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頑固的成語

形容頑固的成語


1剛愎自用 [ gāng bì zì yòng ]

解釋 剛:強硬。愎:固執;任性。剛愎:倔強固執;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用:自以為是。固執任性;自以為是。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2負隅頑抗 [ fù yú wán kàng ]

解釋 憑借險要地勢;頑強抵抗。負:憑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3頑固不化 [ wán gù bù huà ]

解釋 化:改變。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從前在那府裏,也做過一任知縣,地方上的百姓,極其頑固不化。」

4一意孤行 [ yī yì gū xíng ]

解釋 不接受人家的勸告;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做(行:行動;做)。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5牢不可破 [ láo bù kě pò ]

解釋 牢:堅固。非常堅固;不可摧毀。

出處 唐 韓愈《平淮西碑》:「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並為一談,牢不可破。」

6固執己見 [ gù zhí jǐ jiàn ]

解釋 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肯改變。

出處 《宋史 陳宓傳》:「固執己見,動失人心。」

7不可理喻 [ bù kě lǐ yù ]

解釋 理:道理;事理;喻:開導;使明白。不能夠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他。形容態度蠻橫不講理。

出處 明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褐蓋》:「要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

8固執成見 [ gù zhí chéng jiàn ]

解釋 見「固執己見」。

出處 茅盾《子夜》九:「如果蓀甫一定要固執成見,那就拉倒。」

9孤行己見 [ gū xíng jǐ jiàn ]

解釋 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

出處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過去和現在都有這樣的人,企圖孤行己見,不尊重我們的意見,但是結果都不通。」

10死不悔改 [ sǐ bù huǐ gǎi ]

解釋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出處 古華《芙蓉鎮》第三章:「雖是吃後悔藥可悲,但總比那些花崗岩腦殼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11死不改悔 [ sǐ bù gǎi huǐ ]

解釋 到死也不肯改過悔悟。形容極其頑固;堅持錯誤。

出處 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少數極頑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著右派帽子進棺材。」

12泥古不化 [ nì gǔ bù huà ]

解釋 泥古:拘泥於古代的成規或說法。拘泥古代的製度或說法;不知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變通。

出處 宋 樓鑰《薦黃膚卿林椅劄子》:「既非泥古以違今,直可據經而從事。」

13頑梗不化 [ wán gěng bù huà ]

解釋 形容非常頑固。

出處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場:「你往年同嚴仲子做過朋友,他的頑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14榆木疙瘩 [ yú mù gē da ]

解釋 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處 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15怙頑不悛 [ hù wán bù quān ]

解釋 猶言頑固不化。

出處 《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帝曰:‘蠻人怙頑不悛,終必取禍,姑待之。’」

16方頭不律 [ fāng tóu bù lǜ ]

解釋 見「方頭不劣」。

出處 元·鄭廷玉《金鳳釵》:「見一個方頭不律的人,欺侮一個老年,打扯他跳河。」

17方頭不劣 [ fāng tóu bù liè ]

解釋 方頭:俗指不通時宜;不劣:倔強不馴順。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出處 元·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第四折:「俺這裏有個裴炎,好生方頭不劣。」

18執而不化 [ zhí ér bù huà ]

解釋 指固執己見,不知變通。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人世間》:「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19不劣方頭 [ bù liè fāng tóu ]

解釋 劣:不好;方頭:俗指不通時宜為方頭。不以不通時宜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出處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我從來不劣方頭,恰便似火上澆油。我偏和那有勢力的官人每卯酉。」

20梗頑不化 [ gěng wán bù huà ]

解釋 謂十分頑固,無法感化。

出處 《續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目下山東有名綠茶,可知道他們形狀否;內中可有能勸化改行的,還有梗頑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請教。」

21墨守成規 [ mò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釋 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故稱善守為「墨守」;後指固執不變地遵循為墨守;成規:現成地規矩、製度。固執守舊;死報著老規矩不放;不思改革進取。

出處 清 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嚐墨守以為準的也。」

22自以為是 [ zì yǐ wéi shì ]

解釋 自己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為:認為;是:對;正確)。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23改朝換代 [ gǎi cháo huàn dài ]

解釋 指舊的王朝被推翻;建立新的政權。引申指時代變化很大;與舊時代的情況大不相同。有時也指外敵入侵。

出處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後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

24刻舟求劍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釋 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5南腔北調 [ nán qiāng běi diào ]

解釋 南、北:指一個國家的南方、北方;腔:語調。形容口音不純;說話夾雜各地方言;也可泛指各地方言。

出處 清 趙翼《簷曝雜記 慶典》:「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

26冥頑不靈 [ míng wán bù líng ]

