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符合事實的成語

形容符合事實的成語


1名實相符 [ míng shí xiāng fú ]

解釋 名聲或名稱和實際一致。

出處 三國 曹操《與王修書》:「君澡身澡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符,過人甚遠。」

2名符其實 [ míng fú qí shí ]

解釋 見「名副其實」。

出處 茅盾《全運會印象》:「那邊的‘國術場’還有一個老頭子穿了長衫舞刀,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來,還不是名符其實的‘大雜耍’麼?」

3先斬後奏 [ xiān zhǎn hòu zòu ]

解釋 斬:殺頭;奏:臣子向皇帝陳述或請示報告事情。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後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出處 《新五代史 梁臣傳 朱珍》:「珍偏將張仁遇白珍曰:‘軍中有犯令者,請先斬而後白。’」

4實事求是 [ shí shì qiú shì ]

解釋 實事:客觀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內部的規律性。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5捕風捉影 [ bǔ fēng zhuō yǐng ]

解釋 原指做事像風和影子一樣難以捕捉。後比喻說話做事沒有確鑿可靠的根據。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69卷:「若有一豪之不實,如捕風捉影,更無下功處,德何由進?」

6無中生有 [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解釋 把沒有的說成有。指憑空捏造。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7信口雌黃 [ xìn kǒu cí huáng ]

解釋 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了重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雌黃:雞冠石;黃赤色。

出處 南北朝 劉孝標《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晉 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8先見之明 [ xiān jiàn zhī míng ]

解釋 先見:預見;明:指能力。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指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楊彪傳》:「後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9名副其實 [ míng fù qí shí ]

解釋 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

出處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六卷:「身後贈諡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實矣。」

10如願以償 [ rú yuàn yǐ cháng ]

解釋 按所希望的那樣得到滿足。指願望實現。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6回:「在撫台麵前說了許多好話,後來也祥甫竟如願以償,補授臨清州缺。」

11張冠李戴 [ zhāng guān lǐ dài ]

解釋 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錯了事實或對象。

出處 明 田藝蘅《留青日劄 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12牽強附會 [ qiān qiǎng fù huì ]

解釋 牽:拉;附會:把無聯係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把不相幹的事物硬拉在一起;說成彼此相幹。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後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13畫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釋 畫蛇時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14胸有成竹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解釋 原指畫竹子在動筆之前腦子裏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現比喻做事情動手之前心裏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出處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15顛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解釋 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16不切實際 [ bù qiē shí jì ]

解釋 不符合實際。

出處 丁寅生《孔子演義》第98回:「若是徒有虛名,不切實際,那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了!」

17事與願違 [ shì yú yuàn wéi ]

解釋 事實與願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出處 三國 魏 稽康《幽憤》詩:「嗟我憤歎,曾莫能儔。事與願違,遘茲淹留。」

18信以為真 [ xìn yǐ wéi zhēn ]

解釋 把假的當作真的。信:相信。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隻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後,在人前誇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曆,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

19名不虛傳 [ míng bù xū chuán ]

解釋 虛:不真實。傳出來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徐邈傳》:「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傳。’」

20罄竹難書 [ qìng zhú nán shū ]

解釋 罄:盡;竹:指可供製成竹簡的竹子;書:寫。用盡竹子也難以寫完。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多形容罪惡累累。

出處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21不出所料 [ bù chū suǒ liào ]

解釋 出:超出;料:推測;料想。指沒有出乎預料。即在意料之中。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十回:「我從昨夜與密斯談天之後,一直防著你,剛剛走到你那邊,見你不在,我就猜著到這裏來了,所以一直趕來,果然不出所料。」

22先知先覺 [ xiān zhī xiān jué ]

解釋 覺:對事物有所認識。對哲理和社會政治等問題的認識理解比一般人更早的人。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23千真萬確 [ qiān zhēn wàn què ]

解釋 真:真實;確:確實。形容情況非常確實。

出處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大驚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間才會著他,怎麼就拿了?’景蘭江道:‘千真萬確的事。’」

24如夢初醒 [ rú mèng chū xǐng ]

解釋 像剛從夢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明白過來。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厲公大喜曰:‘寡人聞仲之言,如夢初醒。’」

25料事如神 [ liào shì rú shén ]

解釋 料事:揣度事情的發展和結局。如神:形容極其奇妙靈驗或預料事情非常準確。預料事情就如同神一樣。形容對事情的預料和事情發生的完全一樣。

出處 宋 楊萬裏《提刑徽猷檢正王公墓誌銘》:「公器識宏深,襟度寬博,議論設施加人數等,料事如神,物無遁情。」

26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27踏踏實實 [ tà tà shí shí ]

