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非常吵的成語

形容非常吵的成語


1一哄而散 [ yī hòng ér sàn ]

解釋 經過一陣喧鬧後馬上就散開了。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

2無理取鬧 [ wú lǐ qǔ nào ]

解釋 鬧:吵鬧;搗亂。沒有道理;故意吵鬧、搗亂。

出處 唐 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鳴聲相呼和,無理隻取鬧。」

3喋喋不休 [ dié dié bù xiū ]

解釋 喋喋:形容說話的聲音。嘮嘮叨叨;說個不停。

出處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一俗士言詞猥鄙,喋喋不休,殊敗人意。」

4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釋 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也比喻讓別人充分發表意見。

出處 《好逑傳》第五回:「眾人正跑得有興頭上,忽被鐵公子攔住,便七嘴八舌地亂嚷。」

5沸沸揚揚 [ fèi fèi yáng yáng ]

解釋 沸沸:水翻滾的樣子;揚:掀動;升騰。開水翻滾;氣泡升騰的樣子。比喻人聲喧擾、議論紛紛。形容熙來攘往;非常熱鬧的情景。

出處 《山海經 西山經》:「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

6震耳欲聾 [ zhèn ěr yù lóng ]

解釋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出處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裏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7熙熙攘攘 [ xī xī rǎng rǎng ]

解釋 熙熙:和樂的樣子;攘攘:紛亂的樣子。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8大吵大鬧 [ dà chǎo dà nào ]

解釋 激烈地爭吵。指爭論各方並無嚴重分歧而進行毫無秩序的爭吵騷動。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正吃得香甜時,忽聽得門口大吵大鬧起來,倉樵臉上忽紅忽白。」

9吵吵鬧鬧 [ chǎo chǎo nào nào ]

解釋 故意發出各種爭吵聲的情況。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3回:「若是那些小人知道,來這門首吵吵鬧鬧,卻怎麼了?」

10人聲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解釋 鼎沸:鼎水沸騰;原比喻形勢不安定;現比喻聲音嘈雜。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劉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

11雞飛狗跳 [ jī fēi gǒu tiào ]

解釋 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到處亂跳。形容驚慌得亂成一團。

出處 茅盾《鍛煉》:「然而陳克明卻在這裏想象,一方麵疑神疑鬼,又一方麵畏懼怨恨所造成的雞飛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12人來人往 [ rén lái rén wǎng ]

解釋 人來來往往連續不斷。也形容忙於應酬。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回:「這兩三天人來人往,我瞧著那些人都照應不到,想必你沒有吩咐,還得你替我們操點心兒才好。」

13鬧鬧哄哄 [ nào nào hōng hōng ]

解釋 吵吵鬧鬧,指喧鬧的場麵。

出處 張潔《沉重的翅膀》:「剛才還是鬧鬧哄哄的一桌子人,一時全都靜了下來,想著心事的樣子。」

14翻江攪海 [ fān jiāng jiǎo hǎi ]

解釋 形容水勢浩大。多喻力量或聲勢非常壯大。也形容吵鬧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亂七八糟。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三回:「龍能噴雲曖霧,播土揚沙。有巴山捎嶺的手段,有翻江攪海的神通。」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指揮說地談天口,來誘翻江攪海人。」

15雞爭鵝鬥 [ jī zhēng é dòu ]

解釋 比喻吵吵鬧鬧,彼此不和。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爭鵝鬥,叫別人笑。」

16雞聲鵝鬥 [ jī shēng é dòu ]

解釋 比喻吵吵鬧鬧,彼此不和。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聲鵝鬥,叫別人笑話。」

17鼓吹喧闐 [ gǔ chuī xuān tián ]

解釋 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出處 《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離店家不上五六裏之地,隻是後麵鼓吹喧闐,回頭觀看,燈火燭天。」

18家翻宅亂 [ jiā fān zhái luàn ]

解釋 形容家裏吵吵鬧鬧,不得安寧。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6回:「你想那一年,我說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寶玉沒急死了,鬧得家翻宅亂。」

