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沒有誠信的成語

形容沒有誠信的成語


1出爾反爾 [ chū ěr fǎn ěr ]

解釋 爾:你;反:同「返」;回。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複無常。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2信口雌黃 [ xìn kǒu cí huáng ]

解釋 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了重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雌黃:雞冠石;黃赤色。

出處 南北朝 劉孝標《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晉 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3言而無信 [ yán ér wú xìn ]

解釋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出處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4背信棄義 [ bèi xìn qì yì ]

解釋 背:違背。信:信用;棄:丟棄;義:道義。不講信用。不講道義也作「棄信忘義」。

出處 《北史 周紀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5恩將仇報 [ ēn jiāng chóu bào ]

解釋 將:拿;把;報:報答。受了別人的恩惠卻用仇恨來報答。形容忘恩負義。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

6口蜜腹劍 [ kǒu mì fù jiàn ]

解釋 嘴裏說得動聽;心裏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陰險毒辣。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7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

解釋 又想這樣又想那樣;猶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專一。

出處 元 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8忘恩負義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釋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出處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裏扶起他來那。」

9反複無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釋 反複;顛過來倒過去;無常:沒有常態。經常變化沒有穩定的狀態。形容變動不定或狡詐多變。

出處 宋 陳亮《與範東叔龍圖書》:「時事反複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付如何。」

10離經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解釋 離:背離;叛:背叛;經:儒家經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規範。背離、違反儒家經典和道德、教條。泛指背離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論或學說的行為。

出處 元 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誌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

11自食其言 [ zì shí qí yán ]

解釋 食:吞掉。自己把自己說出的話吞食了。形容說了話不算數。

出處 宋 歐陽修《穴一居士傳》:「是將違其素誌而自食其言。」

12卸磨殺驢 [ xiè mò shā lǘ ]

解釋 磨完東西後;把拉磨的驢卸下來殺掉。比喻把曾經為自己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出處 劉紹棠《狼煙》:「隻怕歸隊以後,打下萍水縣城,他就得卸磨殺驢。」

13口是心非 [ kǒu shì xīn fēi ]

解釋 心口不一致;口上說一套;心裏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14翻雲覆雨 [ fān yún fù yǔ ]

解釋 翻覆:翻轉。翻過去是雲;翻過來是雨。比喻反複無常或玩弄權術和手段。

出處 唐 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15鳥盡弓藏 [ niǎo jìn gōng cáng ]

解釋 飛鳥打光了;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原來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出處 三國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16離心離德 [ lí xīn lí dé ]

解釋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統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異;各行其是。

出處 《尚書 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17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解釋 逆:背叛;不道:違背當時的道德標準。舊指不符合封建統治者的道德標準和宗法觀念的極端叛逆行為;給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現也用來指不合某種觀念和道德標準的行為。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18違信背約 [ wéi xìn bèi yuē ]

解釋 違:違背。失信於人,背棄約定,毫無信義可言

出處 《周書·武帝紀下》:「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

19食言而肥 [ shí yán ér féi ]

解釋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隻圖自己占便宜。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20翻臉無情 [ fān liǎn wú qíng ]

解釋 翻:反轉。形容突然變臉,不講情義。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4回:「蔣爺聽了,暗道:‘好小子,翻臉無情,這等可惡!’」

21棄信忘義 [ qì xìn wàng yì ]

解釋 棄:丟棄;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 《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22棄義倍信 [ qì yì bèi xìn ]

解釋 背離信義。謂不講道義,不守信用。倍,通「背」。

出處 戰國·趙·荀況《荀子·強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

23言而不信 [ yán ér bù xìn ]

解釋 見「言而無信」。

出處 《淮南子·泰族訓》:「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

24口中雌黃 [ kǒu zhōng cí huáng ]

解釋 雌黃:即雞冠石,過去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沫後重寫。隨口更改說得不恰當的話。比喻言論前後矛盾,沒有一定見解。

出處 晉 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25棄信違義 [ qì xìn wéi yì ]

解釋 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 清·陳確《分三秦論》:「棄信違義,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雖得天下,其亡益違。」

26背約負盟 [ bèi yuē fù méng ]

解釋 盟:盟誓。違背原來的約定和誓言。指人背信棄義。

出處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五回:「不料後來背約負盟,移花接木,治晚生心實不甘,故今日行權娶來,求太公祖與老父母做主。」

27兩麵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

解釋 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用兩麵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出處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是這鄭州城裏第一個賢慧的,倒說我兩麵三刀,我搬調你甚的來。」

28過河拆橋 [ guò hé chāi qiáo ]

解釋 自己過了河;就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腳踢開。

出處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29花言巧語 [ huā yán qiǎo yǔ ]

解釋 原指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後指虛假而動聽的話;也指說虛假而動聽的話。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0卷:「巧言,即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30信口開河 [ xìn kǒu kāi hé ]

解釋 隨口亂說一氣。指說話沒有根據;不可靠。信口:隨口;開河:指說話時嘴唇張合。

出處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裏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知。」

