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人好壞不分的成語

形容人好壞不分的成語


1不識抬舉 [ bù shí tái jǔ ]

解釋 識:知道;抬舉:稱讚;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視別人對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舉」。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64回:「這和尚好不識抬舉。」

2一視同仁 [ yī shì tóng rén ]

解釋 視:看待;仁:仁愛。用博大的仁愛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獸。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親疏。

出處 唐 韓愈《原人》:「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3五彩繽紛 [ wǔ cǎi bīn fēn ]

解釋 五彩:原指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後泛指多種顏色;繽紛:繁多交雜的樣子。各種顏色錯雜繁複。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鋪設得五彩繽紛,當中擺了姊姊畫的那一堂壽屏,兩旁點著五六對青燭。」

4風雨同舟 [ fēng yǔ tóng zhōu ]

解釋 舟:船。在風雨中同乘在一條船上;一起與風雨搏鬥。比喻共同經曆患難。

出處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5等量齊觀 [ děng liàng qí guān ]

解釋 等:相同;量:估量;評價;齊:一樣。不顧事物的區別;作同等看待。

出處 清 況周頤《蕙風詞話》:「或帶煙月而益韻,托雨露而成潤,意境可以稍變,然而烏可等量齊觀也。」

6患難與共 [ huàn nàn yǔ gòng ]

解釋 患難:危險艱苦的環境;與共:在一起。指在不利處境中共同承擔災難和困苦。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7不知好歹 [ bù zhī hǎo dǎi ]

解釋 不知道好壞。多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發武鬆出門。」

8黑白不分 [ hēi bái bù fēn ]

解釋 黑白:黑色和白色,比喻是非、善惡。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製造混亂。

出處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可惜一個賣土委員的調查,一個小毛的申明,把事情弄得黑白不分了。」

9不識好歹 [ bù shí hǎo dǎi ]

解釋 歹:壞。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26回:「你這潑猴,不識好歹!」

10天公地道 [ tiān gōng dì dào ]

解釋 像天地一樣公道。形容非常公平合理。

出處 清 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三回:「如今人人的腦袋裏頭既都有了一個社會平等,政治自由,是個天公地道的思想。」

11涇渭不分 [ jīng wèi bù fēn ]

解釋 涇:渭水的支流;水清。渭:渭河;源出甘肅;流至陝西潼關入黃河;水濁。涇水渭水哪個清哪個濁都分不清。喻指是非、善惡、分辨不清。

出處 唐 陸贄《又論進瓜果人擬官狀》:「熏蕕無辨,涇渭不分,二紀於茲,莫之能整。」

12生死與共 [ shēng sǐ yǔ gòng ]

解釋 同生共死;相依為命。形容彼此情誼深重。

出處 《深情憶念周伯伯》:「幾十年來,周總理與我父親生死與共,休戚相關。」

13休戚與共 [ xiū qī yǔ gòng ]

解釋 彼此有福有禍都共同承受。休:福;歡樂;戚:憂愁。形容關係密切;同甘共苦。

出處 明 瞿共美《天南逸史》:「臣與皇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願自不同於諸臣,一切大政自得與聞。」

14生死之交 [ shēng sǐ zhī jiāo ]

解釋 同生共死的交誼。

出處 元 鄭德輝《縐梅香》:「晉公在槍刀險難之中,我父親挺身赴戰,救他一命,身中六槍,因此上與俺父親結為生死之交。」

15是非不分 [ shì fēi bù fēn ]

解釋 分辨不出正確與錯誤。

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正領而誦之,此見是非之分不明。」

16玉石不分 [ yù shí bù fēn ]

解釋 比喻好壞不分。

出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蕕錯雜。」

17玉石俱焚 [ yù shí jù fén ]

解釋 俱:全部;都;焚:燒。寶玉和石頭一起燒毀。比喻好的壞的、貴的賤的一起毀滅。也作「玉石同焚」。

出處 《尚書 胤征》:「火焱昆岡,玉石俱焚。」

18清濁同流 [ qīng zhuó tóng liú ]

解釋 清水和濁水一渠同流。形容美醜、善惡混雜,好壞不分。

出處 《晉書·劉毅傳》:「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貶之義,任愛憎之斷,清濁同流,以植其私。」

19蘭艾同焚 [ lán ài tóng fén ]

解釋 蘭花跟艾草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一同消滅。

出處 《晉書 孔坦傳》:「蘭艾同焚,賢愚所歎。」

20瓦玉集糅 [ wǎ yù jí róu ]

解釋 糅:混雜。瓦和玉混雜在一起。比喻好壞不分。

21兩麵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

解釋 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用兩麵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出處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是這鄭州城裏第一個賢慧的,倒說我兩麵三刀,我搬調你甚的來。」

22相依為命 [ xiāng yī wéi mìng ]

解釋 依:依靠;為命:為生;過日子。互相依靠著過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

出處 晉 李密《陳情事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23人麵獸心 [ rén miàn shòu xīn ]

解釋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卻像獸類。形容品德極壞。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讚》:「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左衽,人麵獸心。」

24口蜜腹劍 [ kǒu mì fù jiàn ]

解釋 嘴裏說得動聽;心裏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陰險毒辣。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25同歸於盡 [ tóng guī yú jìn ]

解釋 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毀滅。歸:走向;盡:滅亡。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王瑞》:「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盧重玄解:「大小雖殊,同歸於盡耳。」

26藏汙納垢 [ cáng wū nà gòu ]

解釋 汙、垢:肮髒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出處 清 孫雨林《皖江血 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殘山,洗盡這二百年藏汙納垢。」

27同甘共苦 [ tóng gān gòng kǔ ]

