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指揮軍隊的成語

形容指揮軍隊的成語


1千軍萬馬 [ qiān jūn wàn mǎ ]

解釋 有千軍萬馬。形容人很多;勢力強大。

出處 《梁書 陳慶之傳》:「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2氣吞山河 [ qì tūn shān hé ]

解釋 氣勢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氣勢、氣魄很大。

出處 元 金仁傑《追韓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3攻無不克 [ gōng wú bù kè ]

解釋 克:攻下。沒有攻占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求之於今,邈不可得。」

4一鼓作氣 [ yī gǔ zuò qì ]

解釋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5雷厲風行 [ léi lì fēng xíng ]

解釋 厲:猛烈;行:奔跑;引申為迅速。像打雷那樣猛烈;像刮風那樣迅速。比喻對法令的執行嚴厲迅速。也用來形容工作極度緊張;辦事果斷;行動迅速。

出處 宋 曾鞏《亳州謝到任表》:「運獨斷之明,則天清水止;昭不殺之戒,則雷厲風行。」

6萬眾一心 [ wàn zhòng yī xīn ]

解釋 千萬人一條心。形容齊心協力團結一致。

出處 清 金安清《洋務宜遵祖訓,安內攘外,自有成效說》:「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聯絡,萬眾一心。」

7乘虛而入 [ chéng xū ér rù ]

解釋 虛:空隙。指軍事上向對方沒有設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進攻。也指趁著空虛或虛弱的地方侵入。也作「乘間而入」。

出處 宋 張君房《去芨七筌》第120回:「將至所居,自後垣乘虛而入,徑及庭中。」

8眾誌成城 [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

解釋 眾人統一的意誌;形成堅固的城牆。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 大。城;城牆。

出處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9出生入死 [ chū shēng rù sǐ ]

解釋 原指人從出生到死亡。後形容冒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10勢如破竹 [ shì rú pò zhú ]

解釋 勢:氣勢;威力;破竹:劈開竹子。氣勢就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頭幾節;下麵各節就順著刀勢分開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無阻擋;節節勝利。

出處 《晉書 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11單槍匹馬 [ dān qiāng pǐ mǎ ]

解釋 ①作戰時單身上陣;冒險直進。②比喻做事單獨行動;沒有人幫助。也作「匹馬單槍」、「單兵獨馬」、「單人匹馬」。

出處 唐 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12口蜜腹劍 [ kǒu mì fù jiàn ]

解釋 嘴裏說得動聽;心裏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陰險毒辣。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13大刀闊斧 [ dà dāo kuò fǔ ]

解釋 大刀和闊斧都是古代的武器。原來形容軍隊聲勢浩大;殺氣騰騰;充滿戰鬥氣氛。現比喻辦事果斷而有魄力。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7回:「搖旗呐喊,擂鼓鳴鑼,大刀闊斧,殺奔祝家莊來。」

14旗鼓相當 [ qí gǔ xiāng dāng ]

解釋 旗鼓:古時作戰以搖旗擊鼓指揮進退。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隱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

15百戰百勝 [ bǎi zhàn bǎi shèng ]

解釋 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

出處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16背井離鄉 [ bèi jǐng lí xiāng ]

解釋 背:離開;井:古製八家為井;引申為鄉裏、家宅。離開鄉裏。常指被迫遠離家鄉;到外地謀生。

出處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17背水一戰 [ bèi shuǐ yī zhàn ]

解釋 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後是水;表示沒有退路。原作「背水陣」;背後臨近河水擺陣;或布下的陣勢。後來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出處 宋 秦觀《將帥》:「韓信之擊趙,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戰而擒趙王歇,斬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18輕而易舉 [ qīng ér yì jǔ ]

解釋 輕:輕鬆;舉:向上托。很輕鬆很容易地舉起來。形容做事情毫不費力。

出處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19運籌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解釋 運籌:籌劃;策劃。帷幄:軍中營帳。原指在營帳中謀劃製定作戰的方法策略。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20饑寒交迫 [ jī hán jiāo pò ]

解釋 交:一齊;迫:逼迫。饑餓、寒冷一齊襲來。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出處 宋 王讜《唐語林》第一卷:「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曰:‘饑寒交切,所以為盜。’」

