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有原則的成語

形容有原則的成語


1一塵不染 [ yī chén bù rǎn ]

解釋 原為佛教用語。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說道者不為六塵所玷汙;保持心地清靜。形容不受壞思想、壞作風的沾染和腐蝕。也形容環境清靜整潔。

出處 宋 張耒《臘初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2公事公辦 [ gōng shì gōng bàn ]

解釋 公家事按公家規定來辦;不徇私情;不講情麵。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2回:「卑職也知道罪無可逭,所以帶印在此,情願納還此職,隻求大帥把這件事公事公辦。」

3剛正不阿 [ gāng zhèng bù ē ]

解釋 剛:剛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剛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一員官》:「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

4堂堂正正 [ 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 ]

解釋 原指軍隊陣容盛大。後形容光明正大。堂堂:強大威武;正正:整齊。

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軍爭》:「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5旗幟鮮明 [ qí zhì xiān míng ]

解釋 旗:軍隊用的旗幟。原指軍旗鮮豔;後指對某些問題態度明朗。

出處 清 錢采《說嶽全傳》:「兀術好生疑惑,忙出營前觀看,果然依舊旗幟鮮明,刀槍密布,不知何故。」

6克己奉公 [ kè jǐ fèng gōng ]

解釋 克己:克製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為重。指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7大是大非 [ dà shì dà fēi ]

解釋 是:正確;非:錯誤。原則性的重大是非問題;多指政治方麵的。

出處 徐遲《歌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曆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於有了無私的公論。」

8奉公守法 [ fèng gōng shǒu fǎ ]

解釋 奉:奉行;遵守;公:公務。奉行公事;遵守國家規定的法令製度;不違法徇私。形容行為端莊、規矩。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9公而忘私 [ gōng ér wàng sī ]

解釋 為了公事而不考慮自己的私利。

出處 漢 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10襟懷坦白 [ jīn huái tǎn bái ]

解釋 襟懷:胸懷;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

出處 清 陳文述《放牛行同前韻》:「董君性仁慈,襟懷亦坦白。」

11阿諛苟合 [ ē yú gǒu hé ]

解釋 阿:迎合,曲從;阿諛:曲意逢迎;苟:苟且;苟合:無原則地附和。曲從別人的意願,無原則地附和。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封禪書》:「怪遇阿諛苟合之徒,……不可勝數也。」

12不按君臣 [ bù àn jūn chén ]

解釋 中醫處方,以君臣相配為原則。君是主藥,臣是輔藥。不按君臣,就是違

出處 《水滸傳》第一一一回:「解寶身邊取出不按君臣的藥頭,張人眼慢,放在酒壺裏。」

13大事不糊塗 [ dà shì bù hú tú ]

解釋 指在有關政治的是非問題上能堅持原則,態度鮮明。

出處 《宋史·呂端傳》:「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14一團和氣 [ yī tuán hé qì ]

解釋 本指態度和藹可親;現也指互相之間隻講和氣;不講原則。

出處 宋 朱熹《伊洛淵源錄》引《上蔡語錄》:「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

15見利忘義 [ jiàn lì wàng yì ]

解釋 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形容人貪財自私。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樊酈滕灌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16循規蹈矩 [ xún guī dǎo jǔ ]

解釋 指遵守規矩;一點也不敢輕舉妄動。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變動。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出處 宋 朱熹《答方賓王書》:「循塗守轍,猶言循規蹈矩雲爾。」

17姑息養奸 [ gū xī yǎng jiān ]

解釋 無原則地一味寬容;就會助長壞人壞事。姑息:無原則地寬容;養:助長;奸:壞人壞事。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檀弓上》:「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18墨守成規 [ mò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釋 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故稱善守為「墨守」;後指固執不變地遵循為墨守;成規:現成地規矩、製度。固執守舊;死報著老規矩不放;不思改革進取。

出處 清 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嚐墨守以為準的也。」

19百折不撓 [ bǎi zhé bù náo ]

解釋 折:挫折。撓:彎曲;引伸為屈服。無論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縮;不屈服。

出處 漢 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20反複無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釋 反複;顛過來倒過去;無常:沒有常態。經常變化沒有穩定的狀態。形容變動不定或狡詐多變。

出處 宋 陳亮《與範東叔龍圖書》:「時事反複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付如何。」

21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釋 原比喻使用詐術;進行欺騙。後比喻經常變卦;反複無常。

出處 莊周《莊子 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22漠不關心 [ mò bù guān xīn ]

解釋 漠:冷淡;冷漠。對人對事感情冷漠;淡然處之;不放在心上。

出處 明 朱之瑜《與岡騎昌純書二首》:「至於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心,故惟以得行其道為悅。」

23不折不扣 [ bù zhé bù kòu ]

解釋 折、扣:原為商業用語;商品按原價扣除百分之幾出售;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點不差。

出處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24堅持不懈 [ jiān chí bù xiè ]

