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不識相的成語

形容不識相的成語


1不識時務 [ bù shí shí wù ]

解釋 不識:不認識;務:事務;時務:當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勢。不認識時代的潮流或當前的形勢。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張霸傳》:「時皇後兄虎賁中郎將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結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

2不識之無 [ bù shí zhī wú ]

解釋 識: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處 唐 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3婦人之仁 [ fù rén zhī rén ]

解釋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4白璧三獻 [ bái bì sān xiàn ]

解釋 楚人和氏得玉璞,兩獻楚王,兩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為璧,世稱「和氏璧」。比喻不識良材或懷才不遇。

出處 見《韓非子 和氏》。

5不識起倒 [ bù shí qǐ dǎo ]

解釋 識:知道,認識。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52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淨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6不知大體 [ bù zhī dà tǐ ]

解釋 知:知道;大體:重要的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從全局出發。

出處 《舊唐書·田弘正傳》:「時度支使崔倰不知大體,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報。」

7不辨龍蛇 [ bù biàn lóng shé ]

解釋 辨:辨別,明察。是龍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優劣,不識好壞。

出處 元·宮大用《範張雞黍》第二折:「如今那憲台疏亂滾滾當路豺狼,選法弊絮叨叨請俸日月,禹門深眼睜睜不辨龍蛇。」

8稱柴而爨 [ chēng chái ér cuàn ]

解釋 稱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飯。比喻斤斤於細節而不識大體。同「稱薪而爨」。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五:「積財聚穀,日不暇給。真個是數米而炊,稱柴而爨。」

9不識東家 [ bù shí dōng jiā ]

解釋 指不識近鄰是聖賢。

出處 「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為聖人,稱之為「東家丘」。

10狗咬呂洞賓 [ gǒu yǎo lǚ dòng bīn ]

解釋 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狗見了呂洞賓這樣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來罵人不識好歹。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11目不識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解釋 丁:表示最簡單的字。形容連一個字也不認識。

出處 《舊唐書 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12懷才不遇 [ huái cái bù yù ]

解釋 懷:懷藏;才:才幹;才能。很有才能但是沒有碰到賞識和重用他的人;沒有施展的機會。

出處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眼見別人才學萬倍不如他的,一個個出身通顯,享用爵祿,偏則自家懷才不遇。」

13不識抬舉 [ bù shí tái jǔ ]

解釋 識:知道;抬舉:稱讚;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視別人對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舉」。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64回:「這和尚好不識抬舉。」

14蠅營狗苟 [ yíng yíng gǒu gǒu ]

解釋 營:蠅飛的聲音;苟:苟且。蒼蠅飛來飛去;狗隻圖生存;不知羞恥;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

出處 唐 韓愈《送窮文》:「朝悔其行,暮已複然,蠅營狗苟,驅去複返。」

15不知好歹 [ bù zhī hǎo dǎi ]

解釋 不知道好壞。多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發武鬆出門。」

16誤入歧途 [ wù rù qí tú ]

解釋 誤:受惑;歧途:錯誤的道路。由於受煽惑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出處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2回:「弟子方可日漸精進,不致誤入歧途。」

17意氣用事 [ yì qì yòng shì ]

解釋 意氣:主觀;偏激的情緒;用事:辦事。處理事情隻憑個人一時的情緒。

出處 清 黃宗羲《陳乾初墓誌銘初稿》:「潛心力行,以求實得,始知曩日意氣用事,刻意破除,久歸平貼。」

18不擇手段 [ bù zé shǒu duàn ]

解釋 擇:挑選;選擇。不選什麼手段。為了達到目的;什麼手段都使得出來。

出處 清 梁啟超《袁世凱之解剖》:「為目的而不擇手段,雖目的甚正,猶且不可。」

19不識好歹 [ bù shí hǎo dǎi ]

解釋 歹:壞。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26回:「你這潑猴,不識好歹!」

20不識一丁 [ bù shí yī dīng ]