21驕兵必敗 [ jiāo bīng bì bài ]

解釋 驕兵:恃強輕敵的軍隊。恃強輕敵的軍隊必定失敗。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魏相傳》:「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22臨陣磨槍 [ lín zhèn mó qiāng ]

解釋 到了快要上陣打仗的時候才磨刀擦槍。比喻事到臨頭才匆忙準備。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23臨陣脫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解釋 脫:離開。臨到上陣打仗時卻逃跑了。指貪生怕死;沒有膽量。

出處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

24人仰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解釋 人和馬被打得翻倒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趙家一門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盡,人仰馬翻。」

25兵強馬壯 [ bīng qiáng mǎ zhuàng ]

解釋 兵力強盛;馬匹肥壯。形容軍隊實力強;富有戰鬥力。有時也比喻其他的隊伍力量強大。

出處 《新五代史 雜傳十三 安重榮傳》:「嚐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26前車之鑒 [ qián chē zhī jiàn ]

解釋 前車:前麵的車子;鑒:鏡子。前麵車子翻了的教訓。比喻從前人的失敗中得來的教訓。

出處 漢 劉向《說苑 善說》:「《周書》曰:‘前車覆,後車戒。’」

27劍拔弩張 [ jiàn bá nǔ zhāng ]

解釋 弩:古代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拉開了。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也引申形容文藝作品的氣勢遒勁。

出處 南朝 梁 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28南征北戰 [ nán zhēng běi zhàn ]

解釋 征:征伐。轉戰南北;打了許多仗。

出處 唐 柳宗元《封建論》:「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29厲兵秣馬 [ lì bīng mò mǎ ]

解釋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鬥。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30發號施令 [ fā hào shī lìng ]

解釋 發、施:發布;下達;號:號令、命令。發布命令;下達指示;進行指揮。

出處 《尚書 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

31安營紮寨 [ ān yíng zhā zhài ]

解釋 安營:安置營房;紮寨:修築軍營柵欄。原指暫時停止軍隊行動安置營帳;並在四周修築柵欄;使軍隊駐紮下來。後有時借指建立臨時的建設基地。

出處 元 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這周瑜匹夫,累累興兵來索取俺荊州地麵,如今在柴桑渡口安營紮寨,其意非小。」

32披星戴月 [ pī xīng dài yuè ]

解釋 身披星星,頭戴月亮。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33槍林彈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解釋 槍杆像樹林;子彈像下雨。形容戰鬥激烈;炮火密集的戰場。

出處 清 孫雨林《皖江血》:「此時人心一半改,結局真難測。且畫策,槍林彈雨,木壞山頹,江城付劫灰。」

34潰不成軍 [ kuì bù chéng jūn ]

解釋 潰:散亂。軍隊被打得七零八落;敗得不成樣子。形容軍隊慘敗。

出處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35短兵相接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

解釋 兵:武器。短兵:指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用刀、劍等一類短小武器近距離地麵對麵搏鬥。形容敵我相近;戰鬥激烈。也比喻進行針鋒相對的激烈鬥爭。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歌 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36群策群力 [ qún cè qún lì ]

解釋 策:計策;主意。群:集體;大家人。指發揮集體的作用;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貢獻力量。

出處 漢 揚雄《法言 重黎》:「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37調兵遣將 [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

解釋 調動軍隊;派遣將領;或是調動、安排人力。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寫書教太師知道,早早調兵遣將,剿除賊寇報仇。」

38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釋 後退九十裏。比喻為避免衝突;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裏。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39速戰速決 [ sù zhàn sù jué ]

解釋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 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五十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決的希望。」

40同舟共濟 [ tóng zhōu gòng jì ]

解釋 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同心協力;共同渡過難關。舟:船;濟:渡水。

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41師出有名 [ shī chū yǒu míng ]

解釋 師:軍隊;名:名義,引伸為理由。出兵必有正當的理由。後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檀弓下》:「師必有名。」

42一觸即潰 [ yī chù jí kuì ]

解釋 一碰就崩潰。形容極脆弱;經不起一碰。

出處 範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奕山與奕經同樣,經過輕舉妄動,一觸即潰、喪膽、乞降三個程序,結束了浙江軍事。」

