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指責別人的成語

形容指責別人的成語


1代人受過 [ dài rén shòu guò ]

解釋 受:承受,擔待;過:過失,過錯。替別人承擔過錯的責任。

出處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各省係軍閥懾於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過,曹輥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2避重就輕 [ bì zhòng jiù qīng ]

解釋 避重:指避開要緊的事;就輕:指抓小事情。避開重要的而揀次要的來承擔。也指回避要害問題;隻談無關重要的方麵。

出處 宋 劉摯《忠肅集 侍禦史黃君墓誌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

3反唇相譏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解釋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氣;引申為頂嘴。譏:諷刺、挖苦、嘲笑。反過嘴來譏諷對方。

出處 清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誤增不字義》:「於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唇相譏也。」

4評頭論足 [ píng tóu lùn zú ]

解釋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

出處 清 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態度,評頭品足。」

5反唇相稽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解釋 反唇:回嘴;頂嘴;稽:爭論;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抓住對方話把;反過來責問對方。

出處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6草草收兵 [ cǎo cǎo shōu bīng ]

解釋 馬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負責任,不細致,不慎重。

出處 歐陽山《苦鬥》:「張發奎剛占領了那個地方,要管也管不了許多,正是咱們的人活動的好機會,——你怎麼好意思草草收兵?象一個赤衛隊員麼?」

7雌黃黑白 [ cí huáng hēi bái ]

解釋 雌黃:隨便亂說;黑白:黑色和白色。指評頭論足,胡亂指責。

出處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79回:「雌黃黑白,旁若無人。」

8不置褒貶 [ bù zhì bāo biǎn ]

解釋 置:安放,這裏有「加以」之間。褒:褒獎,誇讚,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操嚐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隻取筆於門上一‘活’字而去。」

9東怨西怒 [ dōng yuàn xī nù ]

解釋 謂任意指責別人。

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協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10吃自在飯 [ chī zì zài fàn ]

解釋 指做沒有風險與責任的事,安閑享福。

出處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那趙聰原是個極貪安宴,十日九不在書房裏的,做先生倒落得吃自在飯,得了重資,省了氣力。」

11花言巧語 [ huā yán qiǎo yǔ ]

解釋 原指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後指虛假而動聽的話;也指說虛假而動聽的話。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0卷:「巧言,即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12不倫不類 [ bù lún bù lèi ]

解釋 倫:類。既不像這一類;也不像那一類。形容不正派或不規範。也指將互不相關的事物拿來作比擬。

出處 明 吳炳《療妒羹 絮影》:「眼中人不倫不類,阱中人不伶不俐。」

13不學無術 [ bù xué wú shù ]

解釋 術:技術;技藝。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讚》:「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

14不拘小節 [ bù jū xiǎo jié ]

解釋 不拘:不拘泥;不限製;小節:瑣碎的生活小事。不拘泥於生活瑣事。指人在生活小事上不大在乎。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虞延傳》:「(延)性敦樸,不拘小節,又無鄉曲之譽。」

15馬馬虎虎 [ mǎ mǎ hǔ hǔ ]

解釋 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出處 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16顛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解釋 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17無濟於事 [ wú jì yú shì ]

解釋 濟:有益。對事情沒有什麼幫助。比喻不解決問題。

出處 清 錢采《說嶽全傳》:「我豈不知賊兵眾盛?就帶你們同去,亦無濟於事。」

18以鄰為壑 [ yǐ lín wéi hè ]

解釋 壑:山溝;大水塘。把鄰國當作排泄本國洪水的深溝。比喻隻顧自己的利益;把困難或災禍轉嫁給別人。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澤水。澤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19強詞奪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釋 指無理強辯;想說成有理的。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20完美無缺 [ wán měi wú quē ]

解釋 完善美好;沒有缺點。完美:完整;完善。

出處 清 錢泳《履園叢話》:「小楷,微帶行筆,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數行破裂者,而後幅完好無闕(缺)。」

21嫁禍於人 [ jià huò yú rén ]

解釋 嫁:轉移。把災禍轉嫁給別人。

出處 《南史 阮孝緒傳》:「答曰:‘己所不欲,豈可嫁禍於人。’乃焚之。」

22不務正業 [ bù wù zhèng yè ]

解釋 務:從事;正業:正當的職業;本職工作。不幹正當的工作。現多指丟下本職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這人不甚讀書,終日閑遊浪蕩,一自父母亡後,分外不務正業。」

23說三道四 [ shuō sān dào sì ]