19暢叫揚疾 [ chàng jiào yáng jí ]

解釋 指大吵大鬧。「暢叫」即「唱叫」,吵鬧之意。「揚疾」猶嚷唧,亦吵鬧之意。

出處 元 楊暹《劉行首》第四折:「可笑愚癡,不辨個高低,暢叫揚疾。」

20一傅眾咻 [ yī fù zhòng xiū ]

解釋 傅:教導;咻:喧鬧。一個人教導,眾人吵鬧幹擾。比喻不能有什麼成就。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21雀喧鳩聚 [ què xuān jiū jù ]

解釋 形容紛亂吵鬧。

出處 唐·羅隱《題潤州妙善前石羊》詩:「還有市薼沽酒客,雀喧鳩聚話蹄涔。」

22強聒不舍 [ qiǎng guō bù shě ]

解釋 聒:聲音吵鬧;舍:舍棄。形容別人不願意聽,還絮絮叨叨說個不停。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

23群雌粥粥 [ qún cí yù yù ]

解釋 原形容鳥兒相和而鳴。後形容在場的婦女眾多,聲音嘈雜。

出處 唐 韓愈《琴操 雉朝飛》:「當東而西,當啄而飛。隨飛隨啄,群雌粥粥。」

24亂七八糟 [ luàn qī bā zāo ]

解釋 形容亂糟糟的樣子;毫無條理或秩序。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裏的圖書字畫,家夥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潔,不像公坊以前亂七八糟的樣子了。」

25交頭接耳 [ jiāo tóu jiē ěr ]

解釋 交頭:頭挨著頭;接耳:嘴挨著耳朵。頭挨著頭;嘴對著耳朵。指湊在一起低聲說話。

出處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26門庭若市 [ mén tíng ruò shì ]

解釋 門:原指宮門;庭:原指朝庭;現指院子;若:好像;市:集市;市場。原來形容宮門裏;朝庭上;進諫的人多得像在集市一樣;十分熱鬧。現在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一》:「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27裏應外合 [ lǐ yìng wài hé ]

解釋 應:接應;合:配合。外麵攻打與裏麵接應相結合。

出處 元 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小官須索整點英雄將士,裏應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28醉生夢死 [ zuì shēng mèng sǐ ]

解釋 像在醉夢中那樣糊裏糊塗地過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確而頹廢、沉淪。

出處 宋 朱熹《小學》卷五引程灝曰:「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29搬弄是非 [ bān nòng shì fēi ]

解釋 搬弄:挑撥;是非:指口舌紛爭。把別人的話搬來弄去;有意從中挑撥是非出來。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調三窩四。」

30無所不為 [ wú suǒ bù wéi ]

解釋 為:做。沒有不幹的事情。指什麼壞事都幹了。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

31烏煙瘴氣 [ wū yān zhàng qì ]

解釋 烏:黑。瘴氣:南方的林中的濕熱空氣。原指環境汙染。多比喻環境嘈雜;秩序混亂;風氣不正或社會黑暗。

出處 毛澤東《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這樣,汪精衛派和國民黨的反共頑固派兩家裏應外合,把時局鬧得烏煙瘴氣了。」

32嘰嘰喳喳 [ jī jī zhā zhā ]

解釋 語音雜亂。

出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7回:「忽然又聽得隔房一陣人聲,嘰嘰喳喳說的都是天津話。」

33摩肩接踵 [ mó jiān jiē zhǒng ]

解釋 摩:接觸;踵:腳跟。肩挨肩;腳尖連著腳跟。形容人多擁擠;或比喻事物接連不斷的出現。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34鑼鼓喧天 [ luó gǔ xuān tiān ]

解釋 喧:聲音大。鑼鼓的聲音震天響。用敲鑼打鼓來表示喜慶的意思。

出處 元 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麵,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一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

35絮絮叨叨 [ xù xù dāo dāo ]

