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人驚慌的成語

形容人驚慌的成語


1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解釋 寒:寒冷;栗:發抖。不是因為寒冷而發抖。形容恐懼到了極點。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

2魂飛魄散 [ hún fēi pò sàn ]

解釋 魂:靈魂;魄:是指所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指魂飛了;魄也散了。形容極度驚恐。

出處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3擔驚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釋 驚:驚恐。擔受驚恐、害怕。

出處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出門紅月乍平西,歸時猶未夕陽低,怎教俺擔驚受怕著昏迷。」

4驚弓之鳥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解釋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情況就惶恐不安。也作「傷弓之鳥」。

出處 《晉書 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5戰戰兢兢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解釋 戰戰:恐懼得發抖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6六神無主 [ liù shén wú zhǔ ]

解釋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腎、脾、膽的神;無主:沒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亂;驚慌失措。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嚇得知縣已六神無主,還有甚心腸去吃酒。」

7魂不附體 [ hún bù fù tǐ ]

解釋 魂:靈魂;魂魄。迷信的人認為人魂魄一離體;就失去知覺;無法行動。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恐懼萬分。有時也形容受到極大的誘惑;不能自主。

出處 元 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一個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顏色,使小生魂不附體。」

8風聲鶴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釋 唳:鶴鳴聲。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出處 唐 房玄齡《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9膽戰心驚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釋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10束手無策 [ shù shǒu wú cè ]

解釋 策:辦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

出處 宋 王柏《魯齋集》:「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11手忙腳亂 [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

解釋 形容做事慌張;沒有條理。

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臨濟宗 鎮州大悲和尚》:「問:‘如何是大悲境?’師曰:‘千眼都來一隻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手忙腳亂。’」

12張皇失措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釋 驚慌得不知怎麼才好。

出處 元 楊景賢《西遊記》:「你看他脅肩諂笑,趨前退後,張皇失措。」

13大驚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釋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麵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14膽顫心驚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釋 顫:發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15忐忑不安 [ tǎn tè bù ān ]

解釋 心裏七上八下安定不下來。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處 清 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九卷:「兩道聽了這話,心裏忐忑不定。」

16手足無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解釋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17心驚膽戰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釋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出處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18麵如土色 [ miàn rú tǔ sè ]

解釋 土色:灰黃色。臉色像泥土的顏色一樣。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出處 《敦煌變文集 捉季布傳文》:「歸到壁前看季布,麵如土色結眉額。」

19心驚肉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釋 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極其恐懼。跳:發抖。

出處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20驚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釋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惶恐;舉止失去常態。

出處 唐 李百藥《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21驚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解釋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不知如何是好。形容驚恐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 《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22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23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解釋 惶恐:驚慌、害怕。驚慌、害怕得不得安寧。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下》:「人民正營。」唐 顏師古注:「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24失魂落魄 [ shī hún luò pò ]

解釋 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餘生。」

25驚恐萬狀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解釋 萬狀:各種樣子。驚慌恐懼得表現出各種形態。形容驚慌恐懼到了極點。

出處 宋 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26驚慌失色 [ jīng huāng shī sè ]

解釋 見「驚惶失色」。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27驚慌無措 [ jīng huāng wú cuò ]

解釋 同「驚惶失措」。

出處 明·郭勳《英烈傳》第29回:「更深夜靜,不提防漢兵直抵磯下,鼓噪而前,驚慌無措。」

28心驚膽寒 [ xīn jīng dǎn hán ]

解釋 同「心驚膽戰」。

出處 明·李日華《南西廂記·飛虎授首》:「心驚膽寒,渾身上淋漓雨汗。」

29驚心動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釋 原指作品文辭優美;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形容令人震驚、感動、緊張之極。

出處 南朝 梁 鍾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30驚天動地 [ jīng tān dòng dì ]