解釋 道:說。指任意亂說亂講;惹是生非。

出處 清 崔灝《通俗編 言笑》:「莫學他人不知朝暮,走啟蒙鄉村,說三道四。」

24無可非議 [ wú kě fēi yì ]

解釋 非議:批評指責。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何晏注引孔安國曰:「無所非議也。」

25忘恩負義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釋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出處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裏扶起他來那。」

26吹毛求疵 [ chuī máo qiú cī ]

解釋 求:尋找;疵:缺點;小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找裏麵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出處 韓非《韓非子 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27眾矢之的 [ zhòng shǐ zhī dì ]

解釋 許多箭射擊的共同靶心(矢:箭;的:靶心)。比喻大家攻擊的目標。

出處 清 譚嗣同《報貝元徽》:「今之原禍始音,必以合肥為眾矢之的。」

28指手畫腳 [ zhǐ shǒu huà jiǎo ]

解釋 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2回:「隻見寶玉跑至圍屏燈前,指手畫腳,信口批評。」

29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30無關緊要 [ wú guān jǐn yào ]

解釋 緊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會影響大局。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七回:「可見字音一道,乃讀書人不可忽略的。大賢學問淵博,故視為無關緊要;我們後學,卻是不可少的。」

31怨天尤人 [ yuàn tiān yóu rén ]

解釋 怨恨天命;責怪別人(怨:怨恨;天:這裏指命運;尤:責怪;歸罪)。形容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一味歸咎客觀;埋怨別人。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32匹夫有責 [ pǐ fū yǒu zé ]

解釋 匹夫:古時指平民中的男子;後泛指平常的人;有責:有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

出處 清 顧炎武《日知錄 正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33賊喊捉賊 [ zéi hǎn zhuō zéi ]

解釋 做賊的叫喊捉賊。比喻轉移目標;混淆視聽以逃脫罪責。

出處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賊喊捉賊,明明自己是匪,還扛著剿匪的旗號,到處剿匪。」

34眾叛親離 [ zhòng pàn qīn lí ]

解釋 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陷於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離:離開;背。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夫州籲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35夜郎自大 [ yè láng zì dà ]

解釋 夜郎:漢代我國西南方的一個地方政權;自大:自以為很大。比喻孤陋寡聞;妄自尊大。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36不留餘地 [ bù liú yú dì ]

解釋 說話、辦事走極端;沒有可以回旋的餘地。

出處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11卷:「此狐眼光如鏡,然詞鋒太利,未免不留餘地矣。」

37求全責備 [ qiú quán zé bèi ]

解釋 責:要求。備:完備;齊全。對人或事要求過分嚴格;必須十全十美;完美無缺才行。

出處 宋 劉克莊《後村全集》:「竊謂天下不能皆絕類離倫之材,君子未嚐持求全責備之論。」

38倒打一耙 [ dào dǎ yī pá ]

解釋 比喻犯了錯誤或幹了壞事不承認;反咬對方一口。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我輸了理可不輸氣,輸了氣也不輸嘴。且翻打他一耙,倒問他!」

39千人所指 [ qiān rén suǒ zhǐ ]

解釋 指:指責。許多人在指責。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嘉傳》:「裏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臣常為之寒心。」

40敷衍塞責 [ fū yǎn sè zé ]

解釋 敷衍:做事不認真;塞責:搪塞責任。做事不認真負責;表麵應付了事。

出處 清 張集磬《道鹹宦海見聞錄》:「而嚴令願為恪遵,委勘幾及年餘,始克竣事,半屬敷衍塞責。」

41互相推諉 [ hù xiāng tuī wěi ]

解釋 諉:也作「委」,推辭;推諉:把責任推給別人。彼此之間互相推托,誰也不願承擔責任。

出處 明·李贄《焚書·因記往事》:「甚至互相推托,以為能明哲。」

42狗屁不通 [ gǒu pì bù tōng ]

解釋 指責別人說話或文章極不通順。

出處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5回:「柳老賴婚狼心推測,馮生聯句狗屁不通。」

43大包大攬 [ dà bāo dà lǎn ]

解釋 把事情、任務等盡量兜攬過來。

出處 李英儒《野火春風鬥古城》第四章:「他手裏搖擺著酒瓶子,大包大攬地說:‘這個小姑娘,跟我投緣分。’」

44滑頭滑腦 [ huá tóu huá nǎo ]

解釋 形容人狡詐、不誠實。也指圓滑,不肯負責任。

出處 林語堂《上海頌》:「及那些滑頭滑腦的旅館茶房的都市三呼:你真是偉大而不可思議啊!」

45反咬一口 [ fǎn yǎo yī kǒu ]