43嚴陣以待 [ yán zhèn yǐ dài ]

解釋 嚴:嚴肅整齊;嚴陣:整齊嚴正的陣勢。擺好陣勢等待著。指做好充分戰鬥準備;等著敵人。

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陣以待之。」

44興師問罪 [ xīng shī wèn zuì ]

解釋 宣布對方罪狀;發兵討伐。形容群起而嚴厲斥責對方的過失。興、動:發動;師:軍隊;眾:大隊人馬。

出處 宋 沈括《夢溪筆談》:「元昊乃改元,製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45決一死戰 [ jué yī sǐ zhàn ]

解釋 拚死一戰以決勝負。

出處 《清史稿 文宗本紀》:「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一麵,獨不能與賊決一死戰耶。」

46刀光劍影 [ dāo guāng jiàn yǐng ]

解釋 刀的閃光;劍的投影。表示拿刀持劍的人將要動手;顯出殺氣騰騰的樣子。現用於壞人就要行凶;幹壞事。也形容激烈鬥爭的場麵。

出處 南朝 梁 吳筠《戰城南囚首》:「劍光揮夜電,馬汗晝成泥。」又《邊城將》:「刀含四尺影,劍抱七星文。」

47哀兵必勝 [ āi bīng bì shèng ]

解釋 哀兵:由受迫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說「哀;憫也」。憐惜和慈愛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懷著激憤情緒為正義而戰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反引申為由橫遭侵淩殘害而悲憤滿腔的國家和民族;能奮起抗戰;必獲勝利。②慈愛士卒而得人心者勝。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經》第69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三國 魏 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48聲勢浩大 [ shēng shì hào dà ]

解釋 浩:廣大。聲威和氣勢非常浩大。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如今宋江領兵圍城,聲勢浩大,不可抵敵。」

49大氣磅礴 [ dà qì páng bó ]

解釋 磅礴:廣大無邊。形容氣勢盛大。

出處 荀況《荀子 性惡》:「雜能旁魄而無用。」

50孤軍奮戰 [ gū jūn fèn zhàn ]

解釋 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一支軍隊單獨英勇作戰。也比喻在沒有外力的援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鬥爭。也作「孤軍作戰」「孤軍獨戰」。

出處 《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51心如刀割 [ xīn rú dāo gē ]

解釋 內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樣。形容極其痛苦難過。

出處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折:「眼睜睜俺子母各天涯,想起來我心如刀割,題起來我淚似懸麻。」

52旗開得勝 [ qí kāi dé shèng ]

解釋 形容戰鬥順利;一出兵就取得了勝利。

出處 元 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53橫掃千軍 [ héng sǎo qiān jūn ]

解釋 橫掃:掃蕩、掃除。形容一舉消滅了大量敵人;也形容詩文、書法等氣勢宏偉、氣魄很大。

出處 毛澤東《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詞:「七百裏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

54歡欣鼓舞 [ huān xīn gǔ wǔ ]

解釋 歡欣:快樂而興奮;鼓舞:振奮。指快樂得歡舞跳躍。形容非常高興;非常振奮。

出處 宋 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自公始至,釋其重荷……是故莫不歡欣鼓舞之至。」

55虛懷若穀 [ xū huái ruò gǔ ]

解釋 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穀。形容非常謙虛。穀:山穀。

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

56身經百戰 [ shēn jīng bǎi zhàn ]

解釋 身:親身;百:極言其多;親身經曆過許多戰鬥。形容富於實戰經驗;也形容具有豐富的實際經驗。

出處 南北朝 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在朝四十一年,身經一百餘戰。」

57同心協力 [ tóng xīn xié lì ]

解釋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協:合。

出處 《梁書 王僧辯傳》:「討逆賊於鹹陽,誅叛子於雲夢,同心協力,克定邦家。」

58師出無名 [ shī chū wú míng ]

解釋 師:軍隊;名:名義;理由。出兵沒有正當理由。也引申為做某事沒有正當理由。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59拔山舉鼎 [ bá shān jǔ dǐng ]

解釋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出處 《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60銳不可當 [ ruì bù kě dāng ]

