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國家太平的成語

形容國家太平的成語


1安居樂業 [ ān jū lè yè ]

解釋 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職業。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形容社會治理得好;生活、生產、思想狀況安於正常。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貨殖傳序》:「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2人壽年豐 [ rén shòu nián fēng ]

解釋 人長壽;年成也好。形容太平興旺的景象。

出處 南朝 梁 蕭統《文選 潘嶽》:「宜其民和年登。」李善注引作「人和年豐。」

3國泰民安 [ guó tài mín ān ]

解釋 泰:太平。國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出處 宋 吳自牧《夢梁錄 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衝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4天下太平 [ tiān xià tài píng ]

解釋 全國或世界局勢穩定。形容社會安定;秩序良好。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5太平盛世 [ tài píng shèng shì ]

解釋 指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時代。比喻非常興盛安定的社會。太平:社會安定。

出處 明 沈德符《野獲編》:「餘謂太平盛世,元夕張燈,不為過侈。」

6四海升平 [ sì hǎi shēng píng ]

解釋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出處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寡人禦極以來,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寧靖。」

7國富民強 [ guó fù mín qiáng ]

解釋 國家富足;人民強健。

出處 漢 趙曄《吳越春秋》:「民富國強,眾安道泰。」

8安邦定國 [ ān bāng dìng guó ]

解釋 邦:古代諸侯的封國;後泛指國家。定:使安定。使國家安定、鞏固。

出處 元 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老將軍無陣雲收,若題著安邦定國,受賞封侯。」

9安邦治國 [ ān bāng zhì guó ]

解釋 使國家安定太平。

出處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薦賢舉善是吾心,安邦治國訪知音。」

10承平盛世 [ chéng píng shèng shì ]

解釋 承平:太平。太平、興盛的時代。

出處 《漢書·食貨誌》:「王莽因漢承平之業,匈奴稱藩,百蠻賓服。」

11國富民安 [ guó fù mín ān ]

解釋 國家富強,人民安定。

出處 《漢書·刑法誌》:「至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

12欣欣向榮 [ xīn xīn xiàng róng ]

解釋 形容草木長得茂盛。比喻事業蓬勃發展;興旺昌盛。榮:茂盛。

出處 晉 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13夜不閉戶 [ yè bù bì hù ]

解釋 夜裏睡覺不用關門。形容社會秩序、風氣很好。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4豐衣足食 [ fēng yī zú shí ]

解釋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出處 五代 齊已《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豐衣足食處莫住,聖跡靈蹤好遍尋。」

15路不拾遺 [ lù bù shí yí ]

解釋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出處 漢 賈誼《新書 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16兵強馬壯 [ bīng qiáng mǎ zhuàng ]

解釋 兵力強盛;馬匹肥壯。形容軍隊實力強;富有戰鬥力。有時也比喻其他的隊伍力量強大。

出處 《新五代史 雜傳十三 安重榮傳》:「嚐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17五穀豐登 [ wǔ gǔ fēng dēng ]

解釋 五穀: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麥、菽(豆)泛指糧食作物;豐登:豐收上場打曬。形容農業豐收年景。

出處 《六韜 龍韜 立將》:「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熟,社稷安寧。」

18長治久安 [ cháng zhì jiǔ ān ]

解釋 治:太平。國家、社會長期太平安寧。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19繁榮昌盛 [ fán róng chāng shèng ]

解釋 繁榮:原指草木枝葉;花朵茂盛;引申為事物蓬勃發展;昌盛:興旺;興盛。形容國家或事業興旺發達、欣欣向榮的景象。

出處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什麼不能在勝利以後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

20繁榮富強 [ fán róng fù qiáng ]

解釋 繁榮:(經濟或事業)蓬勃發展;興盛;富強:(國家)生產豐富;力量強大。形容國家興旺發達;富足強大。

出處 峻青《壯誌錄》:「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21安安穩穩 [ ān ān wěn wěn ]

解釋 形容十分安定穩當。

出處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22蒸蒸日上 [ 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

解釋 蒸蒸:一天天地向上發展。形容發展速度快。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你世兄又是槃槃大才,調度有方,還怕不蒸蒸日上嗎?」

23龍騰虎躍 [ lóng téng hǔ yuè ]

解釋 騰、躍:跳起;跳躍。像龍那樣飛騰;像虎那樣跳躍。形容非常活躍的姿態。也作「龍跳虎躍。」

出處 唐 嚴從《擬三國名臣讚序》:「聖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雲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鹹係天者也。」

24民富國強 [ mín fù guó qiáng ]

解釋 人民富裕,國家強盛。

出處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越主內實府庫,墾其田疇,民富國強,眾安道泰。」

25民安國泰 [ mín ān guó tài ]

解釋 人民安樂,國家太平。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大宋自太祖開基,太宗嗣位,曆傳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則偃武修文,民安國泰。」

26政通人和 [ zhèng tōng rén hé ]

解釋 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出處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27河清海晏 [ hé qīng hǎi yàn ]

解釋 河:黃河;晏:平靜。黃河水清了,大海沒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出處 唐 顧況《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無不樂,河清海晏窮寥廓。」

28海晏河清 [ hǎi yàn hé qīng ]

解釋 黃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靜。比喻太平盛世。河:黃河;晏:平靜。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一言啟口,振動乾坤,山河大地,海宴河清。」

29馬放南山 [ mǎ fàng nán shān ]

解釋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現形容思想麻痹。

出處 《尚書 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30本固邦寧 [ běn gù bāng níng ]