解釋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擔苦難。比喻同歡樂;共患難。甘:甜;苦:苦難。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28鼠目寸光 [ shǔ mù cùn guāng ]

解釋 老鼠的眼睛隻能看到一寸遠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出處 清 蔣士銓《臨川夢》:「尋章摘句,別類分門,湊成各樣新書,刻板出賣。嚇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時文朋友,拜到轅門,盲稱嚇讚。」

29作惡多端 [ zuò è duō duān ]

解釋 惡:犯罪的事;極壞的行為;端:項目;方麵。形容做的壞事極多。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42回:「想當初作惡多端,這三四日齋戒,那裏就積得過來。」

30魚龍混雜 [ yú lóng hùn zá ]

解釋 比喻壞人和好人混雜在一起;成分複雜。

出處 唐 張誌和《和漁夫詞》十三:「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

31同舟共濟 [ tóng zhōu gòng jì ]

解釋 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同心協力;共同渡過難關。舟:船;濟:渡水。

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32狂風暴雨 [ kuáng fēng bào yǔ ]

解釋 大風大雨。比喻聲勢猛烈或處境險惡。

出處 宋 梅堯臣《惜春三月》之二:「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風暴雨忽無憑。」

33相提並論 [ xiāng tí bìng lùn ]

解釋 相提:相比;相對照;並:一起;並列;論:談論;對待。把兩個人或兩件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34不相上下 [ bù xiāng shàng xià ]

解釋 上下:比喻高低、好壞等。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出處 唐 陸龜蒙《蠹化》:「翳葉仰齧,如饑蠶之速,不相上下。」

35有眼無珠 [ yǒu yǎn wú zhū ]

解釋 珠:眼珠。長著眼睛沒有眼珠。比喻沒有識別人或事物的能力。

出處 元 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常言道賢者自賢,愚者自愚,就似那熏蕕般各別難同處。怎比你有眼卻無珠。」

36同心協力 [ tóng xīn xié lì ]

解釋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協:合。

出處 《梁書 王僧辯傳》:「討逆賊於鹹陽,誅叛子於雲夢,同心協力,克定邦家。」

37藏垢納汙 [ cáng gòu nà wū ]

解釋 垢、汙:肮髒的東西;納:容納。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有損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汙納垢」。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38笑裏藏刀 [ xiào lǐ cáng dāo ]

解釋 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內心卻十分陰險毒辣。藏:隱藏。

出處 《舊唐書 李義府傳》:「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39指鹿為馬 [ zhǐ lù wéi mǎ ]

解釋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40狼心狗肺 [ láng xīn gǒu fèi ]

解釋 比喻心腸如狼和狗 一樣凶惡、狠毒。也比喻忘恩負義。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那知這賊子恁般狼心狗肺,負義忘恩。」

41殘渣餘孽 [ cán zhā yú niè ]

解釋 殘渣:剩餘的渣滓;孽:妖孽;指壞人。殘存的壞人和惡勢力。比喻在消滅或淘汰過程中剩下來的壞人。

出處 《曆史研究》1976年第3期:「由於不少奴隸主殘渣餘孽被集中於南陽,故而南陽之俗是‘誇奢、上氣力、為商賈’,成為一個‘難製禦’的地方。」

42皂白不分 [ zào bái bù fēn ]

解釋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出處 清 林則徐《劄澳門同知傳諭義律準駁條款》:「不得混入驅逐奸夷之內,紛紛回澳,致令皂白不分,自取玷辱。」

43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解釋 迷:迷亂;五色:指各種顏色。眼睛被五彩繽紛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紛呈;使人眼花繚亂;也形容事物錯綜複雜;辨不清本質所在。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44黑白混淆 [ hēi bái hùn xiáo ]

解釋 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製造混亂。

出處 《後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45混淆黑白 [ hùn xiáo hēi bái ]

解釋 混淆:混雜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攪在一起。指有意製造混亂以顛倒是非。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46同生共死 [ tóng shēng gòng sǐ ]

解釋 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出處 《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47筆伐口誅 [ bǐ fá kǒu zhū ]

解釋 伐:聲討,攻打;誅:痛斥,責罰。從口頭和書麵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出處 清 憂患餘生《官場現形記>序》:「而吾輩不畏強禦,不避斧鉞,筆伐口誅,大聲疾呼。」

48公平合理 [ gōng píng hé lǐ ]

解釋 指處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出處 毛澤東《三大運動的偉大勝利》:「隻要美國政府願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問題,不再如過去那樣用種種可恥的方法破壞和阻撓談判的進行,則朝鮮的停戰談判是可能成功的。」

49道長爭短 [ dào cháng zhēng duǎn ]

解釋 見「道長論短」。

出處 林如稷《將過去》:「你近來怎麼這樣瘦,精神也像不好:意誌消沉,從前愛鬧愛道長爭短,現在隻是死呆呆不愛說話?」

50不分玉石 [ bù fēn yù shí ]

解釋 指無有區別,同歸於盡。參見「玉石俱焚」。

出處 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向非君侯來,合郡士民當不分玉石矣。」

51筆削褒貶 [ bǐ xuē bāo biǎn ]

解釋 筆:記載。削:刪改。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寫字,寫錯要修改時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來評文論物的好壞。也指用文字褒揚、貶斥人或事。

出處 清·皮錫瑞《經學曆史·經學開辟時代》:「《春秋》自孔子加筆削褒貶,為後世立法,而後《春秋》不僅為記事之書。」

52狗咬呂洞賓 [ gǒu yǎo lǚ dòng bīn ]

解釋 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狗見了呂洞賓這樣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來罵人不識好歹。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