解釋 非常實際,一點也不浮躁。指不做出某種炫耀的顯示的行為。

出處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四章:「咱心裏踏踏實實,膽正著哩。」

28避而不談 [ bì ér bù tán ]

解釋 有意回避;不去談論。

出處 徐遲《一九五六年特寫選>序言》:「尖銳的矛盾,避而不談,或加水衝淡了。」

29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解釋 城裏本沒有虎;但隻要有三個人說城裏有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傳播;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

30取信於民 [ qǔ xìn yú mín ]

解釋 取得人民的信任。

出處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一一取信於民。」

31言行一致 [ yán xíng yī zhì ]

解釋 說的和做的一樣。形容人表裏如一。

出處 宋 趙善璙《自警篇 誠實》:「自此言行一致,表裏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

32不容置疑 [ bù róng zhì yí ]

解釋 容:容許;疑:懷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指真實、正確和可靠。

出處 宋 陸遊《謂南文集》:「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33不約而同 [ bù yuē ér tóng ]

解釋 約:約定;同:相同。事先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34事與心違 [ shì yǔ xīn wéi ]

解釋 同「事與原違」。

出處 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宋·歐陽修《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

35憑空捏造 [ píng kōng niē zào ]

解釋 無事實依據地虛構。

出處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土司·土官承襲》:「近世作偽者多憑空捏造 ,苟得金錢,兵部武選司吏胥概為準行。」

36名實相副 [ míng shí xiāng fù ]

解釋 名聲和實際一致。

出處 漢 路粹《為曹公與孔融書》:「昔國家東遷,文舉盛歎鴻豫名實相副,綜達經學,出於鄭玄,又明《司馬法》。」

37當之有愧 [ dāng zhī yǒu kuì ]

解釋 擔當不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感到慚愧。

出處 宋·歐陽修《回丁判官書》:「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當之而不愧也。」常用自謙之辭。

38捉奸捉雙 [ zhuō jiān zhuō shuāng ]

解釋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須同時抓住奸夫淫婦。

出處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況且‘捉奸捉雙’,我和你又無實跡憑據,隨他說長道短。」

39無可置疑 [ wú kě zhì yí ]

解釋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

出處 範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戰國時某些地區已能製鋼,無可置疑。」

40既成事實 [ jì chéng shì shí ]

解釋 既:已經;已然。已經形成事實。

出處 唐 杜甫《雨不絕》詩:「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揚如絲飛。」

41現實主義 [ xiàn shí zhǔ yì ]

解釋 注重事實或現實,反對一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

出處 毛澤東《論持久戰》:「雖可能有張伯倫一類的遷就所謂‘既成事實’的‘現實主義’的調頭出現,但主要的國際勢力將變到進一步地援助中國。」

42聳人聽聞 [ sǒng rén tīng wén ]

解釋 聳:引起注意;使人吃驚。指故意誇大事實或作過於激動的表情;使人聽到或看了感到震驚。

出處 清 惲敬《雜記》:「豫章大鎮,或書有不可達者,故托辭為此;抑為州將者,以此聳人聽聞,豫絕係援,皆未可知。」

43能上能下 [ néng shàng néng xià ]

解釋 謂幹部不計較職位高低,不論處於領導崗位或在基層從事實際工作,都能踏踏實實地幹。實行能上能下,是對幹部職務終身製的一項重要改革。

出處 丁玲《風雪人間》上卷:「一個共產黨員隨時隨地都是真正的戰士,能上能下,能與人民共患難,同安樂!」

44證據確鑿 [ zhèng jù què záo ]

解釋 確鑿:確實。證據確實可靠,無法否認。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屍場檢驗,證據確鑿。且並未用刑,爾兄自認鬥殺,招供在案。今爾遠來,並非目睹,何得捏詞妄控。理應治罪,姑念為兄情切,且恕。不準。」

45果不其然 [ guǒ bù qí rán ]

解釋 果然如此。指事物的發展變化跟預料的一樣。

出處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我說:‘姑老爺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來給他用,隻怕姑老爺還不稀罕。’,今日果不其然。」

46以正視聽 [ yǐ zhèng shì tīng ]

解釋 為保證事實的正確理解。

出處 徐貴祥《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軍進行幾場影響較大的戰鬥,為輿論宣傳提供依據,以正視聽。」

47名不虛行 [ míng bù xū xíng ]

解釋 虛:不真實。傳出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出處 《晉書·唐彬傳》:「帝顧四坐曰:‘名不虛行。’」

48磬竹難書 [ qìng zhú nán shū ]

解釋 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後泛指事實多,寫不完。

出處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49似非而是 [ sì fēi ér shì ]

