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複仇的成語

形容複仇的成語


1恩將仇報 [ ēn jiāng chóu bào ]

解釋 將:拿;把;報:報答。受了別人的恩惠卻用仇恨來報答。形容忘恩負義。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

2不共戴天 [ bù gòng dài tiān ]

解釋 共:共同;戴:頂著。不跟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極深;誓不兩立。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3睚眥必報 [ yá zì bì bào ]

解釋 睚眥:瞪眼怒視;引申為小怨小忿;報:報複。連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報複。形容氣量極其狹小。也作「睚眥之恨」。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範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4公報私仇 [ gōng bào sī chóu ]

解釋 借公事來報私仇;是一種很卑劣的行徑。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今日又將我家人收留謀死了他,正好公報私仇,卻饒不得!」

5懷恨在心 [ huái hèn zài xīn ]

解釋 把怨恨藏在心裏。形容對人記下仇恨,以伺機報複。

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回:「知縣聽玉姐說了一會,叫:‘皮氏,想你見那男子棄舊迎新,你懷恨在心,藥死親夫,此情理或有之。’」

6血海深仇 [ xuè hǎi shēn chóu ]

解釋 形容仇恨極大、極深。多指人被殺而引起的仇恨。

出處 清 陳天華《獅子吼》:「放著他血海冤仇三百載,鬼混了漢家疆宇十餘傳。」

7深仇大恨 [ shēn chóu dà hèn ]

解釋 極深極大的仇恨。

出處 元 楊顯之《酷寒亭》:「從今後深仇積恨都消解。」

8新仇舊恨 [ xīn chóu jiù hèn ]

解釋 新仇加舊恨。形容仇恨深。

出處 唐 韓偓《三月》:「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

9不記前仇 [ bù jì qián chóu ]

解釋 指不計較以前的仇恨,任人唯賢。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今不記前仇,不避禍患,又來苦口相勸。」

10報仇雪恥 [ bào chóu xuě chǐ ]

解釋 雪:洗刷;除去。報冤仇;除恥辱;也作「報怨雪恥」。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若先王之報仇雪恥,夷萬乘之強國。」

11精衛填海 [ jīng wèi tián hǎi ]

解釋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名。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後用來比喻不畏困難;意誌堅決。

出處 晉 陶淵明《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12冤冤相報 [ yuān yuān xiāng bào ]

解釋 佛家語;認為冤仇終會有報應。也指仇人互相報複。

出處 元 無名氏《貨郎旦》第四折:「又誰知蒼天有眼,偏爭他來早來遲,到今日冤冤相報,解愁眉頓作歡眉。」

13國仇家恨 [ guó chóu jiā hèn ]

解釋 國家被侵略之仇,家園被破壞之恨。

出處 陳蔭榮《興唐傳·鬧花燈》第九回:「孩子,想當初你姑爹……也是為了報國仇家恨呀!」

14不解之仇 [ bù jiě zhī chóu ]

解釋 解除不了的仇恨。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又見張權買房開店,料道是丈人暗地與他的銀子,越加忿怒,成了個不解之仇。」

15借身報仇 [ jiè shēn bào chóu ]

解釋 見「借交報仇」。

出處 明·高啟《結交少年場行》:「結交須結遊俠兒,借身報仇心不疑。」

16舊仇宿怨 [ jiù chóu sù yuàn ]

解釋 結了很久的怨仇。

17借交報仇 [ jiè jiāo bào chóu ]

解釋 幫助別人報仇。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遊俠列傳》:「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

18抱怨雪恥 [ bào yuàn xuě chǐ ]

解釋 報:報複。雪:洗刷掉。報怨恨,雪恥辱。

出處 《戰國策·燕策·樂毅報燕王書》:「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

19枕戈剚刃 [ zhěn gē rǎo rèn ]

解釋 謂準備殺敵複仇。剚刃,用刀劍插入物體。

出處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此則枕戈剚刃之事,秦趙已不能施於白項,而漢族猶可施於滿洲,章章明矣。」

20任人唯賢 [ rèn rén wéi xián ]

解釋 任用人隻選擇德才兼備的人。

出處 《尚書 鹹有一德》:「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

21針鋒相對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釋 針鋒:針尖。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的意見、觀點、策略、行動等尖銳的對立。也比喻在鬥爭中針對對方的言論、行動等采取相應的行動、措施。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25卷:「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

22臥薪嚐膽 [ wò xīn cháng dǎn ]

解釋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嚐一嚐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誌。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也。」

23忘恩負義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釋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出處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裏扶起他來那。」

24親痛仇快 [ qīn tòng chóu kuài ]

解釋 仇:敵人;親:自己人。使親人悲痛;卻使敵人高興。

出處 漢 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25同仇敵愾 [ tóng chóu dí kài ]

解釋 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 《詩經 秦風 無衣》:「與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

26錙銖必較 [ zī zhū bì jiào ]

解釋 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計較(錙:四分之一兩;銖:二十四分之一兩;二者是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

出處 《荀子 富國》:「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

27報仇雪恨 [ bào chóu xuě hèn ]