解釋 形容說話羅嗦,嘮叨。

出處 明 湯顯祖《紫簫記 勝遊》:「自成了人後,夜裏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來覆去,那裏睡來?」

36聲嘶力竭 [ shēng sī lì jié ]

解釋 嘶:啞;竭:盡。嗓子喊啞;氣力用盡。形容竭力呼喊。

出處 《晚清文學鈔 轟天雷》:「北山大哭,哭得聲啞力竭,倒是嫂嫂勸住了。」

37人山人海 [ rén shān rén hǎi ]

解釋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樣;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別多。

出處 《西胡老人繁勝錄》:「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38多種多樣 [ duō zhǒng duō yàng ]

解釋 多方麵,各種各樣或有變化。

出處 曹禺《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聊齋》寫的人物很多,性格多種多樣,故事曲折,引人入勝。」

39人喊馬嘶 [ rén hǎn mǎ sī ]

解釋 嘶:馬叫。人人在呐喊;馬在嘶叫。形容喧鬧嘈雜的聲音。

出處 明 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4卷:「隻聽得外麵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

40人多口雜 [ rén duō kǒu zá ]

解釋 指談論的人多,各種議論都有。

出處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九回:「寧府人多口雜,那些不得誌的奴仆們端能造言誹謗主人。」

41多嘴多舌 [ duō zuǐ duō shé ]

解釋 指嘴多,不該說而說。

出處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難走一日,快與我行動些。」

42敲鑼打鼓 [ qiāo luó dǎ gǔ ]

解釋 ①謂歡慶祝賀。②形容大造聲勢,大肆進行輿論宣揚。

出處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麼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43振聾發聵 [ zhèn lóng fā kuì ]

解釋 使聾子都受到振動和醒悟(發:開啟;聵:耳聾)。比喻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出處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44沸反盈天 [ fèi fǎn yíng tiān ]

解釋 沸:翻滾;反:翻轉;盈:充滿。沸騰翻滾的聲浪喧天。形容人聲嘈雜喧囂;亂成一片。

出處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隻見外麵的人雪片打進來,沸反盈天,喊聲不絕。」

45大喊大叫 [ dà hǎn dà jiào ]

解釋 大聲叫嚷,形容大肆宣傳,大造輿論。

出處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59章:「吳毓鱗首先大喊大叫,‘內閣不能統一,我們不如及早下台。’」

46人歡馬叫 [ rén huān mǎ jiào ]

解釋 人在呼喊,馬在嘶鳴。形容一片喧鬧聲。

出處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隻聽得外麵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了。」

47鼓樂喧天 [ gǔ yuè xuān tiān ]

解釋 鼓:彈奏。喧天:聲音大而嘈雜。彈奏著各種樂器,聲響大得直衝雲天。

出處 《五代史平話 漢史》:「笙歌聒地,鼓樂喧天。」

48人多嘴雜 [ rén duō zuǐ zá ]

解釋 雜:雜亂,多種多樣。談論的人多,說法多種多樣。也指在場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處 清 李汝珍《鏡花緣》:「閨臣恐人多嘴雜,說話不便,即同良箴,紅蕖,紫綃另在一房居住。」

49揚鈴打鼓 [ yáng líng dǎ gǔ ]

解釋 比喻大聲張揚。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要是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

50拍案驚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釋 對奇異的事情拍著桌子驚歎。明末淩蒙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出處 明末·淩濛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51攘攘熙熙 [ rǎng rǎng xī xī ]

解釋 喧嚷紛雜貌。

出處 《三元裏抗英社學史料·太和市聯升社學序》:「果然蜂趨蟻附,攘攘熙熙,誠不出神靈所料者矣。」

52擂鼓篩鑼 [ léi gǔ shāi luó ]

解釋 擂鼓:急擊鼓。篩鑼:敲鑼。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誇大。

出處 元 杜仁傑《耍孩兒 莊家不識構闌》曲:「抬頭覷是個鍾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台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53沸反連天 [ fèi fǎn lián tiān ]

