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內心恐懼的成語

形容內心恐懼的成語


1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解釋 寒:寒冷;栗:發抖。不是因為寒冷而發抖。形容恐懼到了極點。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

2魂飛魄散 [ hún fēi pò sàn ]

解釋 魂:靈魂;魄:是指所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指魂飛了;魄也散了。形容極度驚恐。

出處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3擔驚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釋 驚:驚恐。擔受驚恐、害怕。

出處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出門紅月乍平西,歸時猶未夕陽低,怎教俺擔驚受怕著昏迷。」

4戰戰兢兢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解釋 戰戰:恐懼得發抖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5驚弓之鳥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解釋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情況就惶恐不安。也作「傷弓之鳥」。

出處 《晉書 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6駭人聽聞 [ hài rén tīng wén ]

解釋 駭:驚嚇;震驚。指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出處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7心有餘悸 [ xīn yǒu yú jì ]

解釋 指可怕的事情雖已過去;心裏還感到害怕。悸:因為害怕而心跳。

出處 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餘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

8膽戰心驚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釋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9惴惴不安 [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釋 指擔心害怕(惴惴:恐懼、擔憂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穀。」

10噤若寒蟬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釋 噤:閉口不作聲;若:像;寒蟬:深秋的知了。不作聲像深秋的知了一樣。形容有顧慮不敢說話。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11誠惶誠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釋 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原指封建官吏給皇帝上奏章時用的客套話;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現形容尊敬、服從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懼不安。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杜詩傳》:「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12膽顫心驚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釋 顫:發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13大驚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釋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麵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14心驚肉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釋 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極其恐懼。跳:發抖。

出處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15心驚膽戰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釋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出處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16驚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解釋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不知如何是好。形容驚恐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 《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17提心吊膽 [ tí xīn diào dǎn ]

解釋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不塌實。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17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18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19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解釋 惶恐:驚慌、害怕。驚慌、害怕得不得安寧。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下》:「人民正營。」唐 顏師古注:「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20驚恐萬狀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解釋 萬狀:各種樣子。驚慌恐懼得表現出各種形態。形容驚慌恐懼到了極點。

出處 宋 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21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解釋 惶惶:恐懼不安。指心中驚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22恐慌萬狀 [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

解釋 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

出處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現在還傳為笑談的所謂‘十分動搖’、‘恐慌萬狀’兩句話。」

23栗栗危懼 [ lì lì wēi jù ]

解釋 栗栗:發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處 《尚書 湯浩》:「栗栗危懼,若將隕於深淵。」

24驚惶萬狀 [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 ]

解釋 驚惶: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 宋 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25膽裂魂飛 [ dǎn liè hún fēi ]

解釋 裂:破裂。魂:魂靈、神誌。膽也破了,魂也飛了。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秦鳳一聞此言,膽裂魂飛,忙忙奏知李娘娘。」

26怛然失色 [ dá rán shī sè ]

解釋 恐懼使得人變了神色。

出處 宋 蘇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聞千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從者怛然失色。」

27汗不敢出 [ hàn bù gǎn chū ]

解釋 嚇得連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緊張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28骨寒毛豎 [ gǔ hán máo shù ]

解釋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謂骨寒毛豎也。」

29寒毛卓豎 [ hán máo zhuó shù ]

解釋 汗毛都豎立起來。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別緊張害怕。

出處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見者寒毛卓豎,舍利佛獨自安然。」

30兢兢戰戰 [ jīng jīng zhàn zhàn ]

解釋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31驚心動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釋 原指作品文辭優美;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形容令人震驚、感動、緊張之極。

出處 南朝 梁 鍾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32驚天動地 [ jīng tān dòng dì ]

解釋 驚:驚動;動:震撼。驚動上天;震動大地。形容聲音極大或聲勢影響極大。

出處 唐 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33談虎色變 [ tán hǔ sè biàn ]

解釋 色:臉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一談起老虎;嚇得臉色都變了。後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