解釋 指人民安居樂業則國家太平。

出處 《書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31澄清天下 [ chéng qīng tiān xià ]

解釋 指整肅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複歸太平。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

32安枕而臥 [ ān zhěn ér wò ]

解釋 放好枕頭睡大覺。比喻太平無事,不必擔憂。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黥英列傳》:「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

33六畜興旺 [ liù chù xīng wàng ]

解釋 六畜:牛、馬、羊、豬、雞、狗。指各種牲畜、家禽繁衍興旺。

34海不揚波 [ hǎi bù yáng bō ]

解釋 比喻太平無事。

出處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聖人。」

35無為而治 [ wú wéi ér zhì ]

解釋 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出處 《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36安富恤貧 [ ān fù xù pín ]

解釋 使富有的人安定,貧窮的人得到救濟。

出處 《周禮 地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37太平無事 [ tài píng wú shì ]

解釋 指時世安寧和平,也指生活清靜無憂。

出處 明 焦竑《玉堂叢語 方正》:「惟高堂厚祿身享太平無事之日者,見月則樂也。」

38民康物阜 [ mín kāng wù fù ]

解釋 人民平安,物產豐富。

出處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吏治下》:「可見當時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無故也。」

39雨順風調 [ yǔ shùn fēng tiáo ]

解釋 調:調和;順:和協。風雨及時適宜。形容風雨適合農時。

出處 《六韜》:「既而克殷,風凋雨順。」

40安堵樂業 [ ān dǔ lè yè ]

解釋 安堵:相安,安定。猶言安居樂業。

出處 三國 魏 鍾會《檄蜀文》:「百姓士民,安堵樂業。農不易畝,市不回肆。」

41安生樂業 [ ān shēng lè yè ]

解釋 猶安居樂業。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 《漢書 嚴助傳》:「使元元之民安生樂業,則澤被萬世,傳之子孫,使之無窮。」

42百二河山 [ bǎi èr hé shān ]

解釋 百二:以二敵百。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後指國力強盛,邊防穩固的國家。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裏,持戟百萬,秦得百二馬。」

43民惟邦本 [ mín wéi bāng běn ]

解釋 惟:乃,是;邦:國家。人民是立國之本。

出處 《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44休明盛世 [ xiū míng shèng shì ]

解釋 休明:美好,清平;盛:興旺;世:世代。美好清平的興盛時代。

出處 晉·潘嶽《西征賦》:「當休明之盛世,托菲薄之陋質。」

45堯年舜日 [ yáo nián shùn yuè ]

解釋 比喻天下太平的時候。

出處 前蜀 毛文錫《甘州遍》詞:「堯年舜日,樂聖永無憂。」

46黃人守日 [ huáng rén shǒu rì ]

解釋 《太平禦覽》卷八七二引《符瑞圖》:「日,二黃人守者,外國人方自來降也。」後遂以「黃人守日」比喻朝政清明,國力強盛。

出處 《太平禦覽》卷八七二引《符瑞圖》:「日,二黃人守者,外國人方自來降也。」

47粟紅貫朽 [ sù hóng guàn xiǔ ]

解釋 粟:小米;紅:指腐爛變質;貫:穿線的繩子;朽:腐爛。穀子變色了,錢串子損壞了。形容太平時期富饒的情況。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賈捐之傳》:「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校。」

48偃革為軒 [ yǎn gé wéi xuān ]

解釋 指停息武備,修治文教。

出處 《史記·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複用兵。」裴駰集解引如淳曰:「革者,革車也;軒者,赤黻乘軒也。偃武備而治禮樂也。」

49倒載幹戈 [ dào zài gān gē ]

解釋 倒:把鋒刃向裏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幹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出處 《禮記·樂記》:「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50安富尊榮 [ ān fù zūn róng ]

解釋 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貴;榮:榮耀。安定富足,尊貴榮華。也指安於富裕安樂的生活。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

51垂拱而治 [ chuí gǒng ér zhì ]

解釋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出處 《尚書·武成》:「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52騎驢倒墮 [ qí lǘ dǎo duò ]

解釋 典出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華山隱士陳摶……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欲入汴州。中途聞藝祖登極,大笑墜騾曰:‘天下於是定矣。’遂入華山為道士。」後以「騎驢倒墮」形容太平之世。

出處 典出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華山隱士陳摶……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欲入汴州。中途聞藝祖登極,大笑墜騾曰:‘天下於是定矣。’遂入華山為道士。」

53安國富民 [ ān guó fù mín ]

解釋 使國家安定,使人民富裕。

出處 《漢書 汲黯傳》:「公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

54倒戢幹戈 [ dǎo jí gàn gē ]

解釋 見「倒載幹戈」。

出處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為軒,倒戢幹戈,示不複用兵。」

55安魂定魄 [ ān hún dìng pò ]

解釋 魂、魄:人的靈氣、精神。指使人心安定。

出處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尋常,安魂定魄賽過反精香。」

56崇德報功 [ chóng dé bào gōng ]

解釋 崇:尊重,推重。尊崇有德之人,酬報有功之人。

出處 《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57兵銷革偃 [ bīng xiāo gé yǎn ]

解釋 銷毀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無戰事。

出處 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鬥詞》:「垂回凶度厄之慈,開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銷革偃,四時之雨順風調。」

58鼓腹含和 [ gǔ fù hán hé ]

解釋 吃飽肚子,和樂相處。形容太平歡樂。

出處 嚴複《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餘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59老死不相往來 [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

解釋 指彼此不聯係,不交流情況。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