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兩個人相互配合的成語

形容兩個人相互配合的成語


1天衣無縫 [ tiān yī wú fèng ]

解釋 天上神仙的衣服沒有縫兒。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麼毛病。

出處 五代 前蜀 牛嶠《靈怪錄 郭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2裏應外合 [ lǐ yìng wài hé ]

解釋 應:接應;合:配合。外麵攻打與裏麵接應相結合。

出處 元 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小官須索整點英雄將士,裏應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3心照不宣 [ xīn zhào bù xuān ]

解釋 彼此心裏明白;而不公開說出來。照:明白;宣:宣揚;公開說明。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張夫人吩咐盡管照舊開輪,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

4心領神會 [ xīn lǐng shén huì ]

解釋 指對方沒有明說;心裏已經領會。領:領會;會:理解。

出處 唐 田穎《遊雁蕩山記》:「將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禪房,與之辯論心性切實之學,彼已心領神會。」

5情投意合 [ qíng tóu yì hé ]

解釋 投:契合。形容雙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來。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27回:「那鎮元子與行者結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決不肯放。」

6相得益彰 [ xiāng dé yì zhāng ]

解釋 益:更加;彰:明顯。指兩個人或兩件事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出處 漢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7八方呼應 [ bā fāng hū yìng ]

解釋 八方:四麵八方。形容各方麵互相呼應;彼此配合。

出處 毛澤東《文彙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上下串連,八方呼應,以天下大亂、取而代之、逐步實行、終成大業為時局估計和最終目的者,到底隻有較少人數。」

8並肩作戰 [ bìng jiān zuò zhàn ]

解釋 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團結合作,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出處 柯崗《逐鹿中原》第四章:「我們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要在中原地區並肩作戰的意義和注意事項。」

9心有靈犀 [ xīn yǒu líng xī ]

解釋 靈犀:靈獸犀牛。比喻戀愛著的男女雙方心心相印。現多比喻比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出處 唐·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10珠聯璧合 [ zhū lián bì hé ]

解釋 珍珠聯成串;美玉合成雙。比喻美好的事物。人才聚合在一起。璧:中間有孔的扁圓玉器。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曆誌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11彼倡此和 [ bǐ chàng cǐ hè ]

解釋 和:附和;應和。比喻一方倡導,別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56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後謁見晉景公,內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晉景公不從。」

12更唱迭和 [ gèng chàng dié hé ]

解釋 ①彼此唱和。②亦作「更唱迭和」。相互以詩詞酬答。③指互相呼應配合。

出處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當年邀遊,更唱迭和,赴曲隨流。」清·錢泳《履園叢話·園林·逸園》:「太史之女曰蘊玉者,自號生香居士,亦能詩,與在山更唱迭和。」

13桴鼓相應 [ fú gǔ xiāng yìng ]

解釋 用鼓槌擊鼓,鼓就發聲。比喻相互應和,配合緊密。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李尋傳》:「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桴鼓之相應也。」

14二仙傳道 [ èr xiān chuán dào ]

解釋 兩位神仙共同傳授道法。比喻兩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

出處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傳道去罷!’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訖。」

15此呼彼應 [ cǐ hū bǐ yīng ]

解釋 此:這裏。彼:那裏。這裏呼喚,那裏響應。形容聯係緊密,互相配合行動。

16各自為政 [ gè zì wéi zhèng ]

解釋 指各自在職權範圍內按照自己的主張行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

出處 左丘明《左傳 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17同甘共苦 [ tóng gān gòng kǔ ]

解釋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擔苦難。比喻同歡樂;共患難。甘:甜;苦:苦難。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18鞭長莫及 [ biān cháng mò jí ]

解釋 鞭:馬鞭子;莫:不;及:夠得上。馬鞭雖長;但打不到馬肚子上。原意是說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為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後比喻力量達不到。

出處 清 昭槤《嘯亭續錄 魏柏鄉相公》:「滇、黔、蜀、粵地方邊遠,今將滿兵遽撤,恐一旦有變,有鞭長莫及之虞。」

19心中有數 [ xīn zhōng yǒu shù ]

解釋 比喻了解實際情況;心裏有底。

出處 馮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同儒春談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數,為她去和老山東交鋒做準備。」

20一見如故 [ yī jiàn rú gù ]

解釋 故:故人;老朋友。初次相見就像老朋友一樣。形容彼此一接觸就情投意合。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 「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21萬眾一心 [ wàn zhòng yī xīn ]

解釋 千萬人一條心。形容齊心協力團結一致。

出處 清 金安清《洋務宜遵祖訓,安內攘外,自有成效說》:「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聯絡,萬眾一心。」

22亦步亦趨 [ yì bù yì qū ]