出處 宋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

34憂心忡忡 [ yōu xīn chōng chōng ]

解釋 忡忡:憂愁不安的樣子。心事重重;十分憂愁。

出處 《詩經 召南 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35憂心如焚 [ yōu xīn rú fén ]

解釋 焚:火燒。憂慮、焦急得心裏像火燒一樣。形容十分憂愁、焦急。

出處 《詩經 小雅 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憂心如焚,不敢戲談。」

36焦頭爛額 [ jiāo tóu làn é ]

解釋 頭部和額部被燒焦、灼爛。比喻受到嚴重打擊而慘敗。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非常狼狽窘迫。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令論功而清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37望而生畏 [ wàng ér shēng wèi ]

解釋 看著就害怕。生畏:害怕。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38心神不寧 [ xīn shén bù níng ]

解釋 形容心情不平靜;精神不安定。寧:安寧。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33回:「(三藏)心神不寧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39心急如焚 [ xīn jí rú fén ]

解釋 心裏急得像著了火一樣。形容心情極其焦急。焚:燒。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40張口結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釋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於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舌,麵紅過耳。」

41小心謹慎 [ xiǎo xīn jǐn shèn ]

解釋 說話辦事細心慎重;不敢馬虎大意。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嚐有過,甚見親信。」

42杯弓蛇影 [ bēi gōng shé yǐng ]

解釋 ①將映在杯中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②也可用來比喻虛幻的實際不存在的東西。也作「弓影杯蛇」。

出處 清 黃遵憲《感事》:「金玦龐涼舍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

43汗流浹背 [ hàn liú jiā bèi ]

解釋 浹:濕透。汗水流得濕透背衣。形容悶熱或幹活賣力氣。也形容極度惶恐或羞愧。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皇後紀下 獻帝伏皇後》:「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複朝請。」

44坐立不安 [ zuò lì bù ān ]

解釋 坐著站著都不安寧。形容煩躁、緊張的樣子。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45理屈詞窮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釋 理:道理;理由;屈:短;盡;窮:窮盡。理由站不住腳;無話可說。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禦人耳。」

46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釋 瞪:睜大眼睛直視;呆:發愣。眼睛大睜;眼珠發直;張嘴說不出話來。形容因恐懼而失神發愣的樣子。

出處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47觸目驚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釋 觸目:眼睛看到;驚:震驚。眼睛看到;內心感到吃驚。形容事態嚴重;令人震驚。也作「怵目驚心」、「驚心怵目」。

出處 清 林則徐《頒發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毋謂言之不早也。」

48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慌的狀態。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並,不知所措。」

49七上八下 [ qī shàng bā xià ]

解釋 形容心神不安的驚惶樣子。

出處 宋 宗杲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第21卷:「方寸裏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誌。」

50愁眉苦臉 [ chóu méi kǔ liǎn ]

解釋 苦:痛苦。憂愁得眉頭緊鎖;哭喪著臉。形容愁容滿麵的樣子。也作「愁眉苦眼」。

出處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氣的愁眉苦臉,隻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幾個鄉裏人去了。」

51一聲不吭 [ yī shēng bù kēng ]

解釋 一句話也不說。

出處 梁實秋《廢話》:「猶如兩人見麵不免說說一句‘今天天氣……’之類的話,聊勝於兩個人都繃著臉一聲不吭而已。」

52愁眉不展 [ chóu méi bù zhǎn ]

解釋 展:舒展。心裏憂愁;雙眉緊鎖;不得舒展。形容心事重重的樣子。也作「愁眉緊鎖」。

出處 唐 姚鵠《隨州獻李侍禦》之二:「舊隱每懷空竟夕,愁眉不展幾經春。」

53驚魂未定 [ jīng hún wèi dìng ]

解釋 驚魂:受驚嚇的心靈。形容受驚嚇後;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出處 宋 蘇軾《謝量移汝州表》:「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遊縲絏之中。」

