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關於佛教的成語

形容關於佛教的成語


1當頭棒喝 [ dāng tóu bàng hè ]

解釋 當頭:迎頭;喝:大聲喊叫。原是佛教用語。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以考驗對方的領悟程度。現在泛指使人震動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黃檗運禪師法嗣 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

2清規戒律 [ qīng guī jiè lǜ ]

解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規則和戒條。現比喻束縛人的繁瑣不合理的規章製度。

出處 《釋門正統》:「元和九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清規。」

3阿彌陀佛 [ ē mí tuó fó ]

解釋 佛教用語;梵語的譯音;也譯作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佛教用以指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頌的佛號;表示祈禱祝福或感謝神靈的意思。

出處 元 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折:「張壽友曰:'阿彌陀佛,這個是誰?'卜兒雲:'這便是媳婦兒。'」

4心無掛礙 [ xīn wú guài ài ]

解釋 掛礙: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

出處 唐 玄奘《般若波羅多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這離顛倒夢想。」

5百丈竿頭 [ bǎi zhàng gān tóu ]

解釋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6法力無邊 [ fǎ lì wú biān ]

解釋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後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沒有邊際。比喻力量極大而不可估量。

出處 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三折:「小聖我法力無邊,通天達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7西方淨土 [ xī fāng jìng tǔ ]

解釋 佛教語。西方之極樂世界,即佛國。

出處 唐 李白有《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讚》詩。

8莊嚴寶相 [ zhuāng yán bǎo xiàng ]

解釋 佛教稱莊嚴的佛像。比喻某種人的真麵目(含貶義)。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現出了莊嚴寶相,自然分外綢繆。從此月下花前,時相往來。」

9普度群生 [ pǔ dù qún shēng ]

解釋 見「普度眾生」。

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10語不投機 [ yǔ bù tóu jī ]

解釋 佛教禪宗謂說法不契合時機或對方的根機。

出處 《五燈會元·大愚芝禪師法嗣·雲峰文悅禪師》:「所以道,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11返觀內視 [ fǎn guān nèi shì ]

解釋 見「返視內照」。

出處 清·蒲鬆齡《〈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

12返視內照 [ fǎn shì nèi zhào ]

解釋 原為佛教語。謂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 《禪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靜養一會,早聽四野雞鳴,於是垂目低眉,返視內照。」

13六趣輪回 [ liù qù lún huí ]

解釋 見「六道輪回」。

出處 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14佛性禪心 [ fó xìng chán xīn ]

解釋 謂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出處 《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15法海無邊 [ fǎ hǎi wú biān ]

解釋 佛教中比喻佛法廣大如大海,無邊無際。

16成佛作祖 [ chéng fó zuò zǔ ]

解釋 佛教語。謂修成佛道,成為祖師。亦以喻獲得傑出成就。

出處 《白雪遺音·馬頭調·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麼?陳妙常也曾還俗過。」

17正法眼藏 [ zhèng fǎ yǎn cáng ]

解釋 ①佛教語。禪宗用來指全體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相傳釋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為禪宗初祖,為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②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

出處 《景德傳燈錄·摩訶迦葉》:「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陳同甫書》:「蓋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兩般看,此是千聖相傳正法眼藏。」

18見性成佛 [ jiàn xìng chéng fó ]

解釋 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為隻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處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五:「久參泐潭,潭因問:‘禪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麼生會?’師曰:‘某甲不會。’」

19此中三昧 [ cǐ zhōng sān mèi ]

解釋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比喻這裏麵的奧妙之處。

出處 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20一絲不掛 [ yī sī bù guà ]

解釋 原為佛家語;比喻沒有塵世俗念的絲毫牽掛。現形容赤身裸體。

出處 宋 黃庭堅《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

21五體投地 [ wǔ tǐ tóu dì ]

解釋 五體:頭和四肢;投地:著地。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原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種致敬儀式。後比喻心悅誠服或敬佩到了極點。

