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查 成語 形容不安的成語

形容不安的成語


1憂心忡忡 [ yōu xīn chōng chōng ]

解釋 忡忡:憂愁不安的樣子。心事重重;十分憂愁。

出處 《詩經 召南 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2內憂外患 [ nèi yōu wài huàn ]

解釋 憂:憂慮;患:禍患。指國家內部的變亂和外部的侵略。

出處 先秦 管仲《管子 戒》:「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憂,必有外患。」

3七上八下 [ qī shàng bā xià ]

解釋 形容心神不安的驚惶樣子。

出處 宋 宗杲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第21卷:「方寸裏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誌。」

4惴惴不安 [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釋 指擔心害怕(惴惴:恐懼、擔憂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穀。」

5膽戰心驚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釋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6六神無主 [ liù shén wú zhǔ ]

解釋 六神:道家指主宰人心、肺、肝、腎、脾、膽的神;無主:沒有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形容心慌意亂;驚慌失措。

出處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嚇得知縣已六神無主,還有甚心腸去吃酒。」

7心急如焚 [ xīn jí rú fén ]

解釋 心裏急得像著了火一樣。形容心情極其焦急。焚:燒。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8坐立不安 [ zuò lì bù ān ]

解釋 坐著站著都不安寧。形容煩躁、緊張的樣子。

出處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9局促不安 [ jú cù bù ān ]

解釋 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舉止受約束、不自然、不安靜的樣子。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12回:「昭公雖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禮稍減於昔日。祭足亦覺跼蹐不安,每每稱疾不朝。」

10忐忑不安 [ tǎn tè bù ān ]

解釋 心裏七上八下安定不下來。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處 清 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九卷:「兩道聽了這話,心裏忐忑不定。」

11心煩意亂 [ xīn fán yì luàn ]

解釋 心情煩躁;思緒紛亂。形容內心煩悶焦躁。煩:煩躁;意:心緒;心思。

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複見,竭智盡忠,蔽鄣於讒,心煩意亂,不知所從。」

12誠惶誠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釋 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原指封建官吏給皇帝上奏章時用的客套話;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現形容尊敬、服從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懼不安。

出處 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杜詩傳》:「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13動蕩不安 [ dòng dàng bù ān ]

解釋 蕩:搖動。動蕩搖擺,不安定。形容局勢不穩定,不平靜。

出處 歐陽山《三家巷》第十八章:「他和陳文婷談起,兩人都覺得縱然社會上動蕩不安,革命的前途還是光明的,樂觀的。」

14提心吊膽 [ tí xīn diào dǎn ]

解釋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不塌實。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17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15驚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解釋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不知如何是好。形容驚恐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 《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16心驚肉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釋 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極其恐懼。跳:發抖。

出處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17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解釋 惶恐:驚慌、害怕。驚慌、害怕得不得安寧。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下》:「人民正營。」唐 顏師古注:「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18人心惶惶 [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

解釋 惶惶:驚懼不安的樣子。人內心恐懼不安。形容人們心中驚恐不安。

出處 宋 樓鑰《攻愧集 雷雪應詔條具封事》:「乃者水旱連年,人心惶惶。」

19心事重重 [ xīn shì chóng chóng ]

解釋 心裏掛著很多沉重的顧慮。

出處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二七章:「毛人鳳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來回走著。」

20坐臥不寧 [ zuò wò bù níng ]

解釋 同「坐臥不安」。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各事冗雜,亦難盡述,因此忙的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21如坐針氈 [ rú zuò zhēn zhān ]

解釋 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處 《晉書 杜錫傳》:「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後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

22坐臥不安 [ zuò wò bù ān ]

解釋 坐不穩;睡不安。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出處 《壇經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臥不安。」

23心慌意亂 [ xīn huāng yì luàn ]

解釋 心裏慌亂;沒有主意。

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孩兒自從接了電報之後,心慌意亂。」

24臥不安席 [ wò bù ān xí ]

解釋 睡不安寧。形容心事、憂慮重重。

出處 《戰國策·楚策一》:「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25心亂如麻 [ xīn luàn rú má ]

解釋 心裏亂得像一團亂麻。形容心裏十分煩亂。

出處 宋 王思明《山居二首(其二)》:「隨緣隨份是生涯,莫使身心亂似麻。」

26寢食不安 [ qǐn shí bù ān ]

解釋 睡覺、吃飯都不得安寧。

出處 《敦煌變文集 葉淨能詩》:「皇帝自此之後,日夜思慕,寢食不安。」

27心神不定 [ xīn shén bù dìng ]

