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正確的成語

形容正確的成語


1千真萬確 [ qiān zhēn wàn què ]

解釋 真:真實;確:確實。形容情況非常確實。

出處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大驚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間才會著他,怎麼就拿了?’景蘭江道:‘千真萬確的事。’」

2不易之論 [ bù yì zhī lùn ]

解釋 易:變更。不可變更的言論。指論斷或意見完全正確。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曆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執筆,則是不易之論。」

3不刊之論 [ bù kān zhī lùn ]

解釋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寫在竹簡或木板上;有錯誤時;或改動或剝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刪改。內容正確;不能更改的論斷。

出處 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 論曹吳體法》第一卷:「況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吳,豈顯釋寡要之談,亂愛賓不刊之論。」

4不容置疑 [ bù róng zhì yí ]

解釋 容:容許;疑:懷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指真實、正確和可靠。

出處 宋 陸遊《謂南文集》:「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5無可置疑 [ wú kě zhì yí ]

解釋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

出處 範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戰國時某些地區已能製鋼,無可置疑。」

6毋庸置疑 [ wú yōng zhì yí ]

解釋 毋庸:不必。不必懷疑。

出處 柯崗《逐鹿中原》第七章:「勝利仍操我手,這是毋庸置疑的。」

7一語中的 [ yī yǔ zhōng de ]

解釋 見「一語破的」。

出處 馬南邨《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這是把虛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態度,真可謂一語中的,抓住了要害。」

8顛簸不破 [ diān bò bù pò ]

解釋 同「顛撲不破」。

出處 《朱子語類》卷五:「伊川(程頤)‘性即理也’,橫(張載)‘心統性情’二句,顛簸不破!」

9不知自量 [ bù zhī zì liàng ]

解釋 形容沒有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10顛撲不磨 [ diān pū bù mó ]

解釋 見「顛撲不破」。

出處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三回:「你不信,試看將來不遠的,便應有一個窮源反本、顛撲不磨的定論。」

11道大莫容 [ dào dà mò róng ]

解釋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後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

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12不以人廢言 [ bù yǐ rén fèi yán ]

解釋 廢:廢棄。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納他的正確意見。

出處 春秋 孔子《論語 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3一針見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解釋 一針刺下去就見到血。常用來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能抓住本質;切中要害。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郭玉傳》:「一針即瘥。」

14不合時宜 [ bù hé shí yí ]

解釋 時宜:當時的需要或時尚。不符合當時的形勢或社會潮流。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15含糊其辭 [ hán hú qí cí ]

解釋 糊:不明確;不清晰;辭:也作「詞」;言辭。指話說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確。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57回:「二人先受岸賈之囑,含糊其詞,不肯替趙氏分辨。」

16引以為戒 [ yǐn yǐ wéi jiè ]

解釋 引來作為教訓;警戒自己。常指用自己或別人過去的失敗和錯誤來警戒自己;避免重犯。

出處 清 錢大昕《士駕齋新錄》:「為古之士,當引以為戒。」

17強詞奪理 [ qiǎng cí duó lǐ ]

解釋 指無理強辯;想說成有理的。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18模棱兩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解釋 模棱:說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形容對事情的兩麵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

出處 《舊唐書 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19百發百中 [ bǎi fā bǎi zhòng ]

解釋 百:形容多;發:發射;也指射箭;中:正對上;恰恰合上。①指射箭技術高明;每次都能命中目標。②比喻料事準確;算計高明或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落空。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西周策》:「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以善息。」

20自以為是 [ zì yǐ wéi shì ]

解釋 自己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為:認為;是:對;正確)。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21運籌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解釋 運籌:籌劃;策劃。帷幄:軍中營帳。原指在營帳中謀劃製定作戰的方法策略。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22一無是處 [ yī wú shì chù ]

解釋 是:對,正確。沒有一點兒對的或好的地方。

出處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事與心違,無一是處,未知何日遂得釋然。」

23一語道破 [ yī yǔ dào pò ]

解釋 一句話就說穿(語:話;道:說)。比喻話說到了本質上或擊中要害。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但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話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語道破,必弄到滿盤皆空。」

24天經地義 [ tiān jīng dì yì ]

解釋 經:道;原則;義:正理。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比喻理所當然;不可置疑。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25棄暗投明 [ qì àn tóu míng ]

解釋 棄:背棄;暗:黑暗;明:光明。拋棄反動的一麵;投向光明的一麵。形容斷絕舊的一切;投向新的、有光明的前程。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

26恰到好處 [ qià dào hǎo chù ]

解釋 恰:正好。辦事、說話正好達到最適當的地步。

出處 清 王士禛《帶經常詩話》:「元倡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諸名士和作皆不觸及。」