解釋 形容勇往直前的氣勢;不可抵擋。

出處 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1卷:「侯元領了千餘人直突其陣,銳不可當。」

61齊心協力 [ qí xīn xié lì ]

解釋 協力:合力。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

出處 《周書 崔謙傳》:「然後與宇文行台,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勳,複興於茲日矣。」

62刀山火海 [ dāo shān huǒ hǎi ]

解釋 比喻極其艱險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出處 漢 高安世譯《佛說鬼問目連經》:「我一生已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坑……」

63一敗如水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釋 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像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形容失敗慘重。

出處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第一時期,富農耳裏聽得的是所謂江西一敗如水,蔣介石打傷了腳,坐飛機回廣東去了。」

64偃旗息鼓 [ yǎn qí xī gǔ ]

解釋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後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蜀誌 趙雲傳》:「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裴鬆之注引《趙雲別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65出師不利 [ chū shī bù lì ]

解釋 師:軍隊。利:順利。出戰不順利。形容事情剛開始,就遭受敗績。

出處 浩然《豔陽天》第29章:「今天真是出師不利,一個好人都沒有遇上。」

66動如脫兔 [ dòng rú tuō tù ]

解釋 比喻行動敏捷。

出處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67十麵埋伏 [ shí miàn mái fú ]

解釋 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麵以圍殲敵軍。

出處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麵埋伏。」

68天兵天將 [ tiān bīng tiān jiàng ]

解釋 舊指天上的軍隊和將領。也比喻本領高強的人們。

出處 清 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 開場》:「那鯀卻生的兒子,神通廣大,伏虎降龍,手下天兵天將,那等利害。」

69孤軍作戰 [ gū jūn zuò zhàn ]

解釋 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

出處 劉楨《隋書 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獨戰,死者十八九。」

70學富五車 [ xué fù wǔ jū ]

解釋 學問很多;有五車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富:豐富;五車:指五車書;形容書很多。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71摧枯拉朽 [ cuī kū lā xiǔ ]

解釋 摧:破壞;枯:枯草;拉:折斷;朽:朽爛的木頭。比喻腐朽勢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毀。原作「摧枯折腐」。

出處 《晉書 甘卓傳》:「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72唇槍舌劍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釋 嘴唇像槍;舌頭像劍。形容能言善辯;言詞犀利;針鋒相對。也作「舌劍唇槍。」

出處 元 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

73丟卒保車 [ diū zú bǎo jū ]

解釋 本是象棋術語。後比喻丟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出處 京劇《龍江頌》第一場:「為了堵江救旱,我們是會損失一些,這照我們下棋的說法,就叫做‘丟卒保車’。」

74軍令如山 [ jūn lìng rú shān ]

解釋 軍事命令像山一樣不可動搖。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與了軍令狀。」

75戰無不勝 [ zhàn wú bù shèng ]

解釋 每次打仗沒有不獲勝的。形容軍隊每戰必勝;戰鬥力極強。也指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

76牛刀小試 [ niú dāo xiǎo shì ]

解釋 牛刀:宰牛的刀。用宰牛刀在小生物身上做試驗。比喻有大本領而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一下。

出處 宋 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

77百萬雄兵 [ bǎi wàn xióng bīng ]

解釋 人數眾多、威武雄壯的軍隊。同「百萬雄師」。

出處 宋 趙葵《南鄉子》詞:「束發領西藩。百萬雄兵掌握間,召到廟堂無一事,遭彈。」

78百萬雄師 [ bǎi wàn xióng shī ]

解釋 雄:威武雄壯;師:軍隊。人數眾多、威武雄壯的軍隊。

出處 宋 張載《慶州大順城記》:「百萬雄師,莫可以前。」

79荷槍實彈 [ hè qiāng shí dàn ]

解釋 荷:扛;實:充實。指扛著槍;子彈推上槍膛。形容全副武裝。

出處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衝要的馬路和街道忽然密布了荷槍實彈的武裝崗位。」

80萬人之敵 [ wàn rén zhī dí ]

解釋 敵:對抗。指武藝高強可敵強敵。也指善於統帥軍隊以抵禦強敵。亦作「萬人敵」。

出處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關羽等傳評》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81安營下寨 [ ān yíng xià zhài ]

