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虛假不真實的成語

形容虛假不真實的成語


1假仁假義 [ jiǎ rén jiǎ yì ]

解釋 假:虛假;仁:仁愛;義:道義。指假裝的仁義道德。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曆代一 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2花言巧語 [ huā yán qiǎo yǔ ]

解釋 原指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後指虛假而動聽的話;也指說虛假而動聽的話。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0卷:「巧言,即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3虛情假意 [ xū qíng jiǎ yì ]

解釋 虛假的情意。指虛偽做作;假裝殷勤。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我也見出你那心來了,一味在我麵上虛情假意,到老還疼你那正經夫妻。」

4故弄玄虛 [ gù nòng xuán xū ]

解釋 故意耍花招;欺騙人。玄虛:用來掩蓋真相;迷惑別人的欺騙手段。

出處 韓非《韓非子 解老》:「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

5虛與委蛇 [ xū yǔ wēi yí ]

解釋 待人處事沒有真心誠意;隻在表麵敷衍應酬。虛:表麵的;委蛇:隨便應順;敷衍。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應帝王》:「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

6背信棄義 [ bèi xìn qì yì ]

解釋 背:違背。信:信用;棄:丟棄;義:道義。不講信用。不講道義也作「棄信忘義」。

出處 《北史 周紀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7爾虞我詐 [ ěr yú wǒ zhà ]

解釋 爾:你;虞:猜測。意思是我騙你;你騙我;互相欺騙。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8弄虛作假 [ nòng xū zuò jiǎ ]

解釋 虛假;不實;製造假的現象以欺騙別人。

出處 廖魯言《一九五九年農業戰線的任務》:「在執行生產計劃的全部過程中,也應該實事求是,力戒浮誇和弄虛作假。」

9出爾反爾 [ chū ěr fǎn ěr ]

解釋 爾: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複無常。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10裝模作樣 [ zhuāng mú zuò yàng ]

解釋 故意裝樣子作姿態。形容做作;不自然。

出處 元 無名氏《凍蘇秦》:「也不問別來無恙,放下一張飯床,上麵都沒擺當,冷酒冷湯,著咱如何近傍,百般裝模作樣。」

11言而無信 [ yán ér wú xìn ]

解釋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出處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12兩麵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

解釋 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用兩麵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出處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是這鄭州城裏第一個賢慧的,倒說我兩麵三刀,我搬調你甚的來。」

13陽奉陰違 [ yáng fèng yīn wéi ]

解釋 陽:表麵;奉:奉行;遵守;陰:背後;暗裏;違:違背。表麵上遵從;暗地裏違背。

出處 明 範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如有日與胥徒比,而陽奉陰違,名去實存者,斷以白簡隨其後。」

14一本正經 [ yī běn zhèng jīng ]

解釋 正經:莊重;正派。形容態度規矩而莊重。

出處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15虛虛實實 [ xū xū shí shí ]

解釋 假假真真,以假亂真。指軍事上講究策略,善於迷惑對方。也指文藝作品中虛寫、實寫並用,表現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隻此可以瞞過他也。」

16自欺欺人 [ zì qī qī rén ]

解釋 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用自己也不相信的去欺騙別人。形容別有用心或虛偽無力的欺騙行為。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8卷:「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17道貌岸然 [ dào mào àn rán ]

解釋 道貌:正經;嚴肅的外貌;岸然:高傲;嚴肅的樣子。形容神態莊重;外貌嚴肅正經。現多用於諷刺故作正經表裏不一的偽君子。也作「岸然道貌」。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成仙》:「道貌岸然。」

18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

解釋 又想這樣又想那樣;猶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專一。

出處 元 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19笑裏藏刀 [ xiào lǐ cáng dāo ]

解釋 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內心卻十分陰險毒辣。藏:隱藏。

出處 《舊唐書 李義府傳》:「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20空頭人情 [ kōng tóu rén qíng ]

解釋 虛假的情意。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賈璉笑道:‘罷,罷!這空頭人情我不領;你不盤察我,就夠了。’」

21離經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解釋 離:背離;叛:背叛;經:儒家經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規範。背離、違反儒家經典和道德、教條。泛指背離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論或學說的行為。

出處 元 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誌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

22點頭哈腰 [ diǎn tóu hā yāo ]

解釋 比喻虛假的恭敬或過分的客氣。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窮的人,知道他既是錢狠子,手腳又厲害,都隻向他點頭哈腰的敬而遠之。」

23暗度陳倉 [ àn dù chén cāng ]

解釋 度:通「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麵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出處 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24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釋 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25恩將仇報 [ ēn jiāng chóu bào ]

解釋 將:拿;把;報:報答。受了別人的恩惠卻用仇恨來報答。形容忘恩負義。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

26忘恩負義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釋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出處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裏扶起他來那。」