27是非曲直 [ shì fēi qū zhí ]

解釋 曲:無理;直:有理。指對事物的評斷。

出處 漢 王充《論衡 說日篇》:「二論各有所見,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28理所當然 [ lǐ suǒ dāng rán ]

解釋 當然:應當如此。從道理上講應當這樣。

出處 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辯也,理當然耳。」

29自知之明 [ zì zhī zhī míng ]

解釋 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明智。指對自己的(優)缺點了解得透徹。明:明智。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30遠見卓識 [ yuǎn jiàn zhuó shí ]

解釋 卓:高超;識:見識。遠大的目標和卓越的見識。

出處 明 焦靖《玉堂叢話 調護》:「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

31顛倒是非 [ diān dǎ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指善惡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實。

出處 唐 韓愈《唐太學博士施先生墓誌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32以訛傳訛 [ yǐ é chuán é ]

解釋 以:拿;把;訛:謬誤;錯誤的。把本來就不正確的東西流傳出去。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況且他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這兩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

33入情入理 [ rù qíng rù lǐ ]

解釋 形容合乎情況和道理。入:合乎。

出處 明 張岱《陶庵夢憶 柳敬亭說書》:「款款言之,其疾徐輕重,吞吐抑揚,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34師心自用 [ shī xīn zì yòng ]

解釋 師心:以己意為師。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出處 唐 陸贄《奉天請數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又況不及中才,師心自用,肆於人上,以遂非拒諫,孰有不危者乎?」

35形而上學 [ xíng ér shàng xué ]

解釋 用孤立靜止片麵的觀點看世界。

出處 毛澤東《矛盾論》:「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36恰如其分 [ qià rú qí fèn ]

解釋 恰:恰好;分:分寸。合適的界限。指辦事或說話正合分寸。

出處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108回:「賞分輕重,俱是閻仲端酌度,多寡恰如其分,無不欣喜。」

37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38真知灼見 [ z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釋 真:真實;真知:正確的認識;灼:明白透徹;見:見解。正確透徹的認識和見解。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

39言之鑿鑿 [ yán zhī záo záo ]

解釋 鑿鑿:確實。話說得非常確實。

出處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宋儒據理談天,自謂窮造化陰陽之本,於日月五星,言之鑿鑿,如指諸掌。」

40議論紛紛 [ yì lùn fēn fēn ]

解釋 紛紛:眾多、雜亂的樣子。表明各種意見的言論多而雜亂。意見不一;說法眾多。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新令既出,百姓議論紛紛,或言不便,或言便。」

41誤入歧途 [ wù rù qí tú ]

解釋 誤:受惑;歧途:錯誤的道路。由於受煽惑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出處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2回:「弟子方可日漸精進,不致誤入歧途。」

42通情達理 [ tōng qíng dá lǐ ]

解釋 對事理認識得透徹、明了。指說話、做事很講情理。通、達:明白、通曉。通達人情事理。

出處 清 天花才子《後西遊記》:「還是這位師兄通情達理,請坐奉茶。」

43十拿九穩 [ shí ná jiǔ wěn ]

解釋 形容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如此一行,隻怕這事例有個十拿九穩也不見得。」

44明辨是非 [ míng biàn shì fēi ]

解釋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出處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某竊位於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

45至理名言 [ zhì lǐ míng yán ]

解釋 至理:最正確的道理;名言:精辟;有價值的話。最正確、最有價值的話。

出處 清 李綠園《歧路燈》:「俗語雲‘揭債要忍,還債要狠。’這兩句話不是聖經傳賢,卻是至理名言。」

46回天之力 [ huí tiān zhī lì ]

解釋 回天:能夠扭轉難以挽回的局勢。原指論證有力;能挽回局勢;現比喻力量巨大;能挽回很難挽回的局勢。

出處 《新唐書 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

47棄舊圖新 [ qì jiù tú xīn ]

解釋 圖:圖謀、追求。拋棄舊的、不好的東西;追求新的、正確的東西。

出處 唐 韓愈《昌黎集 上宰相書》第16卷:「忽將棄其舊而新是圖,求老農老圃而為師。」

48積非成是 [ jī fēi chéng shì ]

解釋 非:謬誤;是:正確的東西。長期形成的謬誤;久而久之被當作正確的。

出處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序》:「治經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餘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49言之成理 [ yán zhī chéng lǐ ]

解釋 之:代詞;指所說的事。講話講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50一語破的 [ yī yǔ pò dì ]

解釋 一句話就說中要害。指說話簡潔精練;能抓住本質切中要害(破的:射中箭靶)。

出處 唐 李欣《放歌行答從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羈,五言破的人共推。」

51光明大道 [ guāng míng dà dào ]

