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分不清的成語

形容分不清的成語


1糊裏糊塗 [ hú lǐ hú tú ]

解釋 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難道龔定庵就這麼糊裏糊塗的給他們藥死了嗎?」

2影影綽綽 [ yǐng yǐng chuò chuò ]

解釋 模模糊糊,不真切。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62回:「我不知怎的,但沒人在房裏,心裏隻害怕,恰似影影綽綽,有人在眼前一般。」

3霧裏看花 [ wù lǐ kàn huā ]

解釋 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後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出處 唐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4迷離恍惚 [ mí lí huǎng hū ]

解釋 模糊閃爍;分辨不清;似有若無。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銀海一般的白,一半卻迷離惝恍,搖曳著桐葉的黑影。」

5隱隱約約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釋 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隻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麵上射去。」

6五裏霧中 [ wǔ lǐ wù zhōng ]

解釋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裏霧。」

7暮色蒼茫 [ mù sè cāng máng ]

解釋 指時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出處 《茅盾散文 旅蹤屐痕 海參崴印象》:「海參崴在冬季白晝時間極短。上午八時天還未大亮,下午五時,已經暮色蒼茫。」

8渺渺茫茫 [ miǎo miǎo máng máng ]

解釋 遼闊無際的樣子,也指模糊不清楚。

出處 明 劉基《六幺令》詞:「追尋疇者,愁如流水,渺渺茫茫趁潮汐。」

9雲霧迷蒙 [ yún wù mí méng ]

解釋 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樣子。雲霧籠罩,使景物隱隱約約,看不清楚。

10迷離徜仿 [ mí lí cháng fǎng ]

解釋 見「迷離惝恍」。

11魚目混珠 [ yú mù hùn zhū ]

解釋 魚目:魚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魚眼來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出處 漢 魏伯陽《參同契》上卷:「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12似是而非 [ sì shì ér fēi ]

解釋 是:對;正確;非:不對;錯誤。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指表麵上相似;實際上不一樣。

出處 先秦 孔子《孟子 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

13暈頭轉向 [ yūn tóu zhuàn xiàng ]

解釋 暈:頭腦發昏;轉向:辨不清方向。形容頭腦昏亂辨不清方向。

出處 周而複《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麼快!」

14含糊其辭 [ hán hú qí cí ]

解釋 糊:不明確;不清晰;辭:也作「詞」;言辭。指話說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確。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57回:「二人先受岸賈之囑,含糊其詞,不肯替趙氏分辨。」

15眼花繚亂 [ yǎn huā liáo luàn ]

解釋 繚亂:紛亂。眼睛看見複雜紛繁的事物而發花、迷亂。

出處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則著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

16舍本逐末 [ shě běn zhú mò ]

解釋 拋棄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誌,無有居心。」

17坐井觀天 [ zuò jǐng guān tiān ]

解釋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狹小;見識有限。

出處 唐 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18虛虛實實 [ xū xū shí shí ]

解釋 假假真真,以假亂真。指軍事上講究策略,善於迷惑對方。也指文藝作品中虛寫、實寫並用,表現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隻此可以瞞過他也。」

19撲朔迷離 [ pū shuò mí lí ]

解釋 撲朔:兔腳搔爬;迷離:兔眼半閉。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後來形容事情錯綜複雜;不容易看清真相。

出處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五 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0若隱若現 [ ruò yǐn ruò xiàn ]

解釋 好像隱沒了;又好像現出了。形容隱隱約約、依稀可見的狀態。

出處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無滅無生,曆千劫而不古;若隱若現,運有福而長今。」

21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22本末倒置 [ běn mò dào zhì ]

解釋 本:樹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樹梢;比喻事物的枝節;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質的和非本質的弄顛倒了。

出處 金 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番,則亦未嚐不本末倒置。」

23半信半疑 [ bàn xìn bàn yí ]

解釋 信:相信;疑:懷疑。有些相信;又有點懷疑。對真假不能肯定。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6卷:「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24以假亂真 [ yǐ jiǎ luàn zhēn ]