解釋 驚:驚動;動:震撼。驚動上天;震動大地。形容聲音極大或聲勢影響極大。

出處 唐 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31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慌的狀態。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並,不知所措。」

32觸目驚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釋 觸目:眼睛看到;驚:震驚。眼睛看到;內心感到吃驚。形容事態嚴重;令人震驚。也作「怵目驚心」、「驚心怵目」。

出處 清 林則徐《頒發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毋謂言之不早也。」

33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釋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

34畏首畏尾 [ wèi shǒu wèi wěi ]

解釋 比喻作事膽子小;顧慮多。畏:畏懼;害怕。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雲:‘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35惴惴不安 [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釋 指擔心害怕(惴惴:恐懼、擔憂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穀。」

36心神不寧 [ xīn shén bù níng ]

解釋 形容心情不平靜;精神不安定。寧:安寧。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33回:「(三藏)心神不寧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37心有餘悸 [ xīn yǒu yú jì ]

解釋 指可怕的事情雖已過去;心裏還感到害怕。悸:因為害怕而心跳。

出處 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餘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

38如臨深淵 [ rú lín shēn yuān ]

解釋 臨:靠近;淵:深水坑。如同處於深淵邊緣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極為謹慎。

出處 《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39抱頭鼠竄 [ bào tóu shǔ cuàn ]

解釋 竄:逃跑;亂跑。抱著頭像老鼠一樣迅速逃跑。多用來形容受到沉重打擊狼狽逃跑的樣子。

出處 宋 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夫陸賈,天下之辯士,吾前日遣之,智窮辭屈,抱頭鼠竄,顛狽而歸,僅以身免。」

40慌慌張張 [ huāng huāng zhāng zhāng ]

解釋 形容舉止慌亂;不穩重。

出處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 陳禦史巧勘金釵鈿》:「身上穿得整整齊齊,腳兒走得慌慌張張,望著園門欲進不進的。」

41黯然失色 [ àn rán shī sè ]

解釋 黯然:昏暗的樣子;失色:失去光澤。原指心情沮喪;臉色難看。形容相比之下顯得暗淡無光。有時也形容心情不好。

出處 清 冒襄《影梅庵憶語》:「頓使《會真》、《長恨》等篇黯然失色。」

42不可終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解釋 終日:從早到晚;整天。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局勢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安。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表記》:「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

43疑神疑鬼 [ yí shén yí guǐ ]

解釋 形容神經過敏;總是沒有根據地胡亂猜疑。

出處 明 徐光啟《欽奉明旨條畫屯田疏》:「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44措手不及 [ cuò shǒu bù jí ]

解釋 措手:著手處理;應付;不及:來不及。著手處理已來不及了。形容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應付。

出處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麼措手不及早攛過我?」

45慌裏慌張 [ huāng lǐ huāng zhāng ]

解釋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出處 老舍《假若我有那麼一箱子畫》:「因為伯龍就是那麼個一天到晚慌裏慌張的人,這個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46驚魂未定 [ jīng hún wèi dìng ]

解釋 驚魂:受驚嚇的心靈。形容受驚嚇後;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出處 宋 蘇軾《謝量移汝州表》:「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遊縲絏之中。」

47如履薄冰 [ rú lǚ bó bīng ]

解釋 好像踩著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險的境地而提心吊膽。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48雞飛狗跳 [ jī fēi gǒu tiào ]

解釋 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到處亂跳。形容驚慌得亂成一團。

出處 茅盾《鍛煉》:「然而陳克明卻在這裏想象,一方麵疑神疑鬼,又一方麵畏懼怨恨所造成的雞飛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49屁滾尿流 [ pì gǔn niào liú ]

解釋 形容極度恐懼、驚惶;失去自禁。有時也形容忙得不可開交。

出處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你要問俺名姓,若說出來,直唬得你屁滾尿流。」

50慌張失措 [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

解釋 慌張:驚慌失措。驚恐慌張得不知所措。

出處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5回:「卿家非時而來,慌張失措,有何事故?」

51喪魂落魄 [ sàng hún luò pò ]