解釋 比喻美好光明的前途。

出處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9章:「我們已加入革命陣線,走上光明大道,何至於再入岔路,鑽回黑暗中嗎?」

52口不擇言 [ kǒu bù zé yán ]

解釋 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出處 《北史 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53是非分明 [ shì fēi fēn míng ]

解釋 正確和錯誤非常分明。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劉向傳》:「故賢聖之君,博觀始終,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54歧路亡羊 [ qí lù wáng yáng ]

解釋 亡:丟失。在岔道上跑丟了羊。比喻人生道路複雜;掌握不好方向會誤入歧途;以致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出處 《列子 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55言之有理 [ yán zhī yǒu lǐ ]

解釋 說的話有道理。

出處 明 無心子《金雀記 守貞》:「還是左兄言之有理,極是曲體人情。」

56顛撲不破 [ diān pū bù pò ]

解釋 顛:跌倒;撲:拍打。無論怎樣摔打都不會破。形容理論、學說等完全正確;無可辯駁。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既能體之而樂,則亦不患不能守,須如此而言,方是顛撲不破,絕滲漏,無病敗耳。」

57切中要害 [ qiē zhōng yào hài ]

解釋 指批評恰到事物的緊要處。

出處 林語堂《看見碧姬芭杜的頭發談小品文》:「亦可於偶語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58是是非非 [ shì shì fēi fēi ]

解釋 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出處 先秦 荀況《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59是非不分 [ shì fēi bù fēn ]

解釋 分辨不出正確與錯誤。

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正領而誦之,此見是非之分不明。」

60以正視聽 [ yǐ zhèng shì tīng ]

解釋 為保證事實的正確理解。

出處 徐貴祥《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軍進行幾場影響較大的戰鬥,為輿論宣傳提供依據,以正視聽。」

61決勝千裏 [ jué shèng qiān lǐ ]

解釋 決定千裏外戰役的勝利。形容卓越的軍事運籌才能。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62師心自是 [ shī xīn zì shì ]

解釋 師心:以心為師。指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63深知灼見 [ s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釋 灼:明亮。深邃的知識,透徹的見解。

出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聞義方,長讀經傳,崇正辟邪之誌,愈堅愈定,時以滅除老佛為念,深知灼見,確然無疑。」

64灼見真知 [ zhuó jiàn zhēn zhī ]

解釋 同「真知灼見」。正確透徹的見解。

出處 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見真知,臨時乃能因材器使。」

65真知卓見 [ z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釋 見「真知灼見」。

出處 郭沫若《盲腸炎·向自由王國飛躍》:「我的舊信稿,不敢說是甚麼真知卓見,不過在此提供出來,聊以供朋友們的討論罷了。」

66顛撲不碎 [ diān pū bù suì ]

解釋 顛:跌到;撲:拍打。無論怎樣摔打都破碎不了。比喻理論、學說完全正確,無可辯駁。

出處 宋·文天祥《西間書院釋菜講義》:「天地間隻一個‘誠’字,更顛撲不碎。」

67以人廢言 [ yǐ rén fèi yán ]

解釋 由於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

出處 《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8似非而是 [ sì fēi ér shì ]

解釋 看來與常識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實上卻可能是正確的。

69偏信則暗 [ piān xìn zé àn ]

解釋 偏信:隻聽信一方麵的話;暗:糊塗。隻聽信一方麵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70坐籌帷幄 [ zuò chóu wéi wò ]

解釋 坐在軍帳裏出謀劃策。

出處 《新唐書 鄭畋傳》:「坐籌帷幄,終能複國雲。」

71安常處順 [ ān cháng chǔ shùn ]

解釋 安:習慣於;處:居住,居於;順:適合,如意。習慣於平穩的日子,處於順利的境遇中。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72無庸置疑 [ wú yōng zhì yí ]

解釋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

出處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無庸置疑,處在他眼下的地位,這種被別人關懷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73管見所及 [ guǎn jiàn suǒ jí ]

解釋 管見:從管子裏看東西,指見識淺陋。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見識不廣,意見未必正確。

出處 《抱樸子 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一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

74聚訟紛紜 [ jù sòng fēn yún ]

解釋 訟:爭辯;紛紜:言論多而雜亂。許多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看法不一致。形容眾多的意見爭辯不清;沒有定論。

出處 清 張元濟《水經注>跋》:「聚訟紛紜,幾為士林一大疑案。」

75醍醐灌頂 [ tí hú guàn dǐng ]

解釋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出處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76一定不易 [ yī dìng bù yì ]

解釋 易:改變。原指一定下來就不變更,後形容事理正確,不可改變。

出處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今夫權衡規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不為胡越改容。」

