán ]

解釋 不講道理,糾纏不放。

出處 清·邵振華《俠義佳人》第一回:「我說的正經話,你不聽;胡攪蠻纏的說了這些閑篇兒,誰來聽你!」

11強詞奪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釋 指無理強辯;想說成有理的。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12胸有成竹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解釋 原指畫竹子在動筆之前腦子裏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現比喻做事情動手之前心裏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出處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13顛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解釋 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14振振有詞 [ zhèn zhèn yǒu cí ]

解釋 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很充分;說個不休。

出處 清 梁啟超《關稅權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為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15語重心長 [ yǔ zhòng xīn cháng ]

解釋 重:鄭重。懇切話說得誠懇;有分量;心意深長。

出處 清 洛日生《海國英雄記 回唐》:「歎別離苦況,轉忘了母親的語重心長。」

16擲地有聲 [ zhì dì yǒu shēng ]

解釋 金石:鍾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

出處 《晉書 孫綽傳》:「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17侃侃而談 [ kǎn kǎn ér tán ]

解釋 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指理直氣壯、不慌不忙地講話。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

18體無完膚 [ tǐ wú wán fū ]

解釋 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形容遍體都是傷。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或被批評、責罵得很厲害。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魏誌 鄧艾傳》:「子忠與艾俱死」晉 裴鬆之注引《世語》:「師纂亦與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體無完膚。」

19蠻橫無理 [ mán hèng wú lǐ ]

解釋 野蠻橫暴;不講道理。

出處 劉操南《武鬆演義》第六回:「武鬆在旁邊說話不得,惱恨縣主得了賄銀,這樣蠻橫無理。」

20顛倒是非 [ diān dǎ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指善惡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實。

出處 唐 韓愈《唐太學博士施先生墓誌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21萬無一失 [ wàn wú yī shī ]

解釋 指絕對不會出差錯。萬:形容很多;失:差錯。

出處 漢 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22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23麵麵俱到 [ miàn miàn jù dào ]

解釋 俱:都。各方麵都照顧到。也指雖然各方麵都照顧到;但重點不突出;很一般化。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7回:「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辦起事來亦就麵麵俱到了。」

24無緣無故 [ wú yuán wú gù ]

解釋 緣:因由;故:原因;緣故。沒有任何理由或根據。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4回:「因又說道:‘好好的,從哪裏說起!無緣無故白受了一場氣!」

25據理力爭 [ jù lǐ lì zhēng ]

解釋 據:依據;按照。依據正確的道理;盡力爭取。

出處 北齊 魏收《魏書 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理不撓,談者欣焉。」

26所向無敵 [ suǒ xiàng wú dí ]

解釋 沒有能敵得住的對手。指誰也抵擋不住。多形容軍威極壯;銳不可當。

出處 三國 蜀 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27指鹿為馬 [ zhǐ lù wéi mǎ ]

解釋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28師出無名 [ shī chū wú míng ]

解釋 師:軍隊;名:名義;理由。出兵沒有正當理由。也引申為做某事沒有正當理由。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29不可理喻 [ bù kě lǐ yù ]

解釋 理:道理;事理;喻:開導;使明白。不能夠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他。形容態度蠻橫不講理。

出處 明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褐蓋》:「要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

30言之成理 [ yán zhī chéng lǐ ]

解釋 之:代詞;指所說的事。講話講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31以理服人 [ yǐ lǐ fú rén ]

解釋 服:說服。用道理說服別人。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醜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2無憑無據 [ wú píng wú jù ]

解釋 沒有憑證和根據。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隻要夢翁把用他的錢給了他,其餘無憑無據的事,也斷不能容他放肆。」

33證據確鑿 [ zhèng jù què záo ]

解釋 確鑿:確實。證據確實可靠,無法否認。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屍場檢驗,證據確鑿。且並未用刑,爾兄自認鬥殺,招供在案。今爾遠來,並非目睹,何得捏詞妄控。理應治罪,姑念為兄情切,且恕。不準。」

34義正辭嚴 [ yì zhèng cí yán ]

解釋 義:道理;辭:言辭。理由正當充足;言辭嚴正有力。

出處 宋 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35體無完皮 [ tǐ wú wán pí ]

解釋 同「體無完膚」。

出處 晉·郭訟《魏晉世語》:「纂性急少恩,死之日體無完皮。」

36站不住腳 [ zhàn bù zhù jiǎo ]

解釋 比喻觀點等經不起推敲與反駁。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8回:「不過同夥當中都同他不對,因此我這裏他站不住腳,所以太太亦隻好讓他走了幹淨。」

37顛鸞倒鳳 [ diān luán dǎo fèng ]

解釋 比喻順序失常。舊小說用來形容男女交歡。

出處 金 元好問《促拍醜奴兒 學閑閑公體》詞:「無情六合乾坤裏,顛鸞倒鳳,撐霆裂月,直被消磨。」

38詞窮理屈 [ cí qióng lǐ qū ]