出處 《梁書 中天竺國傳》:「今以此國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

22半路出家 [ bàn lù chū jiā ]

解釋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後;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學著幹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後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23埋頭苦幹 [ mái tóu kǔ gàn ]

解釋 埋頭:一直低著頭;苦幹:盡心盡力地幹。形容工作勤奮、努力。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

24不可思議 [ bù kě sī yì ]

解釋 原是佛教用語;指神秘奧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語表達。後形容對事物情況、發展變化或言論無法想象很難理解。

出處 《維摩詰經 不思議品》:「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慧遠義記:「不思據心,不議就口,解脫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25與世無爭 [ yǔ shì wú zhēng ]

解釋 和社會上的人沒有爭執。多指一種消極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出處 《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26八仙過海 [ bā xiān guò hǎi ]

解釋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後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出處 明 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聖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

27回頭是岸 [ huí tóu shì àn ]

解釋 回頭:回過頭來;指改邪歸正。佛家語;意思是要皈依佛法;就能登上超脫苦海的彼岸。後借來比喻犯錯的人;隻要悔改;就有出路。

出處 元 無名氏《度翠柳》:「世俗人爭長競短,你死我活。有嗬吃些個,有嗬穿些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28大徹大悟 [ dà chè dà wù ]

解釋 徹:明白;貫通;悟:領會;領悟。最徹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覺悟。佛教或道教指識破本來麵目。

出處 元 鄭德輝《立成湯伊尹耕萃》:「蓋凡升天之時,先參貧道,授與仙訣,大徹大悟以後,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觀元始。」

29心猿意馬 [ xīn yuán yì mǎ ]

解釋 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製不住。

出處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

30無窮無盡 [ wú qióng wú jìn ]

解釋 窮、盡:完。沒有盡頭;沒有限度。

出處 宋 晏殊《踏莎行》:「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31無邊無際 [ wú biān wú jì ]

解釋 際:邊緣處。形容範圍極為廣闊。

出處 清 錢采《說嶽全傳》第66回:「白茫茫一片無邊無際,原來是太湖邊上。」

32現身說法 [ xiàn shēn shuō fǎ ]

解釋 本佛教用語;指佛能依附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顯現出種種身形來講解佛法。後比喻以親身經曆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釋迦牟尼佛》:「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33萬劫不複 [ wàn jié bù fù ]

解釋 永遠不能恢複。萬劫:佛家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過程為一劫。萬劫指萬世;永遠。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不是小事。」

34妖魔鬼怪 [ yāo mó guǐ guài ]

解釋 迷信的傳說中危害人類的妖精和魔鬼。比喻形形色色害人的東西或人。

出處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我家東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個妖魔鬼怪,信著他跟將去了。」

35曉風殘月 [ xiǎo fēng cán yuè ]

解釋 拂曉時的清風;殘餘的月影。指天明時的景色。形容冷落清涼的意境。也形容歌妓的清唱。殘月:天將亮時的月亮。

出處 宋 柳永《雨霖鈴》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36普渡眾生 [ pǔ dù zhòng shēng ]

解釋 眾生:指人類和各種動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語;後指救濟大眾。

出處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

37極樂世界 [ jí lè shì jiè ]

解釋 佛教指阿彌陀佛成道時所居住的樂土;是一塊可以擺脫人間一切煩惱的淨土。後泛指無憂無慮、快樂如意的理想境界。

出處 《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38群魔亂舞 [ qún mó luàn wǔ ]

解釋 成群的魔鬼亂蹦亂跳。比喻一批壞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動。

出處 穆青《為了周總理的囑托》:「在烏雲密布群魔亂舞的日子裏,為了純樸的老農,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動為人們譜寫了一首悲壯的正氣之歌!」

39訓練有素 [ xùn liàn yǒu sù ]