解釋 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出處 管樺《懲罰》:「鬼子山本踉蹌了一下,岔開兩腿,喪魂落魄地瞥了一眼從死屍堆裏露出半個臉的川島。」

52喪魂失魄 [ sàng hún shī pò ]

解釋 原義為失去了魂魄。形容極度驚慌、恐懼。

出處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後,其實何嚐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

53畏縮不前 [ wèi suō bù qián ]

解釋 畏懼退縮,不敢前進。

出處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54毛骨聳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形容極度恐懼與驚慌。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武疊兩個指頭,說將出來。言無數句,使聽者毛骨聳然。」

55六神不安 [ liù shén bǔ ān ]

解釋 六神:道家認為人的心、肺、肝、腎、脾、膽各有神靈主宰,稱為六神。形容驚慌著急,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出處 宋 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三十二:「凡人臥,頭邊勿安放火爐,令人六神不安。」

56手足失措 [ shǒu zú shī cuò ]

解釋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出處 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心神靡寧,顧已慚覥,手足失措。」

57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解釋 惶惶:恐懼不安。指心中驚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58毛骨竦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形容極度驚慌與恐懼。

出處 清 李漁《比目魚 狐威》:「那些租戶債戶見了,赫得毛骨竦然。」

59心神不定 [ xīn shén bù dìng ]

解釋 定:安定。心裏煩躁,精神不安。

出處 《平妖傳》第五回:「這般繁華去處,怕你們心神不定,惹出什麼事非來。」

60膽顫心寒 [ dǎn chàn xīn hán ]

解釋 顫:顫抖;寒:憂懼,戰栗。形容極度驚慌恐懼。

出處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6回:「半空中一聲霹靂,隻震得三妖膽顫心寒。」

61自相驚憂 [ zì xiāng jīng rǎo ]

解釋 自己人互相驚動擾亂,造成不安。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

62東躲西跑 [ dōng duǒ xī pǎo ]

解釋 躲:躲藏,避開。形容四處逃散,分頭躲藏。形容極為驚慌。

出處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回:「這番遇了秦叔寶,裏外夾攻,殺得東躲西跑,南奔北竄。」

63心驚膽顫 [ xīn jīng dǎn chàn ]

解釋 見「心驚膽戰」。

出處 《秦並六國平話》上卷:「城前發喊,驚得趙王心驚膽顫,文武諸將倉皇無計。」

64慌不擇路 [ huāng bù zé lù ]

解釋 勢急心慌,顧不上選擇道路。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1回:「看看天色將晚,腳又疼,肚又饑,正是慌不擇路,望山僻小徑隻顧走。」

65亡魂喪膽 [ wáng hún sàng dǎn ]

解釋 形容驚慌恐懼到極點。

出處 明 無名氏《破天陣》:「殺匈奴亡魂喪膽,保家邦萬載鹹寧。」

66驚惶無措 [ jīng huáng wú cuò ]

解釋 由於驚慌,一下子不知怎幺辦才好。

出處 《北齊書 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67心緒不寧 [ xīn xù bù níng ]

解釋 寧:安寧,安定。焦急不安。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5回:「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

68恐慌萬狀 [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

解釋 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

出處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現在還傳為笑談的所謂‘十分動搖’、‘恐慌萬狀’兩句話。」

69丟魂失魄 [ diū hún shī pò ]

解釋 形容非常驚慌,沒頭腦,無主見

出處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範首先從樹叢後麵猛跳出來,那家夥嚇得丟魂失魄,尖叫一聲,返身就跑。」

70尿流屁滾 [ niào liú pì gǔn ]

解釋 形容驚慌狼狽之態。

出處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你要問俺名姓,若說出來,直唬得你尿流屁滾。」

71進退失據 [ jìn tuì shī jù ]