解釋 指理由虧屈,無話可說。

出處 宋 蘇軾《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切詳按問,自言皆是;詞窮理屈,勢必不免。」

39說好說歹 [ shuō hǎo shuō dǎi ]

解釋 ①謂百般勸說或請求。②褒貶,評論好壞。

出處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我趕眼錯就走出來,還要攔阻,又說好說歹,放了我來。」

40義正詞嚴 [ yì zhèng cí yán ]

解釋 義:道理。詞:言辭。道理正當公允,嚴肅的措詞。亦作「義正辭嚴」、「辭嚴義正」、「辭嚴意正」、「詞嚴理正」、「正義嚴辭」。

出處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子玄之論,義正詞嚴,聖人複起,弗能易矣。」

41兵精糧足 [ bīng jīng liáng zú ]

解釋 兵:兵士。指兵士精銳,糧草充足。形容軍隊十分強盛。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42筆酣墨飽 [ bǐ hān mò bǎo ]

解釋 指文章表達流暢,內容充足。

出處 秦牧《藝海拾貝 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節骨眼上,沒有真正做到筆酣墨飽,因此,便不能獲得預期的作用了。」

43理虧心虛 [ lǐ kuī xīn xū ]

解釋 因理由不充分而擔心。

44無端生事 [ wú duān shēng shì ]

解釋 無端: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地搗亂鬧事。

出處 茅盾《林家鋪子》:「自家是規規矩矩的生意人,又沒犯法,隻要生意好,不欠人家的錢,難道好無端生事,自詐他不成。」

45認死理兒 [ rèn sǐ lǐ ér ]

解釋 堅持某種道理或理由。

出處 王朔《一點正經沒有》:「不準備變,巋然不動認死理兒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46是非混淆 [ shì fēi hùn xiáo ]

解釋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現在整個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數人,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

47喻之以理 [ yù zhī yǐ lǐ ]

解釋 喻:曉喻,開導。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人。

出處 宋·洪邁《夷堅誌·丙誌》第14卷:「然此婦見鷙獸不怖悸,乃能言之有理,亦難能也。」

48詞窮理絕 [ cí qióng lǐ jué ]

解釋 同「詞窮理盡」。

出處 《五燈會元·羅漢琛禪師法嗣·清涼文益禪師》:「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說道理。藏語之曰:‘佛法不恁麼。’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

49辭窮理屈 [ cí qióng lǐ qū ]

解釋 理由站不住腳,被駁得無話可說。

出處 《宋書·鄭鮮之傳》:「時或言論,人皆依違之,不敢難也;鮮之難必切至,未嚐寬假,要須高祖辭窮理屈,然後置之。」

50讜言嘉論 [ dǎng yán jiā lùn ]

解釋 公正、正直而有說服力的言論。

出處 《元史 張孔孫傳》:「孔孫素以文學名,且善琴,工畫山水竹石,而騎射尤精,及其立朝,讜言嘉論,有可觀者,士論服之。」

51終日終夜 [ zhōng rì zhōng yè ]

解釋 終:竟,盡。整天整夜。

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52肌無完膚 [ jī wú wán fū ]

解釋 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形容遍體都是傷。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或被批評、責罵得很厲害。

出處 《舊五代史·唐書·李健及傳》:「健及少遇禍亂,久從戰陣,矢石所中,肌無完膚。」

53人給家足 [ rén jǐ jiā zú ]

解釋 給:富裕,充足。家家戶戶豐衣足食。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準書》:「漢興七十餘年,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

54問罪之師 [ wèn zuì zhī shī ]

解釋 比喻前來提出嚴厲責問的人。

出處 《舊唐書 侯君集傳》:「今襲人於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

55糧多草廣 [ liáng duō cǎo guǎng ]

解釋 比喻戰備物資充足。

出處 明 無名氏《桃園結義》第一折:「俺這蒲州,地方寬闊,糧多草廣,軍民好漢,我何不起兵播亂。」

56詞窮理盡 [ cí qióng lǐ jìn ]

解釋 謂再也找不到理由,無話可說。

出處 唐·崔致遠《蕭遘相公書》之二:「仰幹陶冶,敬托箋毫,始知調急聲哀,唯愧詞窮理盡。」

57師直為壯 [ shī zhí wéi zhuàng ]

解釋 師:軍隊;直:理由正當;壯:壯盛,有力量。出兵有正當理由,軍隊就氣壯,有戰鬥力。現指為正義而戰的軍隊鬥誌旺盛,所向無敵。

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

58生眾食寡 [ shēng zhòng shí guǎ ]

解釋 眾:多;寡:少。生產的多,消費的少。形容財富充足。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59事實勝於雄辯 [ 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 ]

解釋 事情的真實情況比喻雄辯更有說服力。

出處 魯迅《熱風>題記》:「現在擬態的製服早已破碎,顯出自身的本相來了,真所謂‘事實勝於雄辯’。」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