解釋 平時一直有訓練。素:平時。

出處 清 趙翼《廿二史劄記》:「兵尚書張鏊請以列顯為指揮僉事,專訓練。顯亦為當時名將,所至有功,故知訓練有素。」

40超塵拔俗 [ chāo chén bá sú ]

解釋 塵、俗:佛教稱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修行功夫深;已超出人世。後指超出一般人之上;不同凡俗。

出處 宋 黃庭堅《與王周彥長書》:「蓋登太山而小天下,觀於海者難為水也。企而慕者,高而遠雖其不逮,猶足以超世拔俗矣。」

41頂禮膜拜 [ dǐng lǐ mó bài ]

解釋 頂禮:頭、手、足五體俯伏在菩薩足下叩拜;膜拜:舉手加額;長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禮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後來形容對人崇拜恭敬到了極點。

出處 清 吳趼人《痛史》第20回:「這句話傳揚開去,一時哄動了吉州百姓,扶老攜幼,都來頂禮膜拜。」

42聚沙成塔 [ jù shā chéng tǎ ]

解釋 聚:聚集。把細沙堆積成高塔。比喻積少成多。

出處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43冷暖自知 [ lěng nuǎn zì zhī ]

解釋 水的冷暖,飲者自知。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隻有自己知道。

出處 唐 善無畏《大日經疏》第12卷:「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44刀山劍樹 [ dāo shān jiàn shù ]

解釋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 《阿含經 九眾生居品》:「設罪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

45天女散花 [ tiān nǚ sàn huā ]

解釋 《維摩詰經·觀眾生品》中記載;以天女散花度菩薩和弟子的道行。後比喻大雪紛飛或拋灑東西的景象。

出處 《維摩經 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46晨鍾暮鼓 [ chén zhōng mù gǔ ]

解釋 暮:傍晚。佛教規矩,寺裏晚上打鼓,晚上敲鍾。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處 宋 陸遊《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鍾暮鼓無休時。」

47夢幻泡影 [ mèng huàn pào yǐng ]

解釋 佛教用語。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一樣空虛。後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

出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48混世魔王 [ hùn shì mó wáng ]

解釋 比喻擾亂人世的凶人或驕縱恣肆的人。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裏的混世魔王。」

49功德圓滿 [ gōng dé yuán mǎn ]

解釋 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

出處 唐 陳集原《龍龕道場銘》:「更於道場之南造釋迦尊像一座,遂得不日而成,功德圓滿。」

50善有善報 [ shàn yǒu shàn bào ]

解釋 善:好的。報:報應。做好事必有好的報答。常與「惡有惡報」連用。

出處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51堅定不移 [ jiān dìng bù yí ]

解釋 移:改變。形容意誌堅定;毫不動搖。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52惡有惡報 [ è yǒu è bào ]

解釋 做壞事的人會得到不好的報應。指因辦壞事而自食其果。

出處 南朝·梁·蕭衍《新酒肉文》:「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

53方便之門 [ fāng biàn zhī mén ]

解釋 方便:本為佛教語;指用靈活的方式勸人信佛。後引申為給人以便利。便利的大門。

出處 唐 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維摩見柄,蓋伸方便之門;道安謝歸,思遠朝廷之事。」

54纖塵不染 [ xiān chén bù rǎn ]

解釋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潔淨。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幹淨。

出處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55返本還源 [ fǎn běn huán yuán ]

解釋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裏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幺?」

56邪魔外道 [ xié mó wài dào ]

解釋 佛教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為。比喻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學說。

出處 《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57切中要害 [ qiē zhōng yào hài ]

解釋 指批評恰到事物的緊要處。

出處 林語堂《看見碧姬芭杜的頭發談小品文》:「亦可於偶語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58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解釋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複出。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59善男信女 [ shàn nán xìn nǚ ]

解釋 原指皈依佛教的人。後泛指虔誠信奉佛教的男女。

出處 清 錢泳《履園叢話 臆論 拒客》:「釋道寺院,有客堂,有主客師,使四方遊人,善男信女,鹹可小憩,有來禮佛者,有來布施者,從不拒客之禮。」

60四大皆空 [ sì dà jiē kōng ]

