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不是很懂的成語

形容不是很懂的成語


1不甚了了 [ bù shèn liǎo liǎo ]

解釋 甚:很;了了:明白。對事情不很明白;不大清楚。

出處 《北齊書 永安王浚傳》:「文宣末年多酒,浚謂親近曰:‘二兄舊來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後,識解頓進。’」

2大惑不解 [ dà huò bù jiě ]

解釋 惑:疑惑迷亂;解:理解。①原指最糊塗的人迷惑一輩子。後指對某事或情況懷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出處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3佶屈聱牙 [ jí qū áo yá ]

解釋 佶屈:曲折、不通順;聱牙:拗口、不上口。形容文詞艱澀生僻、拗口難懂。

出處 唐 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4茫然不解 [ máng rán bù jiě ]

解釋 茫然迷惘的樣子。指對某事不理解。

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二回:「邵肩齊說及前事,婁樸茫然不解。」

5詰屈聱牙 [ jí qū áo yá ]

解釋 詰屈:同佶屈,曲折,引申為不順暢;聱牙:讀起來拗口、別扭。形容文字晦澀艱深,難懂難讀。

出處 唐 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6一竅不通 [ yī qiào bù tōng ]

解釋 竅:洞;這裏指心竅。一竅都不是貫通的。比喻什麼都不懂;閉塞、愚鈍。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過理》:「殺比幹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幹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幹,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幹不見殺也。」

7高深莫測 [ gāo shēn mò cè ]

解釋 究竟高深到什麼程度無法推測。形容摸不準;度量不得。莫:不。測:估測。

出處 宋 高似孫《緯略 沃焦山》引《物類相感誌》:「沃焦山,東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測。」

8莫名其妙 [ mò míng qí miào ]

解釋 莫:沒有什麼人;名:表達;說出。沒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奧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出處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陬邑官親》:「及進西瓜湯,飲蘭雪茶,莫名其妙。」

9目不識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解釋 丁:表示最簡單的字。形容連一個字也不認識。

出處 《舊唐書 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10一知半解 [ yī zhī bàn jiě ]

解釋 很貧乏的知識;很膚淺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出處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1一孔之見 [ yī kǒng zhī jiàn ]

解釋 孔:小窟窿。從一個小窟窿裏麵所看到的。比喻狹隘片麵的見解。

出處 漢 桓寬《鹽鐵論 相刺》:「持規而非矩,執準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

12心中無數 [ xīn zhōng wú shù ]

解釋 指對情況不太了解或處理事情沒有把握。數:數目;指掌握的實際情況。

出處 蔣和森《風蕭蕭 衝天記一》:「他雖然素稱'博學',熟讀經史,可是對此卻心中無數。」

13似懂非懂 [ sì dǒng fēi dǒng ]

解釋 好像懂了;又像沒懂。表示沒有完全明白。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1回:「三位姨太太瞧了,亦似懂非懂的。」

14不恥下問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釋 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15從善如流 [ cóng shàn rú liú ]

解釋 從:聽從;善:指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如流:像水從高處流下那麼快。聽從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來一樣順暢。形容樂於接受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八年》:「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

16霧裏看花 [ wù lǐ kàn huā ]

解釋 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後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出處 唐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17漆黑一團 [ qī hēi yī tuán ]

解釋 形容一片黑暗;沒有一點光明。也形容對事情一無所知。

出處 魯迅《書信集 致姚克》:「青年又少有精通外國文者,有話難開口,弄得漆黑一團。」

18滿腹疑團 [ mǎn fù yí tuán ]

解釋 一肚子弄不清的疑問。指很多弄不清的問題。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

19一無所知 [ yī wú suǒ zhī ]

解釋 一:都;全。什麼都不知道;不懂。

出處 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從博徒飲,暮有娼樓期……聲色狗馬外,其餘一無知。」

20不可捉摸 [ bù kě zhuō mō ]

解釋 捉摸:揣測;預料。指對事物無法猜測和估量;也指無法知道對方的用意。

出處 明 謝肇淛《五雜俎 人部四》:「及一廁足,不能自返,而故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

21百思不解 [ bǎi sī bù jiě ]

解釋 解:理解。經過百般反複思索仍不理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

出處 清 無名氏《葛仙翁全傳》:「百思不解,五夜躊躕,故乘隙邀君一麵,以決中疑。」

22如墮煙海 [ rú duò yān hǎi ]

解釋 好像掉在煙霧彌漫的大海裏。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墮其雲霧中。’」

23不知所以 [ bù zhī suǒ yǐ ]

解釋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為什麼會是這樣。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出處 唐 張彥遠《法書要錄 購蘭亭序》:「遽見追呼,不知所以。」

24懵懵懂懂 [ měng měng dǒng dǒng ]

解釋 糊塗,不明事理。形容什麼也不知道。

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八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拑著釘鈀,與沙僧徑直回來。」

25百思莫解 [ bǎi sī mò jiě ]

解釋 百思:百般思索。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

出處 李準《李雙雙》:「小王在一邊,如坐針氈,百思莫解。」

26不好意思 [ bù hǎo yì sī ]

解釋 ①表示礙於情麵而隻能怎樣或不便怎樣。②害羞;難為情。

27玄之又玄 [ xuán zhī yòu xuán ]

解釋 形容事理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8不知就裏 [ bù zhī jiù lǐ ]

解釋 就裏:其中,內情。不知道內幕。

出處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四卷:「你尋思,甚做處,不知就裏,直恁衝衝怒?」

29迷惑不解 [ mí huò bù jiě ]

解釋 指對謀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處 老舍《鼓書藝人》二十七:「她鞠了個躬,轉身慢慢走進了下場門。掌聲很熱烈。聽眾瞧著她,迷惑不解。」

30艱深晦澀 [ jiān shēn huì sè ]

解釋 艱深:文辭深奧難懂;晦澀:意義隱晦,不順口。形容筆調深僻、寓意難以理解的文章。

出處 宋 黃伯思《東觀餘論 校定楚辭序》:「故分章辦事,以其所對,別附於問,庶幾覽者瑩然,知子厚之文不苟為艱深也。宋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別集上》:「為文而晦澀若此,其湮弗沒傳也。

31不媿下學 [ bù kuì xià xué ]

解釋 猶言不恥下問。

出處 《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

32執經叩問 [ zhí jīng kòu wèn ]

解釋 叩問:詢問。拿著經書,向人請教。指虛心向人學習。

出處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嚐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33移樽就教 [ yí zūn jiù jiào ]

解釋 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麵前共飲,以便請教。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4回:「名九公道:'也罷,我們移樽就教罷。'」

34一問三不知 [ yī wèn sān bù zhī ]

解釋 三不知:指對事的開始、中間和結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比喻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也作「一問搖頭三不知」。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