解釋 看來與常識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實上卻可能是正確的。

50含血噴人 [ hán xuè pēn rén ]

解釋 嘴含鮮血噴到別人身上。比喻捏造事實;誣陷好人。

出處 清 李玉《清忠譜 叱勘》:「你不怕刀臨頭頸,還思含血噴人。」

51如夢方醒 [ rú mèng fāng xǐng ]

解釋 象剛從夢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明白過來。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十一回:「寡人聞仲之言,如夢初醒。」

52投杼之疑 [ tóu zhù zhī yí ]

解釋 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造成的疑慮。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二》:「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53捉賊捉贓 [ zhuō zéi zhuō zāng ]

解釋 比喻處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實為根據。

出處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諺曰:‘捉賊捉髒,捉捉雙。’此雖俚言,極為有道。」

54無庸置疑 [ wú yōng zhì yí ]

解釋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

出處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無庸置疑,處在他眼下的地位,這種被別人關懷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55無庸置辯 [ wú yōng zhì biàn ]

解釋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用不著爭辯。

出處 郭沫若《抗戰以來的文藝思潮》:「尊重民族形式並不是複古,那是無庸置辯的。」

56死無對證 [ sǐ wú duì zhèng ]

解釋 對證:核實。當事人已死,無法核對事實。

出處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那廝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個死無對證。」

57羅織罪名 [ luó zhī zuì míng ]

解釋 指捏造罪名,陷害無辜的人。

出處 《舊唐書·來俊臣傳》:「招集無賴數百人,令其告事,共為羅織,千裏響應。」

58言之有據 [ yán zhī yǒu jù ]

解釋 說話和寫文章有充分的證據或事實根據。

59捕影係風 [ bǔ yǐng xì fēng ]

解釋 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出處 《梁書 劉孝綽傳》:「但雕朽汙糞,徒成延獎;捕影係風,終無效答。」

60故甚其詞 [ gù shèn qí cí ]

解釋 指說話故意誇大,脫離事實。

出處 清 黃鈞宰《金壺浪墨 漢奸》:「蓋我軍所用偵探,率以數百錢,遣無賴小民,道聽途說,或且故甚其詞,以恫喝將士,搖動人心。」

61立木南門 [ lì mù nán mén ]

解釋 立木:豎木於地上。用具體事實來證明新的法令、製度一定要推行開來。多用於形容取信於民。

出處 《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62先斬後聞 [ xiān zhǎn hòu wén ]

解釋 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後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出處 元·無名氏《十探子》第三折:「今奉聖人的命,敕賜勢劍金牌,教小官便宜行事,先斬後聞。」

63投杼之惑 [ tóu zhù zhī huò ]

解釋 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惑:疑心。比喻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所造成的疑慮。

出處 《梁書·侯景傳》:「當是不逞之人,曲為口端之說,遂懷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64握風捕影 [ wò fēng bǔ yǐng ]

解釋 猶言捕風捉影。

出處 漢·牟融《理惑論》第一卷:「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

65蓋棺定論 [ gài guān dìng lùn ]

解釋 指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到死後才能做出結論。同「蓋棺論定」。

出處 明 呂坤《大明嘉議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呂君墓誌銘》:「善惡在我,毀譽由人,蓋棺定論,無藉於子孫之乞言耳。」

66聳動聽聞 [ sǒng dòng tīng wén ]

解釋 聳:通「悚」,驚動。誇大或捏造事實,使人聽了感到驚異或震動。

出處 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職臣在憲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風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風旨。’固已聳動聽聞矣。」

67誣良為盜 [ wū liáng wéi dào ]

解釋 誣:誣陷。良:好人。指捏造事實,陷害好人。

出處 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下冊:「因為顧客可以不承認,反咬一口,‘誣良為盜’,還得吃官司。」

68疑鄰盜斧 [ yí lín dào fǔ ]

解釋 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69仗氣直書 [ zhàng qì zhí shū ]

解釋 仗:依靠,憑借。指堅持正義,毫不隱諱地寫出真相。

出處 《陳書·後主紀》:「其有負能仗氣,擯壓當時,……亦宜去此幽穀,翔茲天路。」

70夫子自道 [ fū zǐ zì dào ]

解釋 指本意是說別人好處,而事實上卻正道著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麵,意思是指摘別人,卻正指摘了自己。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71秉筆直書 [ bǐng bǐ zhí shū ]

解釋 秉:握。書寫史實不隱諱。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

72三言訛虎 [ sān yán é hǔ ]

解釋 猶三人成虎。

出處 清·秋瑾《致琴文書》:「況三言訛虎,眾口鑠金;因積毀銷骨,致他方糊口。」

73鄉壁虛造 [ xiāng bì xū zào ]