解釋 懈:放鬆。堅持到底;沒有絲毫的鬆懈。

出處 《清史稿 劉體重傳》:「遇大雨,賊決河自衛。煦激勵兵團,堅持不懈,賊窮蹙乞降,遂複濮洲。」

25獨樹一幟 [ dú shù yī zhì ]

解釋 單獨打起一麵旗號。比喻風格新奇;自成一家。也比喻自立門戶。

出處 清 袁枚《隨園詩話》:「所以能獨樹一幟者,正為其不襲盛唐窠臼也。」

26見風使舵 [ jiàn fēng shǐ duò ]

解釋 看風向掌舵。比喻隨機應變看形勢辦事。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別事見風使帆,再作道理。」

27見異思遷 [ jiàn yì sī qiān ]

解釋 異:另外的;別的;遷:改變;變動。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變主意。指意誌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出處 先秦 管仲《管子 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28鐵麵無私 [ tiě miàn wú sī ]

解釋 形容公正嚴明;不講情麵。鐵麵:比喻剛直無私。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禦史’,鐵麵無私才好。」

29謹言慎行 [ jǐn yán shèn xíng ]

解釋 謹:小心;慎:謹慎。小心謹慎地說話、做事。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

30明哲保身 [ míng zhé bǎo shēn ]

解釋 明哲:明智;通達事理。指洞察事理、聰慧明智的人善於保全自己。也指為了個人得失不堅持原則;與世無爭。

出處 《詩經 大雅 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31搖身一變 [ yáo shēn yī biàn ]

解釋 搖晃一下身子;就改變了身份。形容變化得快。舊小說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術使自己變成別的形體。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回:「悟空撚著訣,念動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一科(棵)鬆樹。」

32安分守己 [ ān fèn shǒu jǐ ]

解釋 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動的範圍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節。指謹慎老實;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規矩;不越軌外求;亦指安於現狀。

出處 宋 袁文《甕牖閑評》第八卷:「自以為一己之能,萬一人主見喜,則超臘奮迅何事不可為,彼安分守己恬於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

33據理力爭 [ jù lǐ lì zhēng ]

解釋 據:依據;按照。依據正確的道理;盡力爭取。

出處 北齊 魏收《魏書 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理不撓,談者欣焉。」

34感情用事 [ gǎn qíng yòng shì ]

解釋 憑個人的愛憎或一時的感情衝動處理事情。

出處 曹禺《日出》跋:「而我一個感情用事,素來不能冷靜分析的人,隻知道哪一個最令我關心的。」

35生搬硬套 [ shēng bān yìng tào ]

解釋 生:生硬。指不從實際出發;生硬地機械地搬用別人的方法。

出處 《山村新人》:「我們反對的就是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作風。」

36一心為公 [ yī xīn wéi gōng ]

解釋 一心:專心,全心全意。專心一意為公益著想。

37不念舊情 [ bù niàn jiù qíng ]

解釋 指人原則性強,不記掛過去的情義。

出處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否則我上台後可不念舊情,就算你們跪下來求我,我起碼也得把你們送進集中營。」

38盡其所能 [ jìn qí suǒ néng ]

解釋 能:能力。把所有本事都用上。

39走南闖北 [ zǒu nán chuǎng běi ]

解釋 指走過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闖蕩。

出處 老舍《龍須溝》第二幕:「這年月呀,女人尊貴啦,跟男人一樣可以走南闖北的。」

40才高行潔 [ cái gāo xíng jié ]

解釋 潔:清白。才能高;品行好。

出處 漢 王充《論衡 逢遇》:「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

41按勞分配 [ àn láo fēn pèi ]

解釋 根據勞動的大小進行分配。

出處 鄧小平《關於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堅持按勞分配原則。」

42官事官辦 [ guān shì guān bàn ]

解釋 官事:公事。公家的事情按照規定的製度辦理。指不徇私情或以製度為借口,毫不通融。

出處 老舍《上任》:「作官有作官的規矩。他們是棄暗投明,那麼,就得官事官辦。」

43不欺地下 [ bù qī dì xià ]

解釋 地下:黃泉之下。指人剛正不阿,堅持原則。

44光明正大 [ guāng míng zhèng dà ]

解釋 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無私。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 易九》第73卷:「聖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45正直無私 [ zhèng zhí wú sī ]

解釋 為人做事很正直,沒有任何私心。

出處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孔穎達疏:「襄七年傳曰:‘正直為正,正曲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46各盡所能 [ gè jìn suǒ néng ]

解釋 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曹褒傳》:「漢遭秦餘,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

47壞人壞事 [ huài rén huài shì ]

解釋 有害於社會的人或事。

出處 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不了解縣區鄉三級幹部中存在著許多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

48反覆無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釋 指變化不定。

出處 《三國演義》第三三回:「操曰:‘袁譚小子,反覆無常,吾難準信。’」

49調查研究 [ diào chá yán jiū ]