解釋 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出處 明 胡應麟《詩藪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呂安所為題鳳,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識一丁。」

21不識大體 [ bú shí dà tǐ ]

解釋 識:懂得;大體:重要的道理;關係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認清大局;不懂得做事、處理問題從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

出處 《宋書 南郡王義宣傳》:「嚐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餘,其不識大體如此。」

22明珠暗投 [ míng zhū àn tóu ]

解釋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裏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裏。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23苟且偷生 [ gǒu qiě tōu shēng ]

解釋 不求長遠利益;隻圖眼前生存。苟且:得過且過;偷生:貪圖生存。

出處 宋 王令《與杜子長書》:「令貧無資,身術從禮,有責不敢易。受寒餓死,俱辱先人後,以故苟且偷生。」

24明珠夜投 [ míng zhū yè tóu ]

解釋 投:拋擲,丟棄。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和賞識,或好人誤入歧途。也比喻珍貴的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裏。

出處 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六經》雖美,不通其義,不識其字,則如明珠夜投,按劍而怒也。」

25目不識書 [ mù bù shí shū ]

解釋 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出處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6卷:「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26待人接物 [ dài rén jiē wù ]

解釋 物:人物;人們。接待交往各種人物。指平時與人相處。

出處 宋 俞文豹《吹劍四錄》:「內而存心養性、立身行己無所歉,外而待人接物、處事應世無所戾。」

27明珠投暗 [ míng zhū tóu àn ]

解釋 見「明珠暗投」。

出處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明珠投暗大屈才能;入室操戈自相魚肉。」

28眼內無珠 [ yǎn nèi wú zhū ]

解釋 比喻不識貨或看不出好壞。

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

29小廉曲謹 [ xiǎo lián qǔ jǐn ]

解釋 細微的廉潔謹慎。指注意小節而不識大體。

出處 宋 朱熹《答或人》:「鄉原是一種小廉曲謹,阿世徇俗之人。」

30手高眼低 [ shǒu gāo yǎn dī ]

解釋 指做事的能力強而辨識能力低。也指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很低,比喻貪得而不識貨。

出處 清 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一卷:「餘嚐謂北宋人手高眼低。」

31不識局麵 [ bù shí jú miàn ]

解釋 猶不識時務。

出處 《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毛仲義五更時,先把大蟲解上州裏去了,卻帶了若幹做工公的來捉解珍解寶。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麵,正中了他的計策,分說不得。」

32盲眼無珠 [ máng yǎn wú zhū ]

解釋 珠:眼珠。瞎了眼,沒有眼珠子。比喻視而不見

出處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東廂記·傳情惹恨》:「多因我盲眼無珠,怎識他筆端藏意。」

33有眼如盲 [ yǒu yǎn rú máng ]

解釋 雖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認識著名人物,或不識大體。

出處 元·範子安《竹葉舟》第四折:「師父,弟子有眼如盲,隻望師父救度咱。」

34稱薪而爨 [ chēng xīn ér cuàn ]

解釋 薪:柴;爨:燒火煮飯。稱了柴草煮飯。比喻隻注意小事,不從大處著眼。

出處 《淮南子·泰族訓》:「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35未識一丁 [ wèi shí yī dīng ]

解釋 丁:「個」的訛字。不認識一個字,指沒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識丁」、「不識一丁」。

出處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36冥行擿埴 [ míng xíng zhì zhí ]

解釋 冥:昏暗;冥行:夜間行路;擿:點;埴:地。夜間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著手杖點地而行。比喻研求學問,不識門徑,暗中探索。

出處 漢 揚雄《法言 修身》:「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

37兒女子語 [ ér nǚ zǐ yǔ ]

解釋 女人和海子的話。比喻不識大體的言論。

出處 《宋史 宗澤傳》:「汝為人將,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兒女子語誘我乎?」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