54鬱鬱寡歡 [ yù yù guǎ huān ]

解釋 鬱鬱:憂鬱;發愁的樣子;寡:少。心裏發愁;少言少語;悶悶不樂。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九章》:「心鬱鬱之憂思兮,獨永歎乎增傷。」

55怒不可遏 [ nù bù kě è ]

解釋 遏;止住。憤怒得難以抑製。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卻說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的鋪蓋,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裏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

56不可終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解釋 終日:從早到晚;整天。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局勢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安。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表記》:「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

57如履薄冰 [ rú lǚ bó bīng ]

解釋 好像踩著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險的境地而提心吊膽。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58忐忑不安 [ tǎn tè bù ān ]

解釋 心裏七上八下安定不下來。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處 清 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九卷:「兩道聽了這話,心裏忐忑不定。」

59局促不安 [ jú cù bù ān ]

解釋 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舉止受約束、不自然、不安靜的樣子。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12回:「昭公雖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禮稍減於昔日。祭足亦覺跼蹐不安,每每稱疾不朝。」

60麵如土色 [ miàn rú tǔ sè ]

解釋 土色:灰黃色。臉色像泥土的顏色一樣。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出處 《敦煌變文集 捉季布傳文》:「歸到壁前看季布,麵如土色結眉額。」

61閉口不言 [ bì kǒu bù yán ]

解釋 閉住嘴巴不言語;指有話不說。

出處 西漢 桓寬《鹽鐵論 刺複》:「是以曹丞相日飲醇酒,倪大夫閉口不言。」

62長籲短歎 [ cháng xū duǎn tàn ]

解釋 籲:歎氣。長聲、短聲不住地歎氣。多為人心情煩悶、鬱結不舒的表現。也作「短歎長籲」。

出處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少可有一萬聲長籲短歎,五千遍搗枕捶床。」

63坐臥不寧 [ zuò wò bù níng ]

解釋 同「坐臥不安」。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各事冗雜,亦難盡述,因此忙的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64坐臥不安 [ zuò wò bù ān ]

解釋 坐不穩;睡不安。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出處 《壇經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臥不安。」

65如坐針氈 [ rú zuò zhēn zhān ]

解釋 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處 《晉書 杜錫傳》:「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後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

66懸心吊膽 [ xuán xīn diào dǎn ]

解釋 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處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窮穀被虎狼所傷,使為娘的懸心吊膽,廢寢忘食。」

67膽戰心寒 [ dǎn zhàn xīn hán ]

解釋 戰:發抖。形容害怕之極。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2回:「諸將見李逵等殺了這一陣,眾人都膽戰心寒,不敢出戰。」

68畏縮不前 [ wèi suō bù qián ]

解釋 畏懼退縮,不敢前進。

出處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69驚慌失色 [ jīng huāng shī sè ]

解釋 見「驚惶失色」。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70寢食不安 [ qǐn shí bù ān ]

解釋 睡覺、吃飯都不得安寧。

出處 《敦煌變文集 葉淨能詩》:「皇帝自此之後,日夜思慕,寢食不安。」

71愁眉鎖眼 [ chóu méi suǒ yǎn ]

解釋 鎖:緊皺。愁得緊皺眉頭,眯起雙眼。形容非常苦惱的樣子。

出處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對人前巧語花言,背地裏愁眉淚臉。

72吊膽提心 [ diào dǎn tí xīn ]

解釋 提心吊膽。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一個個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隻等姑娘一句話。」

73喪膽亡魂 [ sàng dǎn wáng hún ]

解釋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嗬,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麵不改色。」

74膽戰心搖 [ dǎn zhàn xīn yáo ]

解釋 同「膽戰心驚」。

出處 清·洪昇《長生殿·驚變》:「呀,你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75膽喪魂消 [ dǎn sàng hún xiāo ]