77是非混淆 [ shì fēi hùn xiáo ]

解釋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現在整個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數人,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

78非昔是今 [ fēi xī shì jīn ]

解釋 昔:過去。今:現在。認為過去是錯誤的,現在是正確的。

出處 《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並六國一統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79出門合轍 [ chū mén hé zhé ]

解釋 按同一規格,閉門造車子,用起來自然合轍。《景德傳燈錄·匡悟禪師》:「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活計一物無。’曰:‘如何是出門合轍?’師曰:‘坐地進長安。’」明何景明《述歸賦》:「至其矩法則閉戶造車,出門合轍,不煩登途比試矣。」因以比喻才學適合社會需

出處 《景德傳燈錄·匡悟禪師》:「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活計一物無。’曰:‘如何是出門合轍?’師曰:‘坐地進長安。’」

80十捉九著 [ shí zhuō jiǔ zhe ]

解釋 比喻很有把握。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老身這條計,是個上著……端的強如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

81口無擇言 [ kǒu wú zé yán ]

解釋 謂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出處 漢·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

82扭是為非 [ niǔ shì wéi fēi ]

解釋 扭:拗弄。指顛倒是非。硬將對的說成錯的。

出處 元·無名氏《活拿蕭天佑》第一折:「誰不知諂佞人是你一個王樞密,你如今扭是為非。」

83瞎子斷匾 [ xiā zǐ duàn biǎn ]

解釋 瞎子批判匾額上的字。指各說各的,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出處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二章第十節:「於是《詩》有齊、魯、韓、毛四家,而四家之說,也就像瞎子斷匾一樣,各是其所是。」

84覆是為非 [ fù shì wéi fēi ]

解釋 覆:顛倒。把是顛倒為非,把非顛倒為是。

出處 漢·焦贛《易林·豐之鼎》:「讒言亂國,覆是為非,伯奇乖難,恭子憂哀。」

85一定不移 [ yī dìng bù yí ]

解釋 見「一定不易」。

出處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至於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86安安合適 [ ān ān hé shì ]

解釋 剛剛適合,恰好相合。

87歸邪返正 [ guī xié fǎn zhèng ]

解釋 返:回歸。指改正錯誤,返回正確道路。

出處 唐·韋表微《麟台碑銘》:「周雖不綱,孔實嗣聖,《詩》《書》載刪,《禮》《樂》大定,懲惡勸善,歸邪返正。」

88改是成非 [ gǎi shì chéng fēi ]

解釋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出處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89淆亂是非 [ xiáo luàn shì fēi ]

解釋 淆亂:混淆,混亂。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該大臣等相顧不發一策,事事仰勞神算,已屬全無心肝,乃猶徇情掩飾,淆亂是非,致令外議沸騰。」

90淆混是非 [ xiáo hùn shì fēi ]

解釋 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製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 清·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91金口禦言 [ jīn kǒu yù yán ]

解釋 同「金口玉音」。

出處 聶紺弩《獨夫之最後》:「一個大人物,真像金口禦言,有鬼神相助似的,說什麼就是什麼。」

92金口玉音 [ jīn kǒu yù yīn ]

解釋 舊時用以指天子之言。後泛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

出處 晉·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93不入時宜 [ bù rù shí yí ]

解釋 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出處 宋 費袞《梁溪漫誌 侍兒對東坡語》:「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

94習非勝是 [ xí fēi shèng shì ]

解釋 習:習慣於。錯誤成了習慣,反以為是對的。

出處 漢·揚雄《法言·學行》:「一卷之書,必立之師,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

95多歧亡羊 [ duō qí wáng yáng ]

解釋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也比喻學習的方麵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出處 戰國 鄭 列禦寇《列子 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96安常履順 [ ān cháng lǚ shùn ]

解釋 習慣於正常生活,處於順利境遇。

出處 清 方苞《方任二貞婦傳》:「凡士之安常履順而自檢其身,與所以施於家者,其事未若二婦人之艱難也,而乃苟於自恕,非所謂失其本心者與?」

97拭麵容言 [ shì miàn róng yán ]

解釋 拭:擦;拭麵:擦去別人吐在自己臉上的唾沫;容言:聽取別人意見。泛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四十五回:「婦人輕喪武夫功,先軫當時怒氣衝,拭麵容言無慍意,方知嗣伯屬襄公。」

98治絲而棼 [ zhì sī ér fén ]

解釋 謂理絲不找頭緒,就會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正確,使問題更加複雜。語本《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出處 語出《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99是非得失 [ shì fēi dé shī ]

解釋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出處 宋·朱熹《辭免兼實錄院同修撰奏狀》:「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無史學,然於是非得失之故,實有善善惡惡之心。」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