解釋 佛教用語;指宇宙間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虛的(這是一種消極思想)。古代印度認為地、水、火、風是構成宇宙的四種元素;稱為「四大」。佛教則稱堅、濕、暖、動的性能為「四大」;並認為人身亦由此「四大」構成。因此;「四大」有時也代稱人身。後一般用來表示塵念俱消;無牽無掛。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一心無掛,四大皆空。」

61大千世界 [ dà qiān shì jiè ]

解釋 佛教用語。世界的千倍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為大千世界。後泛指廣大無邊紛紜複雜的世界。

出處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希運禪師》:「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雲:‘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裏許。’」

62生老病死 [ shēng lǎo bìng sǐ ]

解釋 佛教認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後指社會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重大生活現象。

出處 《敦煌變文集 八相變》:「生老病死相煎逼,積財千萬總成空。」

63科班出身 [ kē bān chū shēn ]

解釋 科班:指舊時招收兒童;培養為戲曲演員的組織。比喻具有受過正規教育或訓練的資格。

出處 茅盾《升學與就業》:「中外古今有不少偉大的事業家都不是‘學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學家也有從沒進過什麼理工大學的!」

64為民請命 [ wèi mín qǐng mìng ]

解釋 請命:請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當權者陳述困難,提出要求。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65暮鼓晨鍾 [ mù gǔ chén zhōng ]

解釋 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鍾鼓之聲。比喻令人警覺醒悟的學說或言論。形容僧尼那樣寂寞單調的生活。

出處 南北朝 庚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鍾。」

66沿門托缽 [ yán mén tuō bō ]

解釋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2回:「你若借了這事向親友各家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托缽搖尾乞憐起來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67一切眾生 [ yī qiè zhòng shēng ]

解釋 佛教指人類和一切生物。

出處 《大智度論》第27卷:「如佛所說,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眾生中佛最第一。」

68八萬四千 [ bā wàn sì qiān ]

解釋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出處 《法華經 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69六道輪回 [ liù dào lún huí ]

解釋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出處 唐 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70千難萬難 [ qiān nán wàn nán ]

解釋 猶言好不容易。

出處 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二折:「幹功名千難萬難,求身仕兩次三番。」

71慈悲為本 [ cí bēi wéi běn ]

解釋 慈悲:慈善和憐憫。原佛教語,以惻隱憐憫之心為根本。

出處 《南齊書 高逸傳論》:「今則慈悲為本,常樂為宗,施舍惟機,低舉成敬。」

72拍案驚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釋 對奇異的事情拍著桌子驚歎。明末淩蒙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出處 明末·淩濛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73普濟眾生 [ pǔ jì zhòng shēng ]

解釋 同「普度眾生」。

出處 唐·法琳《辨正論》:「妻曰:‘我本佛家女,為我做佛事。’應即往精舍中,見竺曇鏡,鏡曰:‘普濟眾生,但君當一心受持耳。」

74月下花前 [ yuè xià huā qián ]

解釋 本指遊玩休息之處。後指男女幽會的地方。

出處 唐 白居易《老病》詩:「盡聽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75病魔纏身 [ bìng mó chán shēn ]

解釋 指長期患病。

出處 《辭海 詞語分冊下》:「(病魔)謂疾病纏身。」

76講經說法 [ jiǎng jīng shuō fǎ ]

解釋 講傳宗教經典,宣揚宗教教義。亦指引經據典地談說議論。

出處 《西遊記·南遊記》第一回:「到今日來,靈山興旺,今十大弟子,講經說法。」

77超度眾生 [ chāo dù zhòng shēng ]

解釋 佛教用語。用念經來使死人脫離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處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場圓滿,正要回來,女眾們都勸我道:‘千難萬難出來一次,夜間鍾法上放焰火超度眾生,極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