解釋 了解情況,考察分析。

出處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調查研究,我們從前做得比較好。」

50生財有道 [ shēng cái yǒu dào ]

解釋 原指生財有個大原則,後指搞錢很有辦法。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51胸懷坦白 [ xiōng huái tǎn bái ]

解釋 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純潔,待人誠懇,光明正大。

出處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到任之後,會見大先生胸懷坦白,言語爽利,這些秀才們,本不來會的,也要來會會,人人自以為得明師。」

52機會主義 [ jī huì zhǔ yì ]

解釋 利用機會或情況的技巧、策略或實踐,特別是很少顧及原則或最後結果。

出處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這種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導,是不是要產生機會主義錯誤,或者盲動主義錯誤呢?」

53教條主義 [ jiào tiáo zhǔ yì ]

解釋 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調查研究,隻是生搬硬套現成原則、概念來處理問題的思想作風。

出處 毛澤東《矛盾論》:「我們的教條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就是,一方麵,不懂得必須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認識各別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54黃泉之下 [ huáng quán zhī xià ]

解釋 黃泉:指地下之泉,人死埋於地下。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

出處 《左傳 隱公元年》:「誓之曰: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55蒼鬆翠柏 [ cāng sōng cuì bǎi ]

解釋 蒼:青色。翠:青綠色。指四季常青的鬆柏。比喻具有高貴品質、堅定節操的人。

出處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二回:「隻見對麵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鬆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

56砥節厲行 [ dǐ jié lì xíng ]

解釋 見「砥節勵行」。

出處 漢·蔡邕《郭有道碑文》:「若乃砥節厲行,直道正辭。」

57引伸觸類 [ yǐn shēn chù lèi ]

解釋 亦作「引申觸類」。謂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語本《易·係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出處 語出《易·係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58國而忘家 [ guó ér wàng jiā ]

解釋 謂為國事而忘其家。

出處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為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於心無愧。」

59奉公克己 [ fèng gōng kè jǐ ]

解釋 謂嚴以律己,一心為公。

出處 《東觀漢記·周澤傳》:「[澤]為澠池令,奉公克己。」

60奉公如法 [ fèng gōng rú fǎ ]

解釋 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61正正堂堂 [ zhèng zhèng táng táng ]

解釋 形容正大光明。

出處 《孫子·軍爭》:「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人家的話正正堂堂,料著一時駁不倒。」

62阿意苟合 [ ē yì gǒu hé ]

解釋 阿:迎合,曲從;苟:苟且;苟合:無原則地附和。曲從別人的意願,無原則地附和。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公孫劉車王楊蔡陳鄭傳讚》:「阿意苟合,以說其上。」

63截趾適履 [ jié zhǐ shì lǚ ]

解釋 腳大鞋小,切斷腳趾去適應鞋子的大小。比喻勉強湊合或無原則的遷就。

出處 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若強為之解,徒見其截趾適履耳。」

64引申觸類 [ yǐn shēn chù lèi ]

解釋 見「引伸觸類」。

出處 清·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發而全身為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65大經大法 [ dà jīng dà fǎ ]

解釋 根本的原則和法規。

出處 唐·韓愈《與孟尚書》:「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

66毀方瓦合 [ huǐ fāng wǎ hé ]

解釋 毀去棱角,與瓦礫相合。比喻屈己從眾,君子為道不遠離於人。後指毀棄自己的原則,迎合世俗。

出處 語出《禮記·儒行》:「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人小合也。」

67正正之旗 [ zhèng zhèng zhī qí ]

解釋 正正:整齊。排列整齊的軍旗。借喻強盛整肅的軍隊。

出處 《孫子·軍爭》:「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

68正大不阿 [ zhèng dà bù ē ]

解釋 正大:光明正大;阿:迎合。光明正大,不循私迎合權貴。

69斂後疏前 [ liǎn hòu shū qián ]

解釋 語本《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謂列陣周密則牢固,前鋒隊形疏朗則利於戰鬥。後世將我國古代這一陸戰列陣原則概括成「斂後疏前」四字。

出處 語出《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

70守經達權 [ shǒu jīng dá quán ]

解釋 經:正道,原則;權:權宜,變通。形容堅持原則而能變通、不固執。

出處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52回:「若殿下隻知守經,不知達權,將來人心失望,不可複言。」

71蹈節死義 [ dǎo jié sǐ yì ]

解釋 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出處 《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

72愆德隳好 [ qiān dé huī hǎo ]

解釋 愆:過失;隳:毀壞。損害道義,破壞友好。指破壞了道義原則和友好關係。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6回:「而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荊州,貪而忘義,恐為天下所恥笑。」

73以不變應萬變 [ yǐ bù biàn yīng wàn biàn ]

解釋 用一種固定來處理變化的事情。

出處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最後的貴族》:「我經曆了四個朝代,總結出的經驗是‘以不變應萬變’。」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