解釋 即對著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

出處 漢 許慎《說文解字>序》:「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74向壁虛構 [ xiàng bì xū gòu ]

解釋 向壁:對著牆壁。即對著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不根據事實而憑空捏造。

出處 漢 許慎《說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75向壁虛造 [ xiàng bì xū zào ]

解釋 向壁:臉朝著牆壁;虛造:弄虛作假。坐著麵對牆壁憑空造作。形容沒有事實根據地主觀臆造。

出處 漢 許慎《說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76摶空捕影 [ tuán kōng bǔ yǐng ]

解釋 猶言捕風捉影。

出處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正如癡兒摶空捕影,隻堪一笑耳。」

77深文周納 [ shēn wén zhōu nà ]

解釋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把不根據事實而牽強附會給人硬加罪名。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

78澡身浴德 [ zǎo shēn yù dé ]

解釋 修養身心,使純潔清白。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79略跡原心 [ lüè jì yuán xīn ]

解釋 撇開表麵的事實,而從其用心上加以原諒。

出處 明 張煌言《答趙安撫書》:「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跡而原其心;感其誠而哀其遇。」

80略跡原情 [ lüè jì yuán qíng ]

解釋 撇開事實不談,從情理上原諒。

出處 蘭陵憂患生《京華百二竹枝詞》:「討錢童子亂攔人,略跡原情總為貧。」

81一字不爽 [ yī zì bù shuǎng ]

解釋 爽:差錯,失誤。一個字也不錯。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所責之事,皆係平日私語一字不爽。」

82事與原違 [ shì yǔ yuán wéi ]

解釋 事實與願望相違背。

83即事窮理 [ jí shì qióng lǐ ]

解釋 謂根據事實深究它的道理。

出處 清·王夫之《續春秋左氏傳博議》:「有即事以窮理,無立理以限事。」

84含血噀人 [ hán xuè xùn rén ]

解釋 見「含血噴人」。

出處 《五燈會元·黃龍新禪師法嗣·崇覺空禪師》:「含血噀人,先汙其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驀地喚回,打個筋鬥。」

85岑樓齊末 [ cén lóu qí mò ]

解釋 隻比較末端,方寸的木頭也可高過高樓。比喻不從本著手,則無法認清事實。

出處 《孟子 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幼學瓊林 卷三 人事類》:「岑樓齊末,不識高卑。」

86捉賊捉髒 [ zhuō zéi zhuō zàng ]

解釋 比喻處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實為根據。

出處 宋朝胡太初《晝簾緒論 治獄》:「諺曰:‘捉賊捉髒,捉捉雙。’此雖俚言,極為有道。」

87未風先雨 [ wèi fēng xiān yǔ ]

解釋 比喻未見事實先下結論。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婆子家曉道什麼?隻管胡言亂語!那見得我不會做生意,弄壞了事,要你未風先雨。」

88砌詞捏控 [ qì cí niē kòng ]

解釋 捏造事實來控告。

89破甑不顧 [ pò zèng bù gù ]

解釋 甑:古代一種瓦製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出處 《後漢書 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90磬筆難書 [ qìng bǐ nán shū ]

解釋 極言事實多,即使用完筆也難寫全。磬,通「罄」。《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出處 《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91貴而賤目 [ guì ér jiàn mù ]

解釋 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出處 漢 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92隨事製宜 [ suí shì zhì yí ]

解釋 根據事實,采取適當措施。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七:「如道之正體,卻一定於此,而隨事製宜,自莫不當。」

93墮甑不顧 [ duò zèng bù gù ]

解釋 甑:古代一種瓦製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出處 《後漢書·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94董狐直筆 [ dǒng hú zhí bǐ ]

解釋 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事實,如實記載。指敢於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出處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弑其君」。為趙盾所殺。後孔子稱讚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95不明不暗 [ bù míng bù àn ]

解釋 明:明亮;暗:昏暗。事實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麼明顯,也不怎麼秘密。

出處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負屈銜冤。」

96翻黃倒皁 [ fān huáng dǎo yí ]

解釋 猶言顛倒黑白。

97巧發奇中 [ qiǎo fā qí zhòng ]

解釋 發:射箭,比喻發言。形容善於乘機發表意見,後能為事實所證實。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孝武本紀》:「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

98略跡論心 [ lüè jì lùn xīn ]

解釋 撇開表麵的事實而評論其用心。

出處 清 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上》:「以於立玉、於元薦為亂天下者,亦豈遂為定論乎?略跡而論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誌,有國士之風。」

99論列是非 [ lùn liè shì fēi ]

解釋 論:評論;列:列舉。羅列事實,評論是非。

出處 《漢書 司馬遷傳》:「仍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