解釋 見「沸反盈天」。

出處 《說嶽全傳》第六七回:「那黑虎帶來的兩員偏將,給散了眾軍羊酒,仍回到殿上,聽得裏麵沸反連天,拔出腰刀搶進來。」

54家反宅亂 [ jiā fǎn zhái luàn ]

解釋 見「家煩宅亂」。

出處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月娘道:‘他見你家反宅亂要去,你管他腿事?’」

55家煩宅亂 [ jiā fán zhái luàn ]

解釋 家中上下不得安寧。形容在家裏喧嘩吵鬧。

出處 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母親,不要家煩宅亂,枉惹人恥笑,我則今日辭了母親,我往汴京尋我舅舅,自作個營運去。」

56揚鑼搗鼓 [ yáng luó dǎo gǔ ]

解釋 揚:搖。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這回必然要揚鑼搗鼓的大鬧,所以張夫人身雖在這邊,心卻在那邊。」

57冷譏熱嘲 [ lěng jī rè cháo ]

解釋 冷:不熱情;譏:譏諷;嘲:嘲笑。尖銳、辛辣的嘲笑和譏諷。

出處 清·袁枚《隨園三十二種·牘外餘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58語笑喧闐 [ yǔ xiào xuān tián ]

解釋 形容許多人擠來擠去地大聲說笑。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3回:「一夜人聲雜遝,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59語笑喧嘩 [ yǔ xiào xuān huá ]

解釋 大聲說笑。

出處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語笑喧嘩。」

60語笑喧呼 [ yǔ xiào xuān hū ]

解釋 見「語笑喧嘩」。

出處 明·無名氏《陳倉路》第四折:「則要你悄語低言,不要你語笑喧呼。」

61插科打諢 [ chā kē dǎ hùn ]

解釋 科:古代戲曲用語;插科:指劇中人的表情和動作;諢:戲謔;開玩笑;打諢:用詼諧的語言相戲謔。指演劇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引觀眾發笑。現也指在鄭重場合中插入的戲謔動作或言語。也作「撒科打諢」、「攙科散諢」。

出處 明 高明《琵琶記 副末開場》:「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隻看子孝與妻賢。」

62篩鑼擂鼓 [ shāi luó léi gǔ ]

解釋 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誇大。

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28回:「翻筋鬥,豎蜻蜓當街上篩鑼擂鼓,無所不為的玩耍。」

63熙熙壤壤 [ xī xī rǎng rǎng ]

解釋 見「熙熙攘攘」。

出處 語出《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64沸沸湯湯 [ fèi fèi tāng tāng ]

解釋 水騰湧貌。

出處 《山海經·西山經》:「[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

65蜩螗羹沸 [ tiáo táng gēng fèi ]

解釋 蜩螗:蟬;沸:沸騰。形容聲音嘈雜喧鬧,好像蟬噪、水滾、羹沸一樣。比喻紛擾不寧

出處 梁啟超《論美菲英杜之戰事關係於中國》:「雖中原逐鹿,劉興項仆,蜩螗羹沸,而彼一無所聞焉。」

66聒聒噪噪 [ guō guō zào zào ]

解釋 吵吵鬧鬧。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走到一個土岡子上,叢叢雜雜,有些樹木,就林子裏睡到天明,心中憂悶,隻聽得樹枝上喜雀聒聒噪噪。」

67踵接肩摩 [ zhǒng jiē jiān mó ]

解釋 摩肩接踵。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出處 清·金捧閶《守一齋筆記·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68金鼓喧闐 [ jīn gǔ xuān tián ]

解釋 金鼓:金鉦和鼓。喧闐:聲音大。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亦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

出處 清 金捧閶《守一齋筆記 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69撮科打閧 [ cuō kē dǎ yù ]

解釋 猶言插科打諢。

70眾口囂囂 [ zhòng kǒu xiāo xiāo ]

解釋 囂:喧嚷,吵嚷。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說著

出處 唐·韓愈《子產不毀鄉校煩》:「遊於鄉之校,眾口囂囂。」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