解釋 原指沒有抓住獸類,反而被它咬了一口。比喻遭到指責的人強詞奪理反過來攻擊指責他的人。

出處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19回:「拿奸拿雙,拿不住雙,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46擔當不起 [ dān dāng bù qǐ ]

解釋 指承擔不了責任。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包懷原是謹慎之人,既有百萬之稱,自恐擔當不起。」

47敢作敢當 [ gǎn zuò gǎn dāng ]

解釋 敢:有膽量。敢於放手行事,敢於承擔責任。

出處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75回:「敢作敢當,才是英雄好漢。」

48千夫所指 [ qiān fū suǒ zhǐ ]

解釋 為眾人所指責。形容觸犯眾怒。

出處 清 章炳麟《聯省自治虛置政府議》:「千夫所指,其傾覆可立而期。」

49無瑕可擊 [ wú xiá kě jī ]

解釋 瑕:比喻事物的缺點。完美無缺,無可指責。

出處 郭沫若《曆史·史劇、現實》:「關於人物的性格、心理、習慣,時代的風俗、製度、精神,總要盡可能的收集材料,務求其無瑕可擊。」

50無可非難 [ wú kě fēi nàn ]

解釋 無可指責。

51予人口實 [ yǔ rén kǒu shí ]

解釋 予:給予;口實:話柄。給人留下指責的話柄。

52敢做敢當 [ gǎn zuò gǎn dāng ]

解釋 敢於放手做事,也敢於承擔責任。

出處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35回:「可喜他心直口快最相熱,敢做敢當報不平。」

53墨跡未幹 [ mò jì wèi gān ]

解釋 寫字的墨跡還沒有幹。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簽訂不久(多用於指責對方違背諾言)。

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4卷:「說猶未了,思溫抬頭一看,壁上留題墨跡未幹。」

54群起攻擊 [ qún qǐ gōng jī ]

解釋 很多人一起反對、指責。

出處 梁啟超《違製論》:「若其大臣而有假製詔以為護符者耶,則舉國群起而攻之。」

55分內之事 [ fèn nèi zhī shì ]

解釋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出處 《聖諭廣訓·孝訓》:「皆孝子分內之事也。」

56墨汁未幹 [ mò zhī wèi gān ]

解釋 寫字的墨汁還沒有幹。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簽訂不久(多用於指責對方違背諾言)。

出處 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可是墨汁未幹,將軍們即奉命作成消滅邊區的軍事計劃。」

57國家棟梁 [ guó jiā dòng liáng ]

解釋 棟梁:支撐房架的大梁。這裏比喻責任或作用大。肩負國家重任的人。

出處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真乃國家棟梁。」

58戳脊梁骨 [ chuō jǐ liáng gǔ ]

解釋 在背後指責議論。

出處 劉心武《鍾鼓樓》第二章:「被人們當麵無數次地訓斥批判,也被人們背後無數次地戳脊梁骨。」

59避重逐輕 [ bì zhòng zhú qīng ]

解釋 指避開較重的責任,揀輕的承擔。

出處 見「避重就輕」。

60諷一勸百 [ fěng yī quàn bǎi ]

解釋 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風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61責有所歸 [ zé yǒu suǒ guī ]

解釋 謂責任有所歸屬。

出處 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寧府庫藏》:「二司掌印官並該道分巡官,不時巡視閘點,毋得視常虛應故事,儻致疏失,責有所歸。」

62講是說非 [ jiǎng shì shuō fēi ]

解釋 猶言說三道四。形容不負責任地胡亂議論。

出處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受釵》:「這財禮雖是輕微,你為何講是說非?」

63匪異人任 [ fěi yì rén rèn ]

解釋 異人:別人;任:承擔。表示責任不能推諉,要自己負責。

出處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吾四萬萬同胞乎!諸君固民國之主人也,喚起天下,驅除此醜類者,匪異人任。」

64己溺己饑 [ jǐ nì jǐ jī ]

解釋 亦作「己饑己溺」。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後因以「己溺己饑」或「己饑己溺」謂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出處 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65擔戴不起 [ dān dài bù qǐ ]

解釋 指承擔不了責任。

出處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若有些須怠慢,山人就擔戴不起!」

66麵折廷爭 [ miàn zhé tíng zhēng ]

解釋 麵折:當麵指責別人的過失;廷爭:在朝廷上爭論。指直言敢諫。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呂太後本紀》:「於今麵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67溢美溢惡 [ yì měi yì lè ]