31陽奉陰違 [ yáng fèng yīn wéi ]

解釋 陽:表麵;奉:奉行;遵守;陰:背後;暗裏;違:違背。表麵上遵從;暗地裏違背。

出處 明 範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如有日與胥徒比,而陽奉陰違,名去實存者,斷以白簡隨其後。」

32弄虛作假 [ nòng xū zuò jiǎ ]

解釋 虛假;不實;製造假的現象以欺騙別人。

出處 廖魯言《一九五九年農業戰線的任務》:「在執行生產計劃的全部過程中,也應該實事求是,力戒浮誇和弄虛作假。」

33虛情假意 [ xū qíng jiǎ yì ]

解釋 虛假的情意。指虛偽做作;假裝殷勤。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我也見出你那心來了,一味在我麵上虛情假意,到老還疼你那正經夫妻。」

34自欺欺人 [ zì qī qī rén ]

解釋 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用自己也不相信的去欺騙別人。形容別有用心或虛偽無力的欺騙行為。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8卷:「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35胡說八道 [ hú shuō bā dào ]

解釋 指沒有根據;不負責任的亂說一氣。也作「胡說亂道」。

出處 宋 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手指東畫西,口中亂說亂道。」

36落井下石 [ luò jǐng xià shí ]

解釋 看見別人落在井裏;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出處 唐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37言不由衷 [ yán bù yóu zhōng ]

解釋 由:從;衷:內心。話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即說的話不是出於真心實意;指心口不一。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

38故弄玄虛 [ gù nòng xuán xū ]

解釋 故意耍花招;欺騙人。玄虛:用來掩蓋真相;迷惑別人的欺騙手段。

出處 韓非《韓非子 解老》:「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

39笑裏藏刀 [ xiào lǐ cáng dāo ]

解釋 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內心卻十分陰險毒辣。藏:隱藏。

出處 《舊唐書 李義府傳》:「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40假仁假義 [ jiǎ rén jiǎ yì ]

解釋 假:虛假;仁:仁愛;義:道義。指假裝的仁義道德。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曆代一 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41有進無退 [ yǒu jìn wú tuì ]

解釋 隻有前進,沒有後退。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六十一回:「軍中無戲言!吾二人當親冒矢石,晝夜攻之,有進無退。」

42言行不一 [ yán xíng bù yī ]

解釋 說的和做的不一致。

出處 《逸周書 官人》:「言行不類相似,始終相悖。」

43背槽拋糞 [ bèi cáo pāo fèn ]

解釋 背:背向。像牲口一樣剛吃完槽裏的食就背轉身來拉屎。比喻忘恩負義,以怨報德。

出處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44背義負信 [ bèi yù fù xìn ]

解釋 指背棄道義,不守信用。

出處 見「背信棄義」。

45兔死狗烹 [ tù sǐ gǒu pēng ]

解釋 野兔捕殺了;獵狗無用;被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效力有功的人拋棄或殺掉。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46得魚忘筌 [ dé yú wàng quán ]

解釋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出處 莊周《莊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47鳥得弓藏 [ niǎo dé gōng cáng ]

解釋 見「鳥盡弓藏」。

出處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48濟河焚舟 [ jì hé fén zhōu ]

解釋 濟:渡過;焚:燒。渡過河就把渡船燒了。形容斷絕退路;準備決一死戰。

出處 左丘明《左傳 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

49上樹拔梯 [ shàng shù bá tī ]

解釋 比喻引誘別人上前而斷絕他的退路。

出處 宋 曉瑩《羅湖野錄》第一卷引宋 黃庭堅與興化海老手帖:「此事黃龍興化亦當作助道之緣,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

50過橋抽板 [ guò qiáo chōu bǎn ]

解釋 比喻目的達到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31回:「隻要你不要過橋抽板,我馬上去找他們,一定有個辦法,明天來回複你。」

51過橋拆橋 [ guò qiáo chāi qiáo ]

解釋 見「過河拆橋」。

出處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但是現在的人總是過橋拆橋,轉過臉就不認得人的。等到你有事去請教他,他又跳到架子上去了。」

52得兔忘蹄 [ dé tù wàng tí ]

解釋 猶言得魚忘荃。蹄,兔罝。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出處 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53獲兔烹狗 [ huò tù pēng gǒu ]

解釋 比喻事成後排斥以至殺害有功之臣。

出處 清 梁啟超《論中國之將強》:「南洋一帶,苟微華人,必不有今日。今雖獲兔烹狗,得魚忘筌。」

54背信負義 [ bèi xìn fù yì ]

解釋 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 郭沫若《笑早者,禍哉》:「我根本就沒有料到,希特勒竟發狂到這樣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信負義,開始去侵犯蘇聯。」

55藏弓烹狗 [ cáng gōng pēng gǒu ]

解釋 飛鳥射盡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獵狗煮了吃肉。舊時比喻統治者得勢後,廢棄、殺害有功之臣。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