解釋 安:安置;營:營房;寨:防守用的柵欄。指軍隊駐紮下來。比喻建立臨時的住宿或基地。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眾諸侯亦陸續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餘裏。」

82彼眾我寡 [ bǐ zhòng wǒ guǎ ]

解釋 彼:對方。指對方軍隊勢眾,而我方力量單薄。

出處 先秦 韓非《韓非子 難一》:「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83拋戈棄甲 [ pāo gē qì jiǎ ]

解釋 丟掉武器,扔掉鎧甲。形容軍隊被打得狼狽逃竄的情形。

出處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3回:「部下聽得,一齊拋戈棄甲跪倒。」

84及鋒而試 [ jí fēng ér shì ]

解釋 及:乘;鋒:鋒利,比喻士氣高昂;試:試用。趁鋒利的時候用它。原指乘士氣高漲的時候使用軍隊,後比喻乘有利的時機行動。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85膠柱鼓瑟 [ jiāo zhù gǔ sè ]

解釋 膠:用膠粘住;柱:瑟上調音用的短木;鼓:彈奏;瑟:一種古樂器。用膠把柱粘住;再去彈瑟;比喻拘泥固執而不知變通。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86萬裏長城 [ wàn lǐ cháng chéng ]

解釋 指我國長城。也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現也比喻人民的軍隊。

出處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裏長城!’」

87人歡馬叫 [ rén huān mǎ jiào ]

解釋 人在呼喊,馬在嘶鳴。形容一片喧鬧聲。

出處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隻聽得外麵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了。」

88仁義之師 [ rén yì zhī shī ]

解釋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89國富兵強 [ guó fù bīng qiáng ]

解釋 國家富裕,軍隊強盛。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嚐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90孤軍深入 [ gū jūn shēn rù ]

解釋 孤立無援的軍隊深入到敵作戰區。

出處 《周書 賀若敦傳》:「瑱等以敦孤軍深入,規欲取之。」

91班師回朝 [ bān shī huí cháo ]

解釋 班:調回。調動出征的軍隊返回首都,指出征的軍隊勝利返回朝廷。

出處 元 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你奉聖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師回朝,便當請功受賞。」

92精銳之師 [ jīng ruì zhī shī ]

解釋 精銳:指軍隊裝備優良,戰鬥力強;師:軍隊。指戰鬥能力很強的部隊。

出處 《後漢書·銚期傳》:「明公據山河之固,擁精銳之師,以順萬人思汗之心,則天下誰人不從?」

93三戰三北 [ sān zhān sān běi ]

解釋 北:敗逃。打三仗,敗三次。形容屢戰屢敗。

出處 《國語·吳語》:「吳師大北。越之左軍右軍,乃遂涉而從之,又大敗天沒。又郊敗之。三戰三北,乃至於吳。」

94車無退表 [ chē wú tuì biǎo ]

解釋 兵車無後退的標誌。引申為軍隊決不退卻。

出處 《國語·晉語上》:「張侯禦曰:‘三軍之心在此車也,其耳目在於旗鼓。車無退表,鼓無退聲。’」

95望風而降 [ wàng fēng ér xiáng ]

解釋 風:蹤影。降:投降。看見敵人的影子便繳械投降。形容軍隊毫無士氣。

出處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自起兵之後,所過城池望風而降。」

96神兵天將 [ shén bīng tiān jiāng ]

解釋 比喻英勇善戰、行動迅捷的軍隊。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5回:「隻見風盡隨著宋軍亂滾,半空中又是一聲霹靂,無數神兵天將,殺將下來。」

97能征慣戰 [ néng zhēng guàn zhàn ]

解釋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二卷:「法聰早當此際,遙遙地望見,果是會相持,能征慣戰,不慌不緊不忙,果手疾眼辨。」

98辱國喪師 [ rǔ guó sàng shī ]

解釋 指國家蒙受恥辱,軍隊遭到損失。

出處 《明史 彭澤傳》:「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啟釁,辱國喪師。」

99風行電擊 [ fēng xíng diàn jī ]

解釋 形容氣勢迅猛。

出處 《隋書·揚諒傳》:「文安請為前鋒,王以大軍繼後,風行電擊,頓於霸上,鹹陽以東可指麾而定。」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