解釋 冥:本指昏暗;引申為愚昧;頑:頑固;難開化;靈:聰明敏銳。形容無知的愚昧;不聰明;難開化。

出處 唐 韓愈《祭鱷魚文》:「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

27因循守舊 [ yīn xún shǒu jiù ]

解釋 因循:沿襲;照老一套不改變;守舊:死守舊的一套;因襲死守著舊的一套。指思想保守;不解放;缺乏創新精神。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28推陳出新 [ tuī chén chū xīn ]

解釋 推出糧倉裏的舊糧;更換新糧。引申為剔除舊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華;使之向新的方向發展。陳:倉儲存的舊糧。

出處 《明史 範濟傳》:「嚴偽造之條,開倒換之法,推陳出新,無耗無阻。」

29通情達理 [ tōng qíng dá lǐ ]

解釋 對事理認識得透徹、明了。指說話、做事很講情理。通、達:明白、通曉。通達人情事理。

出處 清 天花才子《後西遊記》:「還是這位師兄通情達理,請坐奉茶。」

30堅韌不拔 [ jiān rèn bù bá ]

解釋 拔:動搖;改變。形容意誌堅定頑強;不可動搖。

出處 方毅《讀》:「需要的是刻苦學習,刻苦鑽研,始終不懈,堅韌不拔。」

31固步自封 [ gù bù zì fēng ]

解釋 比喻守著老一套,不求進步。

出處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2章:「隻是陳陳相因,固步自封,絲毫沒有改革求進步的意思。」

32執迷不悟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釋 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出處 《梁書 武帝紀上》:「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赫,所謂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33抱殘守缺 [ bào cán shǒu quē ]

解釋 殘:殘缺;不完整。缺:殘破。指舍不得扔下破舊東西。也作「保殘守缺」。

出處 東漢 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34棄舊圖新 [ qì jiù tú xīn ]

解釋 圖:圖謀、追求。拋棄舊的、不好的東西;追求新的、正確的東西。

出處 唐 韓愈《昌黎集 上宰相書》第16卷:「忽將棄其舊而新是圖,求老農老圃而為師。」

35死心眼兒 [ sǐ xīn yǎn ér ]

解釋 固執拘泥,想不開。比喻性情固執,或者遇事想不開的人。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難道天下沒有一樣的風箏,單他有這個不成?二爺也死心眼兒了!」

36自行其是 [ zì xíng qí shì ]

解釋 自己認為對的就做,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出處 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1954年)》:「他們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級的統一領導。」

37規行矩步 [ guī xíng jǔ bù ]

解釋 比喻行動謹慎規範;嚴格按規章製度辦事。也比喻墨守陳規;不知變通。規、矩:原為測繪工具;這裏比喻為原則、規矩。

出處 《晉書 張載傳》:「今士循常習故,規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閱,碌碌然以取世資。」

38食古不化 [ shí gǔ bù huà ]

解釋 學了古代的知識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現代情況理解運用古代的文化知識。

出處 清 惲向《題自作畫冊》:「可見定欲為古人而食古不化,畫虎不成,刻舟求劍之類也。」

39專心一意 [ zhuān xīn yī yì ]

解釋 一心一意。

出處 《漢書·翟方進傳》:「其專心一意毋貸,近醫藥以自持。」漢·陸賈《新語·懷慮》:「專心一意,身無境外之交,心無欹斜之慮。」

40固守成規 [ gù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釋 成規:現成的規矩、製度。指思想固執保守,守著老規矩不放,不思改革進取。

出處 鄧小平《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我們過去固守成規,關起門來搞建設,搞了好多年,導致的結果不好。」

41冥頑不化 [ míng wán bù huà ]

解釋 冥頑:昏庸頑鈍,愚鈍無知。指人十分愚鈍不開竅。

出處 馮德英《山菊花》上部第11章:「本想叫你回心轉意,改惡從善,不料你如此無禮,冥頑不化。」

42膠柱鼓瑟 [ jiāo zhù gǔ sè ]

解釋 膠:用膠粘住;柱:瑟上調音用的短木;鼓:彈奏;瑟:一種古樂器。用膠把柱粘住;再去彈瑟;比喻拘泥固執而不知變通。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43固執不通 [ gù zhí bù tōng ]

解釋 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變通。

出處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裏坐的恰又是那個固執不通的吳翹胡子。」

44榆木腦袋 [ yú mù nǎo dài ]