解釋 據:依據;憑借。前進、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安身;亦指進退兩難。

出處 宋 陳亮《謝安比王導》:「溫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故氣不足以決之,而進退失據。」

72奉頭鼠竄 [ fèng tóu shǔ cuàn ]

解釋 奉:捧。抱著頭,象老鼠那樣驚慌逃跑。形容受到打擊後狼狽逃跑。

出處 《漢書·蒯通傳》:「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

73亡魂失魄 [ wáng hún shī pò ]

解釋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裏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74心頭撞鹿 [ xīn tóu zhuàng lù ]

解釋 心裏像有小鹿在撞擊。形容驚慌或激動時心跳劇烈。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一回:「王慶看到好處,不覺心頭撞鹿,骨軟筋麻,好便似雪獅子向火,霎時間酥了半邊。」

75亡魂喪魄 [ wáng hún sàng pò ]

解釋 形容非常驚慌恐懼或心神不寧。

出處 《孤本元明雜居 打董達》第二折:「哥哥你寬肺腑,休間阻,我教他亡魂喪魄,認個賢。」

76丟魂丟魄 [ diū hún diū pò ]

解釋 見「丟魂失魄」。

出處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九回:「有一個狼撲上來,爪子搭在了他的身上,正嚇得他丟魂丟魄的時候,山上過來一群鋤地的,才把狼趕走。」

77驚惶失色 [ jīng huáng shī sè ]

解釋 驚慌之極而麵目變色。

出處 元 孔齊《至正直記 羅太無高節》:「司徒稱名大呼,以手觸扃。從官偕至者,動以百騎,驚惶失色」

78狗吠不驚 [ gǒu fèi bù jīng ]

解釋 吠:狗叫聲。狗偶爾的叫聲不會引起驚慌。形容社會太平安定。

出處 《後漢書·岑熙傳》:「(熙)遷魏郡太守,……視事二年,輿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驚,足下生氂。’」

79丟魂喪膽 [ diū hún sàng dǎn ]

解釋 形容非常驚慌。

出處 張希平《雁翎隊》:「偽軍見我們登上船,嚇得丟魂喪膽。」

80鶴唳風聲 [ hè lì fēng shēng ]

解釋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處 《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81神色倉皇 [ shén sè cāng huáng ]

解釋 倉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麵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

出處 明 餘邵魚《東周列國誌》第二十四回:「臣觀其神色倉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82神色張皇 [ shén sè zhāng huáng ]

解釋 張皇:驚慌,慌張。指在緊急的情況下,神氣和麵色緊張驚慌,失去常態。同「神色倉皇」。

出處 清 張春帆《九尾龜》第七十六回:「正在無可奈何,隻聽得樓梯上一陣腳步聲音,當差的已經回來,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進來,神色張皇,滿頭流汗。」

83頓足失色 [ dùn zú shī sè ]

解釋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出處 清 蒲鬆齡《聊齋誌異 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84雉伏鼠竄 [ zhì fú shǔ cuàn ]

解釋 謂恐懼地躲藏,驚慌地逃竄。

出處 明·李東陽《西北備邊事宜狀》:「朝廷命將出師,天威所至,雉伏鼠竄,無有遺者。」

85撚神撚鬼 [ niǎn shén niǎn guǐ ]

解釋 形容驚慌害怕的樣子。

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撚神撚鬼的叫噤聲!」

86惶惶不可終日 [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

解釋 惶惶:恐懼不安的樣子;終:完。驚慌恐懼得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出處 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敵人還有西進的模樣,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形。」

87小鹿兒心頭撞 [ xiǎo lù ér xīn tóu zhuàng ]

解釋 像小鹿在撞心。形容十分驚慌。

出處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王生聽了,驚得目睜口呆,手麻腳軟,心頭恰像有個小鹿兒撞來撞去的。」

88皇皇不可終日 [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

解釋 驚慌地連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驚恐不安到了極點。

出處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麵之下。」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