27信口雌黃 [ xìn kǒu cí huáng ]

解釋 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了重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雌黃:雞冠石;黃赤色。

出處 南北朝 劉孝標《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晉 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28名不虛傳 [ míng bù xū chuán ]

解釋 虛:不真實。傳出來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徐邈傳》:「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傳。’」

29口蜜腹劍 [ kǒu mì fù jiàn ]

解釋 嘴裏說得動聽;心裏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陰險毒辣。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30反複無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釋 反複;顛過來倒過去;無常:沒有常態。經常變化沒有穩定的狀態。形容變動不定或狡詐多變。

出處 宋 陳亮《與範東叔龍圖書》:「時事反複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付如何。」

31半推半就 [ bàn tuī bàn jiù ]

解釋 推:推辭;就:靠攏;接受。一麵推辭;一麵接受。形容表麵推辭;但內心願意接受;假意拒絕的樣子。

出處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驚又愛,檀口揾香腮。」

32鳥盡弓藏 [ niǎo jìn gōng cáng ]

解釋 飛鳥打光了;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原來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出處 三國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33違信背約 [ wéi xìn bèi yuē ]

解釋 違:違背。失信於人,背棄約定,毫無信義可言

出處 《周書·武帝紀下》:「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

34以假亂真 [ yǐ jiǎ luàn zhēn ]

解釋 以:用;亂真:使真的東西混亂;與假的摻雜在一起分不清。用假的東西來冒充或混雜真的東西。

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餘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

35言不由衷 [ yán bù yóu zhōng ]

解釋 由:從;衷:內心。話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即說的話不是出於真心實意;指心口不一。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

36假情假意 [ jiǎ qíng jiǎ yì ]

解釋 虛假的情意,不是真心實意。

37自食其言 [ zì shí qí yán ]

解釋 食:吞掉。自己把自己說出的話吞食了。形容說了話不算數。

出處 宋 歐陽修《穴一居士傳》:「是將違其素誌而自食其言。」

38翻雲覆雨 [ fān yún fù yǔ ]

解釋 翻覆:翻轉。翻過去是雲;翻過來是雨。比喻反複無常或玩弄權術和手段。

出處 唐 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39半真半假 [ bàn zhēn bàn jiǎ ]

解釋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實的。

出處 元·範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這裏千回右轉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數樁。半真半假喬摸樣,宜嗔宜喜嬌情況,知疼知熱俏心腸。」

40去偽存真 [ qù wěi cún zhēn ]

解釋 去:除掉。偽:虛假。除掉虛假的;留下真實的。

出處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權衡在手,明鏡當台,可以摧邪輔正,可以去偽存真。」

41離心離德 [ lí xīn lí dé ]

解釋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統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異;各行其是。

出處 《尚書 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42真心誠意 [ zhēn xīn chéng yì ]

解釋 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出處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43安貧樂道 [ ān pín lè dào ]

解釋 安貧:安於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後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處境雖很貧困;仍樂於堅守信仰。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44真心實意 [ zhēn xīn shí yì ]

解釋 心意真實誠懇;毫無虛假。形容沒有絲毫虛偽。

出處 元 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45口是心非 [ kǒu shì xīn fēi ]

解釋 心口不一致;口上說一套;心裏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46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解釋 逆:背叛;不道:違背當時的道德標準。舊指不符合封建統治者的道德標準和宗法觀念的極端叛逆行為;給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現也用來指不合某種觀念和道德標準的行為。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47敷衍了事 [ fū yǎn liǎo shì ]

解釋 敷衍:將就應付;不認真。了:了結。將就應付地把事辦了。指做事不認真;缺乏責任心。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4回:「不但上憲跟前兄弟無以交代,就連著老哥們也不好看,好像我們敷衍了事,不肯出力似的。」

48食言而肥 [ shí yán ér féi ]

解釋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隻圖自己占便宜。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49不苟言笑 [ bù gǒu yán xiào ]

解釋 苟:苟且;隨便。不隨便說笑。指態度莊重、嚴肅。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曲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

50岸然道貌 [ àn rán dào mào ]

解釋 指嚴肅的神態。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黃巾氅服,岸然道貌。」

51故作姿態 [ gù zuò zī tài ]

解釋 指假裝具有藝術效果的姿勢或假裝的模樣。

出處 王朔《永失我愛》:「‘我就喜歡你這樣。’我衝她背影嚷,‘不怕說實話,就怕故作姿態。’」

52差三錯四 [ chā sān cuò sì ]

解釋 顛倒錯亂。

出處 元 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這小廝本說的丁一確二,這婆子生扭做差三錯四。」

53明推暗就 [ míng tuī àn jiù ]