解釋 以:用;亂真:使真的東西混亂;與假的摻雜在一起分不清。用假的東西來冒充或混雜真的東西。

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餘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

25買櫝還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解釋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匣子裏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出處 戰國 韓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26模模糊糊 [ mó mó hū hū ]

解釋 思想上不清晰。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雪雁出來一看,模模糊糊認得是薛姨媽那邊的人。」

27皂白不分 [ zào bái bù fēn ]

解釋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出處 清 林則徐《劄澳門同知傳諭義律準駁條款》:「不得混入驅逐奸夷之內,紛紛回澳,致令皂白不分,自取玷辱。」

28迷離撲朔 [ mí lí pū shuò ]

解釋 迷離:眼睛半閉半睜的樣子;撲朔:腳亂蹬亂動。原指分辨不清雌雄、男女。

出處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五 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9半真半假 [ bàn zhēn bàn jiǎ ]

解釋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實的。

出處 元·範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這裏千回右轉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數樁。半真半假喬摸樣,宜嗔宜喜嬌情況,知疼知熱俏心腸。」

30胡裏胡塗 [ hú lǐ hú tú ]

解釋 形容不明事理或對事物的認識模糊。

出處 魯迅《偽自由書 新藥》:「不過對於誤服這藥的病人,卻能夠使他不再尋求良藥,拖重了病症而至於胡裏胡塗的死亡。」

31混淆黑白 [ hùn xiáo hēi bái ]

解釋 混淆:混雜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攪在一起。指有意製造混亂以顛倒是非。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32真偽莫辨 [ zhēn wěi mò biàn ]

解釋 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出處 《隋書·經籍誌》:「戰國縱橫,真偽莫辨,諸子之言,紛然淆亂。」

33主次不分 [ zhǔ cì bù fēn ]

解釋 指人辦事不能分辨主要的和次要的。

34玉石不分 [ yù shí bù fēn ]

解釋 比喻好壞不分。

出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35混混沌沌 [ hùn hùn dùn dùn ]

解釋 迷糊不清的樣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穡艱難,混混沌沌的過日子。」

36是非不分 [ shì fēi bù fēn ]

解釋 分辨不出正確與錯誤。

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正領而誦之,此見是非之分不明。」

37不明真相 [ bù míng zhēn xiàng ]

解釋 明:了解清楚;真相:本來麵目。不明白事情的本來麵目。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

38沒日沒夜 [ méi rì méi yè ]

解釋 猶言不分白天夜晚。

出處 冰心《姑姑》:「我希望她遇見一位煞神般的婆婆,沒日沒夜的支使欺負她,才給我出這口氣!」

39迷離惝恍 [ mí lí chǎng huǎng ]

解釋 形容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出處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誌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兩月餘酒食費,一家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40反裘負薪 [ fǎn qiú fù xīn ]

解釋 見「反裘負芻」。

出處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無異於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

41看朱成碧 [ kàn zhū chéng bì ]

解釋 將紅的看成綠的。形容眼睛發花,視覺模糊。

出處 南朝 梁 王僧孺《夜愁》詩:「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

42若隱若顯 [ ruò yǐn ruò xiǎn ]

解釋 若:好象;隱:隱藏;顯:顯現。好象隱藏不露,又好象顯現出來。形容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出處 宋 趙佶《宣和畫譜 山水三》:「作《風煙欲雨圖》,非陰非霽,如梅天霧曉,霏微暗靄之狀,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於微茫之間,若隱若顯,不能窮也。」

43惝恍迷離 [ chǎng huǎng mí lí ]

解釋 惝恍:也作:「惝況」,失意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44宜嗔宜喜 [ yí chēn yí xǐ ]

解釋 意思是不論生氣,還是高興,總是很美的。

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呀,誰想著寺裏遇神仙!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麵,偏宜貼翠花鈿。」

45皂白難分 [ zào bái nán fēn ]

解釋 皂:黑。黑白很難分辨,比喻是非不易辨別。

出處 川劇《評雪辨蹤》:「穿釘鞋的,你二天來,不要穿釘鞋,要穿草鞋嘛,免得我們秀才要評什麼足跡,給他做個皂白難分。」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