解釋 定:安定。心裏煩躁,精神不安。

出處 《平妖傳》第五回:「這般繁華去處,怕你們心神不定,惹出什麼事非來。」

28跼蹐不安 [ jú jí bù ān ]

解釋 形容恐懼不安。

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 馮玉梅團圓》:「徐信聞言,甚跼蹐不安,將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陽村店遇見此婦始末,細細述了。」

29忸怩不安 [ niǔ ní bù ān ]

解釋 忸怩:羞慚的樣子。不好意思;心裏慌亂。

出處 茅盾《子夜》七:「在屠維嶽的鋒芒逼人的眼光下,這張長方臉兒上漸漸顯現了忸怩不安的氣色。」

30六神不安 [ liù shén bǔ ān ]

解釋 六神:道家認為人的心、肺、肝、腎、脾、膽各有神靈主宰,稱為六神。形容驚慌著急,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出處 宋 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三十二:「凡人臥,頭邊勿安放火爐,令人六神不安。」

31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解釋 惶惶:恐懼不安。指心中驚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32坐不安席 [ zuò bù ān xí ]

解釋 席:坐席。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

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十回:「祭足被囚於軍府,甲士周圍把守,水泄不通。祭足疑懼,坐不安席。」

33寢不安席 [ qǐn bù ān xí ]

解釋 睡覺也不能安於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著覺。

出處 《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34內省不疚 [ nèi xǐng bù jiù ]

解釋 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

出處 《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35雞犬不安 [ jī quǎn bù ān ]

解釋 見「雞犬不寧」。

出處 劉流《烈火金剛》第十回:「我這是何苦,燒香引鬼,搬磚打人砸了自己的腳麵,鬧得我雞犬不安!」

36心驚膽寒 [ xīn jīng dǎn hán ]

解釋 同「心驚膽戰」。

出處 明·李日華《南西廂記·飛虎授首》:「心驚膽寒,渾身上淋漓雨汗。」

37不安於位 [ bù ān yú wèi ]

解釋 指不喜歡自己的職業,不安心工作。

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六年》:「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38神喪膽落 [ shén sàng dǎn luò ]

解釋 形容心神極為驚恐不安。

出處 清·譚嗣同《思緯氤氳台短書——報貝元徽》:「向之主戰者,乃始目瞪舌撟,神喪膽落,不敢出一語。」

39急杵搗心 [ jí chǔ dǎo xīn ]

解釋 形容驚異不安的心情。

出處 清·錢謙益《答王子一秀才論文》:「論仆晚年之文字,顓,好罵人,傳語相勸戒,為之咋指吐舌,急杵搗心者累日。」

40內憂外侮 [ nèi yōu wài wǔ ]

解釋 多指國內不安定和外敵侵略。有時也比喻個人的情況。同「內憂外患」。

出處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九十九回:「霸踞關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內憂外侮侵尋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41惶惶不可終日 [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

解釋 惶惶:恐懼不安的樣子;終:完。驚慌恐懼得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出處 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敵人還有西進的模樣,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形。」

42驚心動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釋 原指作品文辭優美;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形容令人震驚、感動、緊張之極。

出處 南朝 梁 鍾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43乘虛而入 [ chéng xū ér rù ]

解釋 虛:空隙。指軍事上向對方沒有設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進攻。也指趁著空虛或虛弱的地方侵入。也作「乘間而入」。

出處 宋 張君房《去芨七筌》第120回:「將至所居,自後垣乘虛而入,徑及庭中。」

44兵荒馬亂 [ bīng huāng mǎ luàn ]

解釋 兵、馬:指戰爭;荒:荒亂。指社會秩序極端不安定。形容戰時社會動蕩不安;混亂的情景。

出處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45如釋重負 [ rú shì zhòng fù ]

解釋 像放下重擔那樣。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輕鬆愉快。

出處 《穀梁傳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46驚弓之鳥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解釋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情況就惶恐不安。也作「傷弓之鳥」。

出處 《晉書 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47戰戰兢兢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解釋 戰戰:恐懼得發抖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48蠢蠢欲動 [ chǔn chǔn yù dòng ]

解釋 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形容像蟲子一樣開始動彈。比喻敵人策劃準備進攻;或壞人準備搗亂破壞。

出處 南朝 宋 劉敬叔《異苑 句容水脈》:「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舡,長數十丈,蠢蠢而動。」

49隨波逐流 [ suí bō zhú liú ]

解釋 隨:跟著;逐:追趕;追隨。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隻是隨著別人走。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50風雨飄搖 [ fēng yǔ piāo yáo ]

解釋 在風雨裏飄浮搖蕩。比喻動蕩不穩或岌岌可危。

出處 《詩經 豳風 鴟鴞》:「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

51駭人聽聞 [ hài rén tīng wén ]