解釋 亦:也;步:行走;趨:快走。原指學生緊緊追隨老師;後來形容處處模仿或一味地追隨他人。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23眾誌成城 [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

解釋 眾人統一的意誌;形成堅固的城牆。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 大。城;城牆。

出處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24銅牆鐵壁 [ tóng qiáng tiě bì ]

解釋 銅做的城牆;鐵打的營壘。比喻堅固而不可摧毀的事物。也比喻堅固嚴密的防禦。

出處 元 無名氏《謝金吾》楔子:「孩兒此一去,隨他銅牆鐵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25天作之合 [ tiān zuò zhī hé ]

解釋 上天做主成全的男女結合。形容婚姻美滿稱心。也可用來指自然形成的聚合或天然的搭配的親密關係。

出處 《詩經 大雅 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26如出一轍 [ rú chū yī zhé ]

解釋 轍:車轍;車輪壓出的痕跡。象出自同一個車轍。比喻兩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處 宋 洪邁《容齋三筆 奸鬼為人禍》:「二奸鬼之害人,如出一轍。」

27風雨同舟 [ fēng yǔ tóng zhōu ]

解釋 舟:船。在風雨中同乘在一條船上;一起與風雨搏鬥。比喻共同經曆患難。

出處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8心心相印 [ xīn xīn xiāng yìn ]

解釋 彼此的心意不用說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

出處 唐 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禪師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

29齊頭並進 [ qí tóu bìng jìn ]

解釋 幾支隊伍並行前進。也指幾個事情同時展開。

出處 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實事求是,循序前進,齊頭並進,迎頭趕上。」

30患難與共 [ huàn nàn yǔ gòng ]

解釋 患難:危險艱苦的環境;與共:在一起。指在不利處境中共同承擔災難和困苦。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31一知半解 [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釋 很貧乏的知識;很膚淺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處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32遙相呼應 [ yáo xiāng hū yìng ]

解釋 遙遠:遠遠地。應:照應。指遠遠地互相照應。配合。

出處 《清史稿 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為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33格格不入 [ gé gé bù rù ]

解釋 形容彼此不協調;不相容。格格:阻礙;隔閡。入:融洽。

出處 清 袁枚《寄房師鄧遜齋先生》:「以前輩之典型,合後來之花樣,自然格格不入。」

34融會貫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釋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透徹理解。指把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貫穿在一起;從而取得對事理全麵透徹的理解。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35聚精會神 [ jù jīng huì shén ]

解釋 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廣益的意思;現常用以形容專心致誌;精神高度集中。

出處 漢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36同舟共濟 [ tóng zhōu gòng jì ]

解釋 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同心協力;共同渡過難關。舟:船;濟:渡水。

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37和衷共濟 [ hé zhōng gòng jì ]

解釋 衷:內心;濟:渡水。大家一條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團結一致;克服困難。

出處 《尚書 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 魯語下》「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

38一拍即合 [ yī pāi jí hé ]

解釋 合:合調;符合曲調。一打拍就合於曲調的節奏。比喻雙方意見很快取得一致。

出處 清 李綠園《歧路燈》:「古人雲,君子之交,定而後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39情同手足 [ qíng tóng shǒu zú ]

解釋 情:交誼;交情;手足:喻指兄弟。比喻感情很好;像親兄弟一樣。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1回:「辛環曰:‘名雖各姓,情同手足。’」

40遙遙相對 [ yáo yáo xiāng duì ]

解釋 遙遙:遠遠地。對:對著;向著。遠遠的對著。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與上房雖然隔著一個院子,卻與他夫人臥室遙遙相對。」

41同心協力 [ tóng xīn xié lì ]

解釋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協:合。

出處 《梁書 王僧辯傳》:「討逆賊於鹹陽,誅叛子於雲夢,同心協力,克定邦家。」

42齊心協力 [ qí xīn xié lì ]

解釋 協力:合力。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

出處 《周書 崔謙傳》:「然後與宇文行台,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勳,複興於茲日矣。」

43一唱一和 [ yī chàng yī hè ]

解釋 和:應和;附和。跟著別人唱和;比喻雙方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出處 宋 陳叔方《穎川語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應。呼應者一唱一和,律呂相宜以成文也。」

44一呼百應 [ yì hū bǎi yìng ]

解釋 呼:召喚。應:響應。一人發出號召;眾人紛紛響應。

出處 明 天然癡叟《石點頭》:「因是爪牙四布,一呼百應,遠近聞名,人人畏懼,是一個公行大盜,通天神棍。」

45同心同德 [ tóng xīn tóng dé ]

解釋 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心:願望;思想;德:信念;意誌。

出處 《尚書 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46各行其是 [ gè xíng qí shì ]

解釋 行:做;是:對的;其是:他自己認為是對的。各人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動不一致。