解釋 表麵上推拒,暗地裏接受。形容裝腔作勢、假意拒絕的樣子。

出處 清 李漁《慎鸞交 債餌》:「那老婆子走來央求我,被我故意作難,說了幾句明推暗就的話,少不得我前腳走到,他後腳自會趕來。」

54道貌儼然 [ dào mào yǎn rán ]

解釋 見「道貌岸然」。

出處 巴金《家》九:「爺爺從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後來才變為道貌儼然的。」

55內疏外親 [ nèi shū wài qīn ]

解釋 疏:疏遠;親:親密。內心疏遠,表麵親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出處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二卷:「曾子曰:‘內疏而外親。’」

56棄義倍信 [ qì yì bèi xìn ]

解釋 背離信義。謂不講道義,不守信用。倍,通「背」。

出處 戰國·趙·荀況《荀子·強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

57謬采虛譽 [ miù cǎi xū yù ]

解釋 見「謬采虛聲」。

出處 梁啟超《致伍秩庸星使書》:「自惟庸陋,靡所取裁,顧承過愛,謬采虛譽。」

58詭言浮說 [ guǐ yán fú shuō ]

解釋 虛假不實的話。

出處 《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釁暴惡盈,側首無托,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

59棄信忘義 [ qì xìn wàng yì ]

解釋 棄:丟棄;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 《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60不辨真偽 [ bù biàn zhēn wěi ]

解釋 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三十九回:「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得的,其夜倉卒不辨真偽。」

61虛詞詭說 [ xū cí guǐ shuō ]

解釋 虛:虛假;詭:欺詐。虛假不實的話。

出處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雖多虛詞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

62棄信違義 [ qì xìn wéi yì ]

解釋 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 清·陳確《分三秦論》:「棄信違義,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雖得天下,其亡益違。」

63虛譽欺人 [ xū yù qī rén ]

解釋 譽:聲譽,名譽。用虛假的聲譽欺騙人。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

64背約負盟 [ bèi yuē fù méng ]

解釋 盟:盟誓。違背原來的約定和誓言。指人背信棄義。

出處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五回:「不料後來背約負盟,移花接木,治晚生心實不甘,故今日行權娶來,求太公祖與老父母做主。」

65虛嘴掠舌 [ xū zuǐ lüè shé ]

解釋 比喻花言巧語。

出處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誰聽你那虛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66謬采虛聲 [ miù cǎi xū shēng ]

解釋 指錯誤地相信虛假的名聲。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製台又謬采虛聲,拿他當作了一員能員,先委了他幾個好差使。」

67花說柳說 [ huā shuō liǔ shuō ]

解釋 形容說虛假而動聽的話哄人。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5回:「你看不得這些年輕的小老爺們,花說柳說的,不中用。」

68悃愊無華 [ kǔn bì wú huá ]

解釋 悃愊:至誠;華:浮誇。至誠而不虛浮。形容真心實意,毫不虛假。

出處 《後漢書·章帝紀》:「安靜之吏,悃愊無華。」

69道貌凜然 [ dào mào lǐn rán ]

解釋 猶道貌岸然。

出處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光嚴整行之次,忽見維摩,道貌凜然,儀形壘落。」

70口中雌黃 [ kǒu zhōng cí huáng ]

解釋 雌黃:即雞冠石,過去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沫後重寫。隨口更改說得不恰當的話。比喻言論前後矛盾,沒有一定見解。

出處 晉 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71魚龍漫衍 [ yú lóng màn yǎn ]

解釋 見「魚龍曼延」。

出處 《漢書·西域傳讚》:「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戶、海中碭極、漫衍魚龍、魚抵之戲以觀視之。」

72矯情飾詐 [ jiǎo qíng shì zhà ]

解釋 以虛假的現象偽裝欺騙別人。

出處 宋 朱熹《與宰執劄子》:「伏念熹昨以蒙思進職,輒具辭免,非敢矯情飾詐,罔上盜名。」

73造言捏詞 [ zào yán niē cí ]

解釋 捏造虛假的言詞。

出處 明·李贄《窮途說》:「今既亂以皮鞭打常聞矣,猶然不得快活,複怨怒上山,造言捏詞。」

74矯飾偽行 [ jiǎo shì wěi xíng ]

解釋 矯飾:做作,掩飾。善於掩飾,行為虛偽。

出處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某公用事,排斥端士,矯飾偽行。」

75魚龍曼延 [ yú lóng màn yán ]

解釋 亦作「魚龍漫衍」。亦作「魚龍曼衍」。①古代百戲雜耍名。由藝人執持製作的珍異動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節。魚龍即所謂猞猁之獸,曼延亦獸名。②喻虛假多變,玩弄權術。

76矯言偽行 [ jiǎo yán wěi xíng ]

解釋 指言論、行為虛偽不實。

出處 宋·秦觀《論議下》:「矯言偽行之人,弊車羸馬竄伏岩冗,以幸上之爵祿。」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