解釋 駭:驚嚇;震驚。指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出處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52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慌的狀態。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並,不知所措。」

53人仰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解釋 人和馬被打得翻倒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出處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趙家一門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盡,人仰馬翻。」

54小心謹慎 [ xiǎo xīn jǐn shèn ]

解釋 說話辦事細心慎重;不敢馬虎大意。

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嚐有過,甚見親信。」

55張皇失措 [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釋 驚慌得不知怎麼才好。

出處 元 楊景賢《西遊記》:「你看他脅肩諂笑,趨前退後,張皇失措。」

56心神不寧 [ xīn shén bù níng ]

解釋 形容心情不平靜;精神不安定。寧:安寧。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33回:「(三藏)心神不寧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57手忙腳亂 [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

解釋 形容做事慌張;沒有條理。

出處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臨濟宗 鎮州大悲和尚》:「問:‘如何是大悲境?’師曰:‘千眼都來一隻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手忙腳亂。’」

58接連不斷 [ jiē lián bù duàn ]

解釋 連續不間斷。

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陳設兵衛,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59無拘無束 [ wú jū wú shù ]

解釋 拘:限製;束:約束。沒有任何約束。形容自由自在。

出處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44回:「出家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幹?」

60紅杏出牆 [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

解釋 紅色的杏花穿出牆外。指春天一派繁榮景象;也喻指大好形勢。

出處 宋 葉紹翁《遊小園不值》詩:「春風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

61神不守舍 [ shén bù shǒu shè ]

解釋 神:精神;心神;舍:本為房屋;這裏指人的軀體。精神不守在軀體裏。形容精神不集中;心神極不安定。

出處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疲乏之極,神不守舍。」

62不可終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解釋 終日:從早到晚;整天。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局勢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安。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表記》:「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

63四麵八方 [ sì miàn bā fāng ]

解釋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方麵或各個地方。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三》:「如孔子教人,隻是逐件逐事說個道理,未嚐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麵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大頭腦。」

64大驚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釋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麵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65天下大亂 [ tiān xià dà luàn ]

解釋 天下:指中國或世界。全國或全世界的局勢動蕩不安。

出處 《後漢書·曹節傳》:「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後,常侍侯覽多殺黨人,公卿皆屍祿,無有忠方者。」

66尋花問柳 [ xún huā wèn liǔ ]

解釋 隨意漫遊;玩賞春景。也比喻男子引誘玩弄婦女;特指宿娼狎妓。尋:探訪。

出處 唐 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元戎小隊出郊炯,問柳尋花到野處。」

67心不在焉 [ xīn bù zài yān ]

解釋 心思不在這裏;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漢語助詞;相當於「於此」。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68心安理得 [ xīn ān lǐ dé ]

解釋 自以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靜;安然;理:情理;得:適合。

出處 清 吳趼人《瞎騙奇聞》:「你別瞧我擺了店麵,天天賣錢,那是自己本事換來的,我用著心安理得。」

69驚魂未定 [ jīng hún wèi dìng ]

解釋 驚魂:受驚嚇的心靈。形容受驚嚇後;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出處 宋 蘇軾《謝量移汝州表》:「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遊縲絏之中。」

70愁眉苦臉 [ chóu méi kǔ liǎn ]

解釋 苦:痛苦。憂愁得眉頭緊鎖;哭喪著臉。形容愁容滿麵的樣子。也作「愁眉苦眼」。

出處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氣的愁眉苦臉,隻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幾個鄉裏人去了。」

71手足無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解釋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72無所作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釋 作為:做出成績。指工作中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

出處 宋 朱熹《朱子語類》:「然黃帝亦曾用兵戰鬥,亦不是全然無所作為也。」

73泰然處之 [ tài rán chǔ zhī ]

解釋 形容遇事鎮定自如。也指對事不放在心上;采取無所謂的態度。

出處 《續資治通鑒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而陛下乃泰然處之,若承平無事,此事安逸所以為根本之禍者也。」

74膽顫心驚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釋 顫:發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75落落大方 [ luò luò dà fāng ]

解釋 落落:坦率開朗;舉止瀟灑自然。形容言談舉止自然大方;不拘謹。

出處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9回:「杜雍卻不推辭,將通身換了,更覺落落大方。」

76風雨如晦 [ fēng yǔ rú huì ]

解釋 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這天夜裏沒有月亮。風雨天氣;天色昏暗猶如晦日的夜晚。後比喻局勢動蕩;社會黑暗。

出處 《詩經 鄭風 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77心驚膽戰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釋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出處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78驚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解釋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惶恐;舉止失去常態。