解釋 同「膽裂魂飛」。

出處 明·無名氏《精忠記·班師》:「雄威糾糾殺金酋,已教膽喪魂消,他棄甲潛逃,從此邊疆不再無憂。」

76膽喪魂驚 [ dǎn sàng hún jīng ]

解釋 同「膽裂魂飛」。

出處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任你銅筋鐵骨的好漢,到此也膽喪魂驚,不知斷送了多少忠臣義士!」

77豎起脊梁 [ shù qǐ jǐ liáng ]

解釋 比喻振作精神。

出處 宋·陳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書書》:「伯恭欽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體,挺特之氣,豎起脊梁,當時輕重有無,獨於門下歸心而已。」

78肉跳心驚 [ ròu tiào xīn jīng ]

解釋 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1回:「鳳姐此時肉跳心驚,急急的向秋爽齋來。」

79愁雲慘霧 [ chóu yún cǎn wù ]

解釋 形容暗淡無光的景象。多比喻令人憂愁苦悶的局麵。

出處 瞿秋白《亂彈 一種雲》:「如果是驚天動地的霹靂,那才撥得開滿天的愁雲慘霧。」

80抖抖瑟瑟 [ dǒu dǒu sè sè ]

解釋 抖抖簌簌,因害怕等而身體顫抖。

出處 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他抓住了他的手,也說不出的喜歡,抖抖索索地叫道:‘啊!是你,老胡泰呀!’」

81擔驚忍怕 [ dān jīng rěn pà ]

解釋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做買賣的擔驚忍怕,眼見得疏林老樹噪昏鴉。」

82擔驚受恐 [ dān jīng shòu kǒng ]

解釋 見「擔驚忍怕」。

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驚受恐。」

83肉顫心驚 [ ròu chàn xīn jīng ]

解釋 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出處 《三國演義》第九回:「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

84無所措手 [ wú suǒ cuò shǒu ]

解釋 見「無所錯手足」。

出處 《宋史·韓琦傳》:「迨置市易務,而小商細民,無所措手。」

85毛發皆豎 [ máo fà jiē shù ]

解釋 豎:直立。汗毛和頭發都豎立起來。形容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回:「猛然間聽的呼呼風響,楊忠覺得毛發皆豎,連忙起身,手掣寶劍。」

86毛發盡豎 [ máo fà jìn shù ]

解釋 豎:直立。汗毛和頭發都豎立起來。形容憤怒或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出處 清·錢彩《說嶽全傳》第71回:「黑蠻龍聽了,不覺腮邊火冒,毛發盡豎。」

87膽戰心慌 [ dǎn zhàn xīn huāng ]

解釋 同「膽戰心驚」。

出處 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蜂喧蝶嚷須回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88毛發倒豎 [ máo fā dǎo shù ]

解釋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發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發皆豎」、「毛發盡豎」、「毛發為豎」。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0回:「騰讀畢,毛發倒豎,咬牙嚼舌,滿口流血。」

89肉跳神驚 [ ròu tiào shén jīng ]

解釋 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出處 老舍《神拳》第三幕:「知縣肉跳神驚坐立不安。」

90驚愕失色 [ jīng è shī sè ]

解釋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麵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出處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91杜口絕舌 [ dù kǒu jué shé ]

解釋 杜口:閉口不言;絕舌:不說話。閉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或指十分害怕。

出處 漢·焦贛《易林·否之簨》:「杜口絕舌,言為禍母。」

92寒心酸鼻 [ hán xīn suān bí ]

解釋 寒心:心中戰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裏害怕而又悲痛。

出處 戰國 楚 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回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鼻。」

93三魂出竅 [ sān hún chū qiào ]

解釋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94無所措手足 [ wú suǒ cuò shǒu zú ]

解釋 手腳沒有地方放。形容沒有辦法,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

95惶惶不可終日 [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

解釋 惶惶:恐懼不安的樣子;終:完。驚慌恐懼得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出處 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敵人還有西進的模樣,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形。」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