解釋 雪;洗刷;除去;恨:怨恨。報冤仇;解怨恨。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58回:「濫官害民賊徒,把我全家誅戮,今日正好報仇雪恨!」

28苦大仇深 [ kǔ dà chóu shēn ]

解釋 形容經曆過長期受剝削受壓迫的艱苦生活。

出處 陳殘雲《山穀風煙》第四章:「在山路上,二柱很少講話,馮均卻摸到他一點苦大仇深的家底。」

29反目成仇 [ fǎn mù chéng chóu ]

解釋 反目:翻轉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為仇人;指夫妻不和鬧得很僵;以致互相成為仇人。也指其他原來關係非常親密;相處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甚致憐新棄舊,反目成仇,多著呢?」

30認賊作父 [ rèn zéi zuò fù ]

解釋 把壞人當作父親;常指賣身投靠壞人或敵人。

出處 清 華偉生《開國奇冤 追悼》:「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貪官汙吏,人麵獸心,處處為虎作倀,人人認賊作父,……」

31知遇之恩 [ zhī yù zhī ēn ]

解釋 給予賞識或重用的恩情。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隻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32賣身投靠 [ mài shēn tóu kào ]

解釋 投:投奔;靠:依靠。形容出賣自己的靈魂和軀體;為有權勢地位的人效勞;從而求得靠山。

出處 魯迅《後記》:「我見這富家兒的鷹犬,更深知明季的向權門賣身投靠之輩是怎樣的陰險了。」

33九世之仇 [ jiǔ shì zhī chóu ]

解釋 九世:九代,形容曆時久遠。指久遠的深仇。

出處 《公羊傳 莊公四年》:「九世猶可以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34以牙還牙 [ yǐ yá huán yá ]

解釋 用牙咬來對付牙咬。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

出處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35以眼還眼 [ yǐ yǎn huán yǎn ]

解釋 用瞪眼回擊瞪眼。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出處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36疾惡如仇 [ jí è rú chóu ]

解釋 疾:厭惡;憎恨;惡:指壞人壞事。痛恨壞人壞事像痛恨仇敵一樣。

出處 漢 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誌懷霜月,見善若驚,疾惡如仇。」

37稱心滿意 [ chèn xīn mǎn yì ]

解釋 稱心如意。

出處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我果有功名之分,若得一日稱心滿意,就死何恨。」

38官報私仇 [ guān bào sī chóu ]

解釋 官:公事。借助公事以泄私憤。

出處 元 施惠《幽閨記 圖形追捕》:「這狗骨頭,我倒替你官報私仇!叫左右拿下去打!」

39嫉惡如仇 [ jí è rú chóu ]

解釋 指對壞人壞事如同對仇敵一樣憎恨。

出處 清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蔡木龕》:「嫉惡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語必刺入骨。」

40誓不兩立 [ shì bù liǎng lì ]

解釋 發誓不跟敵人並存。形容雙方仇恨極深。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曰:'事須三思,免致後悔。'」

41刻骨仇恨 [ kè gǔ chóu hèn ]

解釋 永遠記在心頭的深仇大恨。

出處 古華《芙蓉鎮》第一章:「三麵紅旗底下還允許她擺米豆腐攤子嘛,哪來的刻骨仇恨?」

42以血洗血 [ yǐ xuè xǐ xuè ]

解釋 洗:洗雪。用仇敵的血來洗雪血仇。指殺敵報仇。

出處 《舊唐書·源休傳》:「我國人皆欲殺汝,唯我不然。汝國已殺突董等,吾又殺汝,猶以血洗血,汙益甚爾。」

43反攻倒算 [ fǎn gōng dǎo suàn ]

解釋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複。

出處 丁玲《在嚴寒的日子裏》第四章:「哪裏隻是當幹部的才受壓迫,才怕地主反攻倒算,才要躲出去。」

44恩怨分明 [ ēn yuàn fēn míng ]

解釋 恩:恩惠;怨:仇恨。對於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淩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45壞人壞事 [ huài rén huài shì ]

解釋 有害於社會的人或事。

出處 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不了解縣區鄉三級幹部中存在著許多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

46秋後算帳 [ qiū hòu suàn zhàng ]

解釋 指秋收以後結清欠帳。比喻等待時機進行報複。

出處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怕就怕秋後算帳,本來挺明白的事最後也不明白了。」

47舊恨新仇 [ jiù hèn xīn chóu ]

解釋 新仇加舊恨。形容仇恨深。

出處 南唐·馮延巳《采桑子·二》詞:「舊愁新恨知多少,目斷遙天。」

48切骨之仇 [ qiè gǔ zhī chóu ]

解釋 形容仇恨極深。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經眼,即便認得。」

49視如寇仇 [ shì rú kòu chóu ]

解釋 寇仇:仇敵。看得象仇人一樣。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50忍辱含垢 [ rěn rǔ hán gòu ]

解釋 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出處 漢 班昭《女誡》:「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51枕戈飲膽 [ zhěn gē yǐn dǎn ]