出處 唐 李百藥《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79悠然自得 [ yōu rán zì dé ]

解釋 悠然:安閑舒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而舒適。形容態度悠閑;心情舒適。

出處 《晉書 隱逸傳 楊柯》:「常食粗飲水,衣褐縕袍,人不堪其憂,而柯悠然自得。」

80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81三心兩意 [ sān xīn liǎng yì ]

解釋 見「三心二意」。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兩意。」

82人人自危 [ rén rén zì wēi ]

解釋 每一個人都感到隨時有危險出現而恐懼不安。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

83處之泰然 [ chǔ zhī tài rán ]

解釋 處:處理;對待;之:代詞。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定。也指對事情無動於衷。也作「泰然處之」。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84拈花惹草 [ niān huā rě cǎo ]

解釋 比喻到處留情,多指男女間的挑逗引誘。

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他父親給他娶了個媳婦,今年才二十二歲,也有幾分人材,又兼生性輕薄,最喜拈花惹草,多渾蟲又不理論。」

85翻來覆去 [ fān lái fù qù ]

解釋 翻:翻轉;覆:轉回。躺在床上來回翻轉身體。形容睡不著覺;也形容事情多次反複。

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橫說也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覆去,說都如此。」

86膽小怕事 [ dǎn xiǎo pà shì ]

解釋 膽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怕惹麻煩。

出處 曾樸《孽海花》第29回:「誰知四下裏物色遍了,遇著的,倒大多數是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膽小怕事、買進賣出的商人。」

87談笑自若 [ tán xiào zì ruò ]

解釋 指在不平常的情況下;有說有笑;同平常一樣。自若:跟平常一樣。

出處 晉 陳壽《三國誌 吳誌 甘寧傳》:「寧受攻累日,敵設高樓。雨射城中,士眾皆懼,惟寧談笑自若。」

88食不甘味 [ shí bù gān wèi ]

解釋 甘:味道好。吃東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東西也不香。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傳》:「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89東奔西走 [ dōng bēn xī zǒu ]

解釋 到處奔跑。形容四處奔忙或為某個目的而四下活動。也形容到處逃竄。走:跑。

出處 元 魏初《沁園春 留別張周卿韻》:「甚年來行役,交情契闊,東奔西走,水送山迎。遙望神州,故人千裏。」

90動蕩不定 [ dòng dàng bù dìng ]

解釋 蕩:搖動。動蕩搖擺,不安定。形容局勢不穩定,不平靜。

出處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係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91吐氣揚眉 [ tǔ qì yáng méi ]

解釋 形容受壓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出處 明·孫仁孺《東郭記·與之大夫》:「吐氣揚眉,青雲激勵,卻憐小友尚窮乏。」

92心急火燎 [ xīn jí huǒ liáo ]

解釋 心裏很急;像火在燒。急:焦急。

出處 清 吳璿《飛龍全傳》:「那管院的太監,心燎意急,一籌莫展。」

93心神恍惚 [ xīn shén huǎng hū ]

解釋 恍惚:神誌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誌不清楚。

出處 宋 張君房《雲笈七簽》第121卷:「唯荒誕是務,不接賓友,惡見於人,時多恚怒,心神恍惚。」

94悒悒不樂 [ yì yì bù lè ]

解釋 悒悒:憂愁不安的樣子。心裏鬱悶,感到不快。

出處 漢 班固《漢武帝內傳》:「庸主對坐,悒悒不樂。」

95驚慌失色 [ jīng huāng shī sè ]

解釋 見「驚惶失色」。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96搓手頓足 [ cuō shǒu dùn zú ]

解釋 形容焦急不安的樣子。

出處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你要把老爺的大事誤了那可怎麼好!’說著急得搓手頓足。」

97神思恍惚 [ shén sī huǎng hū ]

解釋 恍惚:神誌不清。精神不定;思想集中不起來。

出處 唐 無名氏《鄭德磷》:「德磷大駭,神思恍惚,悲婉久之,不能排仰。」

98踧踖不安 [ cù jí bù ān ]

解釋 恭敬而忐忑不安。

出處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8回:「田氏踧踖不安,伸手出被,告罪請診。」

99飄泊無定 [ piāo bó wú dìng ]

解釋 飄泊:隨水漂流或停泊;泊:停留;暫住。隨水漂流到哪兒就停在哪兒;沒有一定的方向。比喻東奔西走;生活不安定。

出處 宋 範成大《元夜憶群從》:「遙憐好兄弟,飄泊雨江村。」

相關推薦

最近更新

別人正在查

漢語查
©2024 hgcha.net