78返本還原 [ fǎn běn huán yuán ]

解釋 本、原:根本,原來麵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 元·劉誌淵《江神誌令》:「返本還原真體現,魂魄聚,淨無陰。」

79遁入空門 [ dùn rù kōng mén ]

解釋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我聽見,並不驚異。」

80香火因緣 [ xiāng huǒ yīn yuán ]

解釋 香火:供佛敬神時燃點的香和燈火。香和燈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稱彼此意誌相投為「香火因緣」。指彼此契合。

出處 《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81舍身求法 [ shě shēn qiú fǎ ]

解釋 舍身:舍棄身體;求法:尋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經。後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

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82超塵出俗 [ chāo chén chū sú ]

解釋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劉孝標注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83辯才無礙 [ biàn cái wú ài ]

解釋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 《大乘起信論》:「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

84醍醐灌頂 [ tí hú guàn dǐng ]

解釋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出處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85為非作惡 [ wéi fēi zuò è ]

解釋 見「為非作歹」。

出處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為非作惡之人,前來擾亂我的公事,對也不對?」

86截鐵斬釘 [ jié tiě zhǎn dìng ]

解釋 同「斬釘截鐵」。比喻堅定不移,或果斷幹脆。佛教禪宗比喻截斷妄想。

出處 《古尊宿語錄》第22卷:「有時截鐵斬釘,紀幹不可。」

87超世拔俗 [ chāo shì bá sú ]

解釋 見「超塵出俗」。

出處 《西湖佳話·靈隱詩跡》:「自從這亭子造了,遊人都要到亭子上息足片時,說些超世拔俗的話。」

88超世絕俗 [ chāo shì jué sú ]

解釋 見「超俗絕世」。

出處 《宣和書譜·送先輩詩》:「及乘興一寓於揮灑,自然有超世絕俗之態矣。」

89返照回光 [ fǎn zhào huí guāng ]

解釋 佛教語。謂用佛性對照檢查,自我反省。

出處 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來時,擊響雲板,唱兩句道《雨霖鈴》:‘今宵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其間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90返觀內照 [ fǎn guān nèi zhào ]

解釋 見「返視內照」。

出處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於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欲,返觀內照,近於切己體察。」

91隨波逐浪 [ suí bō zhú làng ]

解釋 ①隨著波浪飄蕩。②顛沛貌。③猶言隨波逐流,隨大流。④謂同行同止。

出處 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詞之六:「隨波逐浪到天涯,遷客西還有幾家。」②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四回:「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

92因果報應 [ yīn guǒ bào yìng ]

解釋 因果:原因和結果。佛教迷信,認為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出處 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七卷:「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93芒芒苦海 [ máng máng kǔ hǎi ]

解釋 佛教語,遼闊深遠的樣子。比喻苦難無窮無盡。

出處 宋 張君房《雲笈七簽》第66卷:「嗟見南山塵,積年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瀾。」

94香花供養 [ xiāng huā gòng yǎng ]

解釋 供養:奉養。原為佛家語。指用香和花供養,是佛教的一種禮敬儀式。後比喻虔誠的敬禮。

出處 《金剛經》:「以諸花香,以散其處。」

95以心傳心 [ yǐ xīn chuán xīn ]

解釋 佛教禪宗用語。指離開語文文字而以慧心相傳授。

出處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96作如是觀 [ zuò rú shì guān ]

解釋 泛指對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出處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97六塵不染 [ liù chén bù rǎn ]

解釋 佛教語,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潔淨

出處 唐 武三思《孝明皇後碑》:「六塵不染,孤標水上之花。」

98劍樹刀山 [ jiàn shù dāo shān ]

解釋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灌州羅漢和尚》:「曰:‘如何是法?’師曰:‘劍樹刀山。’」

99灰身滅智 [ huī shēn miè zhì ]

解釋 佛教語。謂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出處 隋·智顗《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