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大家都認同的成語

形容大家都認同的成語


1異口同聲 [ yì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釋 異:不同。不同的嘴說出同樣的話。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也作「異口同音」。

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 道意》:「左右小人,並雲不可,阻之者眾,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

2交口稱讚 [ jiāo kǒu chēng zàn ]

解釋 交口:眾口一辭。異口同聲地稱讚。

出處 《元史 王利傳》:「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

3眾口一詞 [ zhòng kǒu yī cí ]

解釋 很多人都說同樣的話。

出處 唐 令狐楚《謝賜冬衣狀》:「自臣而下,萬口一聲。」

4眾望所歸 [ zhòng wàng suǒ guī ]

解釋 眾人的希望所集中的(望:希望;期望;歸:集中)。形容群眾中威望很高。

出處 宋 陸遊《賀禮部曾侍郎啟》:「所養既厚,萬鈞亦何足言;眾望所歸,九遷猶以為緩。」

5讚不絕口 [ zàn bù jué kǒu ]

解釋 讚:稱讚;絕:停。不住口地稱讚。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字勢飛舞,魏生讚不絕口。」

6心服口服 [ xīn fú kǒu fú ]

解釋 心裏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氣或認輸。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7交口稱譽 [ jiāo kǒu chēng yù ]

解釋 交口:大家一齊說;稱譽:稱揚讚譽。大家同聲稱讚。

出處 唐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諸公要人,爭欲令我出門下,交口薦譽之。」

8讚歎不已 [ zàn tàn bù yǐ ]

解釋 已:止;完。連聲讚賞不止。

出處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莊紹光看了,讚歎不已。」

9點頭稱善 [ diǎn tóu chēng shàn ]

解釋 道:說;善:好。表示讚同。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6回:「陳雚以下眾人,都點頭稱善。」

10眾口交讚 [ zhòng kǒu jiāo zàn ]

解釋 眾人交相讚美。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列公,你看隻一個長姐兒,也會鬧得這等千裏逢迎,眾口交讚,可見‘聲氣’這途也不可不走的。」

11嘖嘖讚美 [ zé zé zàn měi ]

解釋 嘖嘖:咂嘴讚歎的聲音。口裏嘖嘖作聲表示讚美。

出處 茅盾《想到》:「一位陶冶於‘高級趣味’中的小姐本來不聽他的,但到後來也嘖嘖讚美起來。」

12顛頭聳腦 [ diān tóu sǒng nǎo ]

解釋 顛:晃動。點頭晃腦。

出處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四卷:「飯店中客人,個個顛頭聳腦,看他說他,胡猜亂語。」

13雲集響應 [ yún jí xiǎng yīng ]

解釋 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讚同和支持。

出處 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從,山東豪傑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14讚聲不絕 [ zàn shēng bù jué ]

解釋 連續不斷地稱讚。形容對人或事物非常讚賞。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字勢飛舞,魏生讚不絕口。」

15讚口不絕 [ zàn kǒu bù jué ]

解釋 見「讚不絕口」。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十一回:「丁大爺聽了,越想越是,不由的讚口不絕。」

16讚不容口 [ zàn bù róng kǒu ]

解釋 讚:稱讚。讚美的話嘴裏已容納不下。

出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39回:「聖公待其書完,接過諷詠,覺情文交至,於無可形容處形容出來,與曆來名人所題另是一付杼軸,不禁讚不容口。」

17嘖嘖稱讚 [ zé zé chēng zàn ]

解釋 嘖嘖:咂嘴聲,表示讚歎。嘖嘖連聲地表示羨慕。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回:「戴宗嘖嘖稱讚道:‘好個留侯!’」

18交口讚譽 [ jiāo kǒu zàn yù ]

解釋 交:一齊,同時。異口同聲地稱讚。

出處 唐 韓愈《柳誌厚墓誌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們下,交口薦譽之。」

19心服首肯 [ xīn fú shǒu kěn ]

解釋 謂心裏信服,並點頭同意。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然則他何不一開口就照在青雲山口似懸河的那派談鋒?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20雲集景附 [ yún jí jǐng fù ]

解釋 見「雲集景從」。

出處 汪東《正明夷〈法國革命史論〉》:「中國若革命必行蜂起之策,一省倡儀,各方響應,雲集景附,勢必大強於法。」

21雲集景從 [ yún jí jǐng cóng ]

解釋 如雲聚合,如影隨形。比喻聲勢浩大,響應迅速。語出漢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出處 語出漢·賈誼《過秦論》:「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22家喻戶曉 [ jiā yù hù xiǎo ]

解釋 喻:明白;曉:知道。家家都清楚;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出處 宋 樓鑰《繳鄭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戶曉,必有輕議於下者。」

23眾所周知 [ zhòng suǒ zhōu zhī ]

解釋 大家普遍知道的(周:普遍)。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

24供不應求 [ gōng bù yìng qiú ]

解釋 供應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供:供應。

出處 《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行》:「現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每天生產一至二噸,供不應求。」

25如影隨形 [ rú yǐng suí xíng ]

解釋 好像影子老是跟著身體一樣。比喻兩個人關係親密;常在一起。

出處 先秦 管仲《管子 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

26遙相呼應 [ yáo xiāng hū yìng ]

解釋 遙遠:遠遠地。應:照應。指遠遠地互相照應。配合。

出處 《清史稿 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為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27來者不拒 [ lái zhě bù jù ]