解釋 見「枕戈嚐膽」。

出處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孤以不德,天降之災,枕戈飲膽,扣心泣血。」

52打擊報複 [ dǎ jī bào fù ]

解釋 打擊:攻擊。用敵對的態度回擊對方。

出處 《人民日報》1988.12.31:「披露了我們向上級反映我店截留利潤六十五萬元的問題後,遭受打擊報複的一些真相。」

53深仇宿怨 [ shēn chóu xiǔ yuàn ]

解釋 猶深仇大恨。

出處 董必武《反侵略聲中紀念錢亦石先生》:「甚至彼此之間深仇宿怨的人也在‘抗日第一’的前提下,一致攜手。」

54認仇作父 [ rèn chóu zuò fù ]

解釋 同「認賊作父」。

出處 方誌敏《可愛的中國》:「朋友,雖然在我們之中,有漢奸,有傀儡,有賣國賊,他們認仇作父,為虎作倀,但他們那班可恥的人,終竟是少數。」

55十年生聚 [ shí nián shēng jù ]

解釋 比喻培養實力,為報仇雪恥作長期的準備。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56同仇敵慨 [ tóng chóu dí kǎi ]

解釋 見「同仇敵愾」。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讀者大眾的對於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同仇敵慨的。」

57枕戈嚐膽 [ zhěn gē cháng dǎn ]

解釋 頭枕兵器,口嚐苦膽。形容刻苦自勵,發憤圖強,或報仇雪恥心切。

出處 南朝·梁·沈初明《勸進梁元帝第三表》:「陛下英略緯天,沉明內斷,橫劍泣血,枕戈嚐膽。」

58嫉惡若仇 [ jí è ruò chóu ]

解釋 見「嫉惡如仇」。

出處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六卷:「公一時忠憤激發,嫉惡若仇,容或偶為此語,揆其心術,仍不失為磊落光明。」

59一還一報 [ yī hái yī bào ]

解釋 謂做一件壞事後必受一次報複。

出處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一折:「不是我千錯萬錯,大剛來一還一報。」

60借客報仇 [ jiè kè bào chóu ]

解釋 幫助別人報仇。

出處 《漢書 朱雲傳》:「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

61貿首之仇 [ mào shǒu zhī chóu ]

解釋 貿首:要得到對方的頭顱。指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出處 《戰國策·楚策二》:「甘茂與樗裏疾,貿首之仇也。」

62敵愾同仇 [ dí kài tóng chóu ]

解釋 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 《詩經 秦風 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丘明《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63吞炭漆身 [ tūn tàn qī shēn ]

解釋 戰國時,豫讓受知於智伯。後,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誌複仇。於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後以為忍辱含垢,矢誌複仇的典實。

出處 戰國時,豫讓受知於智伯。後,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誌複仇。於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64解劍拜仇 [ jiě jiàn bài chóu ]

解釋 謂息爭釋怨。漢許荊兄子世嚐殺人,仇者將殺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隻一子,原殺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出處 漢許荊兄子世嚐殺人,仇者將殺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隻一子,原殺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65寢苫枕幹 [ qǐn shān zhěn gàn ]

解釋 謂古時父母被人所殺,子女臥草枕盾,表示時刻不忘報仇。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上》:「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

66靦顏事仇 [ miǎn yán shì chóu ]

解釋 謂不知羞恥地為仇敵做事。

67拜賜之師 [ bài cì zhī shī ]

解釋 用以諷刺為複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出處 《左傳 文公二年》:「春秋時,秦晉殽之戰,秦將孟明視被俘。獲釋時,孟謂晉君曰:‘三年將拜君賜。’後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晉複仇。又敗,晉人譏之為「拜賜之師」。

68深仇重怨 [ shēn chóu zhòng yuàn ]

解釋 怨:仇恨。極深極大的仇恨。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在鄰近鬧攘一下當然不會成什麼深仇重怨。」

69枕戈飲血 [ zhěn gē yǐn xuè ]

解釋 枕著武器,咽著血淚。形容極度悲憤,矢誌報仇殺敵。

出處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賊氛未殄,主上焦勞,凡為臣子,皆當枕戈飲血,共憤同仇。」

70探丸借客 [ tàn wán jiè kè ]

解釋 《漢書·酷吏傳·尹賞》:「長安中奸猾浸多,閭裏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後以「探丸借客」喻遊俠殺人報仇。

出處 《漢書·酷吏傳·尹賞》:「長安中奸猾浸多,閭裏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

71枕幹而寢 [ zhěn gān ér qǐn ]

解釋 幹:盾。枕著盾牌睡覺。形容複仇之心急切而堅定。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上》:「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

72一報還一報 [ yī bào huán yī bào ]

解釋 舊時認為做了怎幺樣的事,就有怎幺樣的報應。也指怎幺對待別人的,也就會得到怎幺樣的回報。

出處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做冤仇能做毒,少不的一報還一報。」

73欲得而甘心 [ yù dé ér gān xīn ]

解釋 想要弄到手才稱心滿意(多用於對人的報複或打擊)。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