出處 明 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兩者俱賢,各行其是。」

47話不投機 [ huà bù tóu jī ]

解釋 投機:意見相合。指意見或觀點看法等不一致;說不到一起。

出處 元 張國賓《薛仁貴》第三折:「我則怕言無關典,話不投機。」

48天造地設 [ tiān zào dì shè ]

解釋 天建造的;地設置的。指自然的造就和安排。讚美事物自然形成;不用加工就十分完美。天地:指自然;造:製作;設:安排。

出處 唐 田穎《問道堂後園記》:「回思向所辟諸境,幾若天造地設。」

49同心並力 [ tóng xīn bìng lì ]

解釋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 漢 賈誼《過秦論下》:「且天下嚐同心並力而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

50不約而同 [ bù yuē ér tóng ]

解釋 約:約定;同:相同。事先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51所見略同 [ suǒ jiàn lüè tóng ]

解釋 所持的見解大致相同。

出處 明·唐順之《與王芳湖中丞書》:「愚意方欲經營,而來敘適反,此豈古謂所見略同者乎!」

52君子之交 [ jūn zǐ zhī jiāo ]

解釋 賢者之間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出處 莊周《莊子 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53相輔相成 [ 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

解釋 相:互相;輔:幫助;成:促成。指兩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

出處 明·張岱《曆書眼序》:「諏日者與推命者必相輔而行;而後二者之說始得無蔽。」

54裏外夾攻 [ lǐ wài jiā gōng ]

解釋 從裏、外兩方麵配合同時進攻。

出處 《新五代史 吳越世家》:「乃取其軍號,內外夾攻,號令相應,淮人以為神,遂人敗之。」

55如左右手 [ rú zuǒ yòu shǒu ]

解釋 象自己的左右手一樣。比喻極得力的助手。也比喻兩者關係極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56茫然不解 [ máng rán bù jiě ]

解釋 茫然迷惘的樣子。指對某事不理解。

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二回:「邵肩齊說及前事,婁樸茫然不解。」

57方枘圓鑿 [ fāng ruì yuán záo ]

解釋 枘:榫頭;圓鑿:圓榫眼;卯眼。方形的榫頭;圓形的卵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適宜。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

58遙呼相應 [ yáo hū xiāng yīng ]

解釋 見「遙相呼應」。

出處 清·陳忱《續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六年》:「蒙古盡驅其家屬來攻,父子兄弟,往往遙呼相應,由是人無固誌,故所至郡邑皆下。」

59心領意會 [ xīn lǐng yì huì ]

解釋 見「心領神會」。

出處 鄒韜奮《經曆》:「他們不許用帝國主義,所以各報遇著這個名詞,總是寫作‘××主義’,讀者看得慣了,也就心領意會。」

60雄唱雌和 [ xióng chàng cí hé ]

解釋 比喻相互附和。

出處 清·戴名世《已卯科鄉試墨卷》序:「而雷同剿襲,大抵老生腐儒之唾餘,雄唱雌和,自相誇耀。」

61齊心並力 [ qí xīn bìng lì ]

解釋 眾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齊心同力」、「朋心合力」、「齊心協力」、「齊心合力」。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7回:「上托兄長虎威,深感眾頭領之德,齊心並力,救拔賤體,肝膽塗地,難以報答。」

62璧合珠聯 [ bì hé zhū lián ]

解釋 比喻眾美畢集,相得益彰。

出處 見「璧合珠連」。

63遙相應和 [ yáo xiāng yìng hè ]

解釋 遙:遠。遠遠地互相聯係,互相配合。

出處 《清史稿·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偽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64一倡一和 [ yī chàng yī hé ]

解釋 ①《詩·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謂一個先唱,一個和聲,形容兩人感情相通。後多比喻兩人相互配合,彼此呼應。倡,亦作「唱」。②謂鳴聲相呼應。

出處 《詩·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65同力協契 [ tóng lì xié qì ]

解釋 猶言同心協力。

出處 《南史·宋紀·武帝》:「同力協契,所在蜂起。」

66相得益章 [ xiāng dé yì zhāng ]

解釋 指互相配合、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

出處 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67聲氣相通 [ shēng qì xiāng tōng ]

解釋 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68同心合力 [ tóng xīn hé lì ]

解釋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 《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69眾虎同心 [ zhòng hǔ tóng xīn ]

解釋 許多虎一條心做事。比喻眾多有本事的人團結一致,力量會更大。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七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

70一搭一檔 [ yī dā yī dàng ]

解釋 謂互相配合,彼此協作。有時含貶意。

出處 周立波《夏天的晚上》:「兩個朋友一搭一檔的,說了許多挖苦這首歌的話,實際上是挖苦因為這首歌而惹起了傷感的人們。」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