解釋 對於來的人或送來的物品一概不拒絕。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28不謀而合 [ bù móu ér hé ]

解釋 謀:計議;商議;合:相合一致。事先沒有商量過而彼此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出處 晉 幹寶《搜神記》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29一五一十 [ yī wǔ yī shí ]

解釋 五個;十個地計數。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無遺漏。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30聲勢浩大 [ shēng shì hào dà ]

解釋 浩:廣大。聲威和氣勢非常浩大。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如今宋江領兵圍城,聲勢浩大,不可抵敵。」

31婦孺皆知 [ fù rú jiē zhī ]

解釋 孺:小孩子。婦女和小孩子全都知道。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了的簡單事物。

出處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3回:「果如張仙所言,形於詩歌,扮為雜劇,弄得婦孺皆知。」

32卻之不恭 [ què zhī bù gōng ]

解釋 卻:推辭;謝絕。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33一呼百應 [ yì hū bǎi yìng ]

解釋 呼:召喚。應:響應。一人發出號召;眾人紛紛響應。

出處 明 天然癡叟《石點頭》:「因是爪牙四布,一呼百應,遠近聞名,人人畏懼,是一個公行大盜,通天神棍。」

34八方呼應 [ bā fāng hū yìng ]

解釋 八方:四麵八方。形容各方麵互相呼應;彼此配合。

出處 毛澤東《文彙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上下串連,八方呼應,以天下大亂、取而代之、逐步實行、終成大業為時局估計和最終目的者,到底隻有較少人數。」

35總而言之 [ zǒng ér yán zhī ]

解釋 總括起來說(總:總括;歸納)。

出處 《周易 係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唐 孔穎達疏:「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

36各種各樣 [ gè zhǒng gè yàng ]

解釋 具有多種多樣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種類。

出處 朱自清《萊茵河》:「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曆曆的從眼前過去。」

37眾口同聲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釋 大家所說的都一樣。

出處 清·錢彩《說嶽全傳》第59回:「但見朱仙鎮上的百姓,一路攜老挈幼,頭頂香盤,挨挨擠擠,眾口同聲攀留元帥,哭聲震地。」

38頑石點頭 [ wán shí diǎn tóu ]

解釋 形容道理說得透徹,使人心服。

出處 晉 《蓮社高賢傳 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旬日學眾雲集。」

39口似懸河 [ kǒu sì xuán hé ]

解釋 見「口若懸河」。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複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40拍案驚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釋 對奇異的事情拍著桌子驚歎。明末淩蒙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出處 明末·淩濛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41納諫如流 [ nà jiàn rú liú ]

解釋 虛心聽取諫議。

出處 元 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為我王納諫如流,因此上丞相奏準。」

42一倡百和 [ yī chàng bǎi hè ]

解釋 和:呼應,附和。一人首倡,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出處 金 元好問《續夷堅誌 胡公去狐》:「夜半,狐鳴後圃中,一倡百和。」

43低首下心 [ dī shǒu xià xīn ]

解釋 首:頭;下心:屈服於人。形容屈服順從。

出處 唐 韓愈《祭鱷魚文》:「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於此邪?」

44聞風響應 [ wén fēng xiǎng yīng ]

解釋 聽到風聲就起而讚同支持。

出處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鄒廣文效忠圖》:「隨有鄉勇章雙桂等三千餘人,聞風響應。」

45雜然相許 [ zá rán xiāng xǔ ]

解釋 雜然:紛紛地;許:讚同。紛紛地表示讚成。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46顛頭播腦 [ diān tóu bō nǎo ]

解釋 顛:晃動;播:通「簸」,搖蕩。點頭晃腦。

出處 明·郭勳《英烈傳》第19回:「馬上說同心,止不住顛頭播腦。」

47心折首肯 [ xīn zhé shǒu kěn ]

解釋 心折:佩服;首肯:點頭同意。心中信服,並點頭同意。形容欽佩讚許到了極點。

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回:「便一五一十,把譚孝移品行端方,素來的好處,說個不啻口出。東宿聞之心折首肯。」

48郢書燕說 [ yǐng shū yàn yuè ]

解釋 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以訛傳訛。

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49兒女英雄 [ ér nǚ yīng xióng ]

解釋 兒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豐富,年輕有為的男女英雄。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縱橫九萬裏,上下五千年,求其兒女英雄,一身兼備的,也隻見得兩個。」

50遙相應和 [ yáo xiāng yìng hè ]

解釋 遙:遠。遠遠地互相聯係,互相配合。

出處 《清史稿·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偽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51交口薦譽 [ jiāo kǒu jiàn yù ]

解釋 交:一齊,同時;交口:眾口一辭;薦:推舉。異口同聲地推薦和讚揚。

出處 唐·韓愈《柳誌厚墓誌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

52不法常可 [ bù fǎ cháng kě ]

解釋 法:當做模式、法則;常可:長久被人們認可的成規慣例。不把常規慣例當做永遠不變的模式。

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53聲氣相通 [ shēng qì xiāng tōng ]

解釋 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54和而不唱 [ hé ér bù chàng ]

解釋 讚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出處 《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55應者雲集 [ yìng zhě yún jí ]

解釋 應:應和。響應的人像雲一樣聚集。形容響應的人多。

出處 魯迅《「呐喊」自序》:「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56讚歎不置 [ zàn tàn bù zhì ]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