解釋 溢:水滿外流,引伸為過度。過分誇獎,過分指責。

出處 《莊子·人世間》:「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68以為口實 [ yǐ wéi kǒu shí ]

解釋 口實:話柄。作為談話的資料。指作為指責、攻擊或嘲笑的話柄。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楚語下》:「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69集矢之的 [ jí shǐ zhī de ]

解釋 比喻眾人所指摘的對象。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年》:「鄭成公疾,子駟請息肩於晉。公曰:‘楚君以鄭敵,親集矢於其目。」

70廷爭麵折 [ tíng zhēng miàn zhé ]

解釋 廷爭:在朝廷上爭論;麵折:當麵指責別人的過失。指直言敢諫。

出處 《史記·呂太後本紀》:「於今麵折廷爭,臣不如君。」

71互相推托 [ hù xiāng tuī tuō ]

解釋 彼此之間互相推托,誰也不願承擔責任。

出處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彼此互相推托,皆齊之不收,反遺之以與金人用。」

72非異人任 [ fēi yì rén rèn ]

解釋 異人:別人;任:承擔。不是別人的責任。表示某事應由自己負責。

出處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年》:「楚君以鄭故,親集矢於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

73操刀傷錦 [ cāo dāo shāng jǐn ]

解釋 操刀和割錦本不是一回事,後人並而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勝任責任重大的事情。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

74兒女之債 [ ér nǚ zhī zhài ]

解釋 債:欠帳。父母對子女所承擔的教養婚嫁的義務。

出處 元 高明《琵琶記 丞相教女》:「願相公早畢兒女之債。」

75十手爭指 [ shí shǒu zhēng zhǐ ]

解釋 謂人如有不善,眾人則爭相指責。語本《禮記 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出處 語出《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76責重山嶽 [ zé zhòng shān yuè ]

解釋 山嶽:大山。責任之重如大山。形容責任重大。

出處 南朝·梁·任後《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臣知不愜,物誰謂宜,但命輕鴻毛,責重山嶽。」

77引為口實 [ yǐn wéi kǒu shí ]

解釋 口實:話柄。作為談話的資料。指作為指責、攻擊或嘲笑的話柄。

出處 許德珩《回憶蔡元培先生》:「北洋軍閥政府對他在教育事業上力圖革新,極為不滿,尤其對於北京大學男女同校一節,引為口實。」

78負詬忍尤 [ fù gòu rěn yóu ]

解釋 忍受指責和怨恨。

出處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一:「責備之嚴,誠不足怪。庸詎知當局之負詬忍尤,艱難應付,有非楮墨所能罄者。」

79人言藉藉 [ rén yán jí jí ]

解釋 籍籍:紛亂的樣子。人們指責、攻擊的話哪裏都流傳著。多用在說有關人家名譽的事。

出處 《漢書·江都易王非傳》:「國中口語籍籍,慎無複至江都。」

80諫屍謗屠 [ jiàn shī bàng tú ]

解釋 向屍體勸諫,向屠伯指責殺牲的過失。比喻勸諫無濟於事。

出處 唐 柳宗元《天對》:「幽禍挐以誇,憚褒以漁。淫嗜筏殺,諫屍謗屠。」

81攻過箴闕 [ gōng guò zhēn què ]

解釋 指責過錯,針砭缺失。

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為者。」

82虎兕出柙 [ hǔ sì chū xiá ]

解釋 兕:犀牛一類的野獸。柙:關獸的木籠。虎、兕從木籠中逃出。比喻惡人逃脫或作事不盡責,主管者應負責任。

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季氏》:「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83指佞觸邪 [ zhǐ nìng chù xié ]

解釋 佞:花言巧語的小人;觸:衝撞。指斥奸小,抵製邪惡。

出處 唐·李世民《唐太宗敕》:「憲宦之職,在指佞觸邪。」

84枉己正人 [ wǎng jǐ zhèng rén ]

解釋 枉:彎曲,不正;正:糾正。自己立腳不正,卻要去糾正別人。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已以正天下者乎?」

85惡人先告狀 [ è rén xiān gào zhuàng ]

解釋 指壞人或理虧的人搶先訴說或歪曲事實。

出處 魯迅《兩地書》:「經我強硬的答複,沒法對付,便用最終的毒計,就是以退為進,先發製人,亦即所謂‘惡人先告狀’也。」

86止謗莫若自修 [ 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 ]

解釋 止:停止,平息;謗:指責。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出處 《新唐書·魏謨傳》:「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載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