解釋 比喻思想頑固。亦作「榆木腦殼」。

出處 穀峪《新事新辦》:「你娘不是那榆木腦袋!娶親不坐轎,這年頭淨這幺辦,俺也讚成。」

45孤行己意 [ gū xíng jǐ yì ]

解釋 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

出處 魯迅《集外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我想,原來是一個孤行己意,隨隨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樣如此傲慢。」

46遺老遺少 [ yí lǎo yí shào ]

解釋 遺老:稱前朝的舊臣;遺少:指封建時代留戀前期;思想陳腐的年輕人。指改朝換代後仍然效忠前朝的人。後指思想陳腐、頑固守舊的老人和年輕人。

出處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在正麵,就是遺老遺少們所戴瓜皮小帽的綴一粒珠子或一塊寶石的地方,直寫著四個字道:‘一見有喜’。」

47隨圓就方 [ suí yuán jiù fāng ]

解釋 同「隨方就圓」。

出處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恭孝儀王大節》:「濮祖之後,性比山麋,貌同野瘦,隨圓就方,似無惟有。」

48粘皮著骨 [ nián pí zhuó gǔ ]

解釋 粘:粘貼。比喻人固執呆板。

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異端說得粘皮著骨。」

49剛戾自用 [ gāng lì zì yòng ]

解釋 見「剛愎自用」。

出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50隨方就圓 [ suí fāng jiù yuán ]

解釋 處事順應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

出處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好使的錢,你好隨的方就的圓,可又分的愚別的賢。」

51榆木腦殼 [ yú mù nǎo ké ]

解釋 比喻思想頑固。同「榆木腦袋」。

出處 劉紹棠《柳傘》三:「‘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下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52不通時宜 [ bù tōng shí yí ]

解釋 不明白當時的形勢潮流

出處 明·郎瑛《七修類稿·方頭》:「今人言不通時宜而無顧忌者曰方頭。」

53抱令守律 [ bào lìng shǒu lǜ ]

解釋 死守著律令,不知變通。

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時舍,便雲我能平獄。」

54泥古拘方 [ ní gǔ jū fāng ]

解釋 拘守成規、舊說而不知變通。

出處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恐以一定陳言,誤泥古拘方之作者。」

55頑固堡壘 [ wán gù bǎo lěi ]

解釋 比喻頑固不化的人。

56扞格不通 [ hàn gé bù tōng ]

解釋 扞格:互相抵觸,格格不入。固執成見,不能變通。

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其餘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57兒女英雄 [ ér nǚ yīng xióng ]

解釋 兒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豐富,年輕有為的男女英雄。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縱橫九萬裏,上下五千年,求其兒女英雄,一身兼備的,也隻見得兩個。」

58食古如鯁 [ shí gǔ rú gěng ]

解釋 猶言食古不化。

出處 卷盫《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崎錡訓詁,恒遲回於‘禿伏禾’之文。」

59膠柱調瑟 [ jiāo zhù tiáo sè ]

解釋 瑟:古代一種彈撥樂器。用膠粘住瑟上用以調音的短木,不能再調整音的高低緩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變通。

出處 《文子·五·道德》:「老子曰:‘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

60橛守成規 [ jué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釋 拘守已有的規章製度。

出處 黃人《清文彙>序》:「然則操斯文進退去取之枋者,其猶橫分區域,橛守成規。」

61剛褊自用 [ gāng biǎn zì yòng ]

解釋 剛:堅硬;褊:狹隘;自用:憑主觀意圖行事。堅硬固執,獨斷專行。

出處 宋·蘇軾《提舉玉局觀謝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剛褊自用,可謂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難。」

62榆木圪墶 [ yú mù gē diāo ]

解釋 堅硬的榆樹根。喻思想頑固。

63以古製今 [ yǐ gǔ zhì jīn ]

解釋 按照古代的成規來處理當今的事務。

出處 《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禦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製今者,不達於事之變。’」

64以書為禦 [ yǐ shū wéi yù ]

解釋 按照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

出處 《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禦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製今者,不達於事之變。’」

65荊人涉澭 [ jīng rén shè yōng ]

解釋 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66守經達權 [ shǒu jīng dá quán ]

解釋 經:正道,原則;權:權宜,變通。形容堅持原則而能變通、不固執。

出處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52回:「若殿下隻知守經,不知達權,將來人心失望,不可複言。」

67迂腐騰騰 [ yū fǔ téng téng ]

解釋 迂腐:思想、言談或舉止拘泥於陳規舊章,不切實際;騰騰:興起的樣子。指遷腐之氣很重。

出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8回:「依晚生看去,莫某人還不至於如此,不過頭巾氣太